百年清华

李殿奎|70年: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为共和国做出贡献

2019-10-09 | 李殿奎(1964届精仪) |

穷苦孩子见到了太阳

解放前,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父亲肩挑“八根绳”走街串巷卖青菜,维持不了一家人生活,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姐姐每天拿着一把小笤帚去扫“土粮”。在粮集上,人们用斗量米,有时掉落在地上一些米粒,她就从后边钻进拿斗人的裆下扫起来;在大马车停留的地方,有时喂马撒落一些“马料”,她就哆哆嗦嗦地走过去,赶快把地上的“马料”扫起来。这些“土粮”,回家借个簸箕簸一簸,借个手推的小磨子磨一磨,熬成粥一家人喝。

家里没钱供姐姐上学,她连初小也没念完,16岁就嫁出去了。那时,我上小学,常常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我6岁上小学,12岁才念到三年级。小学的一至三年级竟然先后念了6年!那时候,我特想有一本字典,可是,家里没有钱,连一本字典都买不起。

那一年,我患上了腹泻。我拉肚子,从夏拉到秋。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本来就吃不饱,缺乏营养,拉肚子拉了半年,人便瘦成了皮包骨。有病,家里没钱给我医治。我身体虚弱无力,走起路来直打晃儿。人眼看着不行了!那一天,母亲带着我,来到一家小饭店,给我买了10个饺子,我吃得那个香啊!一家6口,不用说吃饺子,就是喝稀饭,也没得喝呀!母亲只能“偷偷摸摸”带我一个人“下馆子”。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我的病居然不治而愈,好了!

解放了,我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见到了太阳!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我能好好上学了!那时,我已经12岁了,上小学三年级,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辍学,一直上到大学毕业。

到毛主席身边念大学

秋天,稻谷金黄,瓜果飘香,是个令人喜悦的季节。邮递员将喜悦送到了我家——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是1958年初秋的日子。

我收拾行装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当我满怀喜悦走出北京前门车站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艳的印着“清华大学”四个大字的红旗。红旗下面,几位接站的同学热情地把我们送上汽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首都,当汽车从前门向北行驶时,第一眼看见天安门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让我这样一个穷苦的孩子有机会进入闻名中外的高等学府,我一定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汽车开进南校门。迎面从两旁的大树上拉了一条红色横幅,上面醒目大字是“欢迎您,未来的工程师”。一句话点燃了心中的火,我决心从此勤奋读书,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当时,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我们都从心眼里响应。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将来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大喜大庆见到毛主席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大喜大庆的日子。我们清华民兵作为首都民兵师的一个重机枪方队,参加国庆大阅兵。

9月份,我们每天在大操场上踩着音乐节奏练走步。五个人一组,前面三个人成倒三角形用肩抬着重机枪,其中,二人扛机枪腿,一人扛机枪把,后面两个人肩背步枪。快到国庆了,每天晚上,我们要到天安门前去练走步。队伍拉到东长安街上,踩着音乐节奏从东向西行进,接近天安门时,听到号令变成正步走。那时学生都穿布鞋,每个人的鞋底子都钉了许多钉子,走起正步来“咔—咔—咔”特别整齐带劲。走到西长安街以后,再拉回到东长安街,如此往复数次。

10月1日上午10点,建国10周年庆典开始,当我们走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时,心里充满着无限喜悦和激动。下午,我们在一所小学休息一下,晚上,又参加狂欢。我们清华大学的队伍在天安门前金水桥畔,一抬头就看见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饥饿的日子勤奋的心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陷入经济困难时期。每人每月定量30斤,还要节约2斤,喝玉米糊,吃“小二黑”。据说那是从加拿大进口的什么面粉,做出的馒头呈褐色,二两一个的馒头又小又黑,大家叫它“小二黑”。系里组织学生挖野菜,让食堂加工蒸熟吃。

