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幸运的“第一届”——与共和国同行

2011-08-01 |

杨战荪(1968土建)

我们这一届是1950年入学读书,小学、中学、大学各六年,1968年清华毕业。是新中国教育出来的“第一届”。

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令人激动,联欢晚会的歌声使人陶醉。她给我太多回忆和联想,我不由得录了下来,重播一次又一次。

我在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的年代出生。父亲给姐妹兄弟起名:抗、战、建、国,由于解放前缺医少药,贫病交加,首尾难顾,姐弟病故,仅我和妹妹幸存。

记得解放时,解放军暂住我所在的客家围龙屋大堂,和蔼可亲的解放军叔叔还送铅笔纸张教我画画。后来的大学生活几个假期未能回家,我都会去昌平参加军训,对部队生活并不陌生。前几年多次参观解放军驻香港军营,倍觉亲切。现在看见威武的阅兵分列式游行,怎能不想起35年前我也是行列中的一员呢!当年有幸参加民兵方队,扛着爆破筒,50人一排,事先课余排练了几个月。国庆那天凌晨起床,坐火车和专车到长安街等候。10时后雄纠纠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中央毛主席检阅;晚上在广场狂欢,半夜乘车回校。难忘的24小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时刻给我赶上了!

我老家是客家文化中心广东梅县,著名清末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就在我家附近。崇文重教的传统加上新中国的诞生为新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随任职小学教师的母亲在乡村及城市上学。新的小学告别了体罚等旧教育制度,儿时的我清贫但快乐。毕业那年未受年龄限制,不足12岁即进入梅州中学。这所中学学风严谨,老师敬业乐业。时值大跃进,我们不怕折腾,只知上进,顺利完成学业。不久前出席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时得知,该中学校友已有9位先后成为两院院士。高中在住家附近的东山中学就读,这又是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三年中,与来自各县的贫苦同学除了努力学习外,还一起劳动,抢险救灾,节衣缩食,度过了困难时期。大家以优秀成绩毕业,废寝忘食的老师功不可没!

杨战荪学长在校期间二校门留影

1962年高考招生人数锐减,我这个有海外关系的小职员家庭的儿子被幸运之神眷顾,考上清华大学。从南方小城到首都北京,得到的一切来之不易,我自然十分珍惜。窝头等杂粮固然难吃,但吃得饱,且间或有肉吃。班主任还让我拿到每月17.5元的伙食零用津贴,免得家里筹借。假期无钱回家,就参加军训等活动,觉得挺充实。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坚持填补了繁忙课程的间隙,以至三年没回家都不觉太难过。记得有一次参加声援古巴的游行,振臂高呼口号“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我被摄入镜头,上了校刊《新清华》。我把剪报寄回家,母亲将我这模糊的影像向亲友同事展示,喜形于色。在班上我深受老师同学喜爱,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全校学生大会,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和自信。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更把我们的爱国热情推向高峰。1965年参加“四清”,与贫下中农同吃野菜却使我深感祖国要富强任重道远。紧接着的“文革”,眼见文斗变成武打,许多上进青年无奈变成了逍遥派。我的母亲一夜之间从先进教师变成了“残渣余孽”,使我十分沮丧!

没有聚餐,没有合影,更无典礼,我们互道珍重,各自走向新的天地。我被分配的工作单位在最穷的省里的最穷的地区——山西忻县。这里离我家七天路程,比较班上同学已经算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了。物质贫乏易熬,精神空虚难顶。工余除了找许多上山下乡的“老九”“臭味”相投外,花工资42.5元的一半买了一架半导体收音机,竭力追踪音乐频道跟着哼,就是最好的娱乐活动了。还好,当工人时遇到忠厚热心的师傅,学到实际的知识;工作碰上知人善任的领导,提供不少机会,用上学过的书本知识。充分利用电力系统资源,我大力推广当地还不普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节省大量木材、金钱和时间。由于单位里就我一个土建技术员,兼顾设计、预算、施工管理,常常忙得不可开交,这也使我暂时忘却不少烦恼。也许是因为本人土气或者只我搞土建,不知不觉间对我的称呼竟由“小杨”变成“老土”……