营养不足,学校设法减轻学生负担,要求同学多休息,各种活动减少了。于是,我们都一心读书了。大图书馆、近春园、东北部尚未建筑的荒草地,都是我钻研复习功课的好场所。可能是营养不足(每月除“节约”上缴外,还要给父母和弟弟寄去粮票)加上用功过度,我患上了肝炎。那是五年级结束的暑假,我在校医院住了一个半月。开学上六年级了,这是最后一年,功课无疑是很重的,如果肝炎累犯了,不但最后这一年坚持不下来,而且复发后的肝炎更不好治,医生护士、老师、同学都劝我休学,但是我没有接受劝告。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十分关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下,我坚持到毕业。

周总理的教导记心间

水木清华寒窗六载,历经磨练终于毕业了。我听到了祖国的召唤,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

1964年7月31日,学校发给我们每个人一张报告会入场券,红字写着“首都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报告会”,报告人:周恩来同志。我们看到“报告人:周恩来同志”几个字,都很兴奋。当天晚上七点半,我们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北京市其他高校应届毕业生一起,在北京市工人体育场听取了周恩来的报告,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我们以往届毕业生的事迹为榜样,联系实际进行了热烈讨论,明确了人生的目标、道路和价值。

我想,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与工业的迅速发展,多与军事装备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决心为我国的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毕业生填表可以填写五个志愿。当时,北京市要我们专业毕业生10名,我的对象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专业教研组党支部照顾我留我在北京,但是,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思想支配下,我毅然决然地要求到国防科委去工作。很幸运,经过审查,我被国防科委选中了。我不顾自己身患肝炎刚刚恢复,便到了新疆戈壁大漠上去奋战,投入到了我国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事业中去。

我为两弹试验做贡献

从1964年到1969年,我参加了我国的大规模的原子弹、氢弹试验,包括地面爆炸、空中爆炸、导弹运载核武器试验。核试验场区在罗布泊北面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上。千里戈壁气候多变,环境恶劣,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在新疆“生命禁区”,我经受了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的磨砺,经受了核爆炸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的生死考验。

在“两弹”试验中,我肩负的任务是核爆炸的实际当量和实际爆心方位的测试工作。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力,主要是通过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的作用而达到的。这些作用的大小,与实际当量大小和实际爆心方位有关。在核试验中,各个参试单位的效应物数以万计,光辐射和冲击波等对这些效应物的作用如何,与实际当量大小和实际爆心方位有着密切关系。核爆炸的当量越大,爆心越近,对效应物的作用就越强。所以,实际当量和实际爆心方位的数据是最基本的数据。我在核爆炸的实际当量和爆心方位的测试工作中,创造了当量和爆心方位的速报设备和方法,设计了摄影经纬仪等测试设备,荣立了二等功。

1993年5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勇攀科技高峰研究室”荣誉称号,1993年6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89801部队给我发来贺信:“这一荣誉的取得是所有在二室工作过的同志长期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你曾作为二室的一员,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平凡工作中严于律己

大规模核试验终于成为历史。1969年末,我被“复员”到地方,被安排当了工人,后来又改作技术人员。不论干什么,我心里总是牢记着毛主席、周总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想着不能玷污了“清华”二字,严于律己,勤勤恳恳工作,努力为共和国做出贡献。

在那些岁月里,我曾经钻山沟打山洞搞战备,也曾去农村当工宣队员和贫下中农“三同”,还曾到省城办工业展览会,到农场搞农业生产,并且多年在车间里当工人和做勤杂工,我勤奋尽力地在自己的“三分地”上耕耘,每当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时,人们由衷地称赞说:“到底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觉得这才是我所期望的结论,因为人们称赞的是“清华”。

多彩的晚年充实的心

1997年,我从锦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退休了。人退休了,思想未退休。退休以后,我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接新的战斗。我认为,六十花甲,是人生第二个青春开始,还可以再干一番事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继续发挥夕阳正能量,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发挥技术专长,再为企业服务。退休以后,我找机会发挥技术专长,继续做一些技术工作,再为企业服务。先后为一家民营企业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为另一家民营企业设计了一条生产线。特别是近几年,在锦州市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常深入一家生物质技术开发公司调查研究,为这家公司送去了国家关于发展生物质技术的新政策和最新生物质科学技术,积极帮扶这家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此外,经常深入一家果仁脱壳机械公司进行调查研究,为这家公司送去最新科学技术,和企业共同商讨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方向、产品研发思路,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使这家企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掌握电脑技术,应聘再做贡献。退休以后,电脑出现,我立即买了一台电脑,用一周时间掌握了电脑使用和五笔字型,然后开始用电脑写作。2001年,应锦州市计划委员会聘请编辑出版《信息参考》(月刊)为市领导提供内参。2007年,应锦州市工程师协会聘请编辑出版《锦州工程师》(季刊)。从2008年开始,我在锦州市工程师协会担任《锦州工程师》(季刊)责任编辑。这是一个人的编辑部,集记者、编辑、美工插图、版式设计,校对和打字于一身,《锦州工程师》已经连续编辑出版十年多,按时出版,从未间断。至今已经出版发行《锦州工程师》47期,总字数达240余万字。目前,这个刊物已经成为锦州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喜欢的益友,成为锦城一份有影响力、受欢迎的刊物。目前,我仍然在做《锦州工程师》责任编辑工作。

退休老有所乐,坚持躬耕不辍。退休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著书立说,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精神物质,到目前为止,先后出版了科技专著、科普作品、长篇小说、长篇传记、散文集等18部。主要科普作品和科技专著有:《在光学世界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光栅计量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决策与软科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智慧闪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激光奥秘》(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在光学世界里》((台湾)凡异出版社民国87年7月出版(1998))《神通激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智慧之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主要长篇小说、长篇传记、散文集有:《蘑菇云升起的时候》(长篇小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忙神》(长篇小说,沈阳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蘑菇云升起的时候》(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2002年1月再版)、《鲁迅》(长篇传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荷塘春色》(长篇小说,远方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清华岁月》(散文集,(香港)中国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红梅韵》(警世言情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得到社会认可,连年获得荣誉。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认可,退休以后,年年获得辽宁省和锦州市的多方面奖励。近几年,荣获的奖励和荣誉如下:2012年2月,锦州市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授予“锦州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2年11月,散文《我与图书馆的不解情缘》荣获辽宁省文化厅授予的“我心中的图书馆”有奖征文活动一等奖;2013年8月,锦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锦州市委组织部、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锦州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锦州市优秀科普工作者”;2014年2月,锦州市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授予“锦州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4年12月,锦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锦州市科协(学会)先进工作者”;2015年12月,辽宁省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授予“辽宁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7月,锦州市全民读书节组委会授予锦州市第五届全民读书节“最佳人物”奖。2017年3月,锦州市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授予“锦州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8年6月,辽宁省第七届全民读书节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授予辽宁省第七届全民读书节“书屋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征文优秀奖。2018年8月,锦州市全民读书节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授予锦州市第七届全民读书节“书屋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征文一等奖。

若问人生体会,为国家做贡献。我把“退休”当作一次岗位的转移,一次工作的调动,来到一个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战斗。我认为,六十以后是人的第二个青春的开始,还可以再拚搏一番,再干一番事业。正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当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些贡献。我认为,一个人所做出的成果不应当像流行歌曲只流行一时,而应当能够长期甚至永远为社会为人民所利用,以至死后仍然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一个人从社会上消失了,但其智慧和创造的成果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著书立说,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精神物质,先后出版了科技与文学著作18部。我的人生哲理是:古人叹曰:人生几何?但愿拥有更多的知识,用智慧和创造为后人留下一棵或可观赏乘凉或可作材成器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像雷锋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七十年来,我遵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牢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心里时刻想着为我的共和国多做贡献,始终不渝地沿着毛泽东、周恩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引的道路前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