“四人帮”倒台,普天同庆,心情舒畅,时间越发觉得不够用了。我调回家乡广东工作,为梅州的规划设计添砖加瓦。后来又接受新的挑战,到了父亲长期留连的香港。在这里立足,须一切从头开始,特别是英文从ABC学起。职业方面,出于习惯仍选择为社会服务。拜清华学历所赐,我顺利进入政府建筑设计部门。在此之前,新移民能成为公务员的简直是凤毛麟角。由于青少年时的磨练,业务上的适应并不困难;思想上的差异,却时时考验着我。中英谈判香港前途,好多香港人以九七为“大限”,人心惶惶;我却期待这一天快点到来。1989年的风波,人们纷纷上街游行,甚至银行挤提;我却到中资银行存款,到内地旅行、置业。九七前不少人移民外国;我却放心买楼。我有幸在香港见证回归,更无形中得到回报。没有想到的是祖国的强大竟来得那么快!当年的香港速度很快被内地代替。眼见世界被金融海啸席卷,中国仍一枝独秀,觉得无比骄傲。我不齿那些逢中必反的“精英”仍然上蹿下跳,更体会到几十年前父亲笔下的“万恶的殖民地社会”“遗毒”多么根深蒂固。

2008年杨战荪学长返京参加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留影水立方

母校的关怀使我感动。记得12年前《清华校友通讯》刊登了我参加毕业30周年活动的文章,我受宠若惊!没料到身在海外,水准平平的理科生的拙作还能登上大雅之堂。出于不吐不快的情感,我陆续报道了香港校友会的活动,校友会到台湾新竹参加95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和2008年奥运前回京参加毕业40周年活动。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喜悦,心里分外舒坦。9年前我有幸亲身参加90周年校庆大会,现在正期待着明年“新清华学堂”落成后的百周年大典!

我们这共和国的“第一届”经历曲折,但很幸运。

相关新闻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052019.11

    第一届清华—协和校友医疗产业投资论坛(上海)举行

    11月3日下午,第一届清华—协和校友医疗产业投资论坛(上海)在上海徐汇区环贸广场隆重举行。

  • 092019.10

    李殿奎|70年: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为共和国做出贡献

    从1964年到1969年,我参加了我国的大规模的原子弹、氢弹试验,包括地面爆炸、空中爆炸、导弹运载核武器试验。核试验场区在罗布泊北面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

  • 152016.12

    自动化系第一届系友导师计划回顾

    2016年3月,第一届系友导师计划开始筹划。至2016年12月,系友大会召开,第一届系友导师计划圆满闭幕。

  • 082023.06

    屠守锷:“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1945年回国,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副教授,清华大学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1957年任国防部第五...

  • 092022.08

    法国校友会第一届运动积分计划圆满结束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启动的第一届法国清华校友会年度运动积分计划在七月底圆满结束了!一年的时间里,全法共24位校友会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校友体育社区微信群中运动打卡累计超过3000人次,记录了包括跑步、徒步、游泳、攀岩、跳舞、跳绳、帆板等运动。截至活动结束,共有15名校友积分达到了100分的标准,按照活动规则将获得校友会的限量版纪念礼品——由青年艺术家、清华美院毕业的王涵校友为本次活动专...

  • 152016.12

    自动化系第一届系友导师计划圆满落幕

    2016年12月4日上午,自动化系在FIT楼多功能厅举办了自动化系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会上学生工作组组长裴欣、第一届系友导师代表刘愔和王哲鹏....

  • 092019.07

    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谢邦定去世,享年98岁

    7月9日,澎湃新闻从有关方面获悉,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驻突尼斯大使、中国非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的谢邦定同志于2019年5月9日在北京病....

  • 292017.03

    王澜:我在第一届清华国旗仪仗队的经历

    如果每个人可以给自己一个定位的话,我最想说,我愿意,成为一个战士!在这场人生的考验中,每个人都要不断去战斗。如果你能够永远挺起强健的胸膛,永远带着坚韧....

  • 162021.06

    电子系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理事换届大会顺利举办

    电子系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理事换届大会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