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魏赠应:浅谈格律诗的拗救与变格

2019-11-18 | 魏赠应(1962届土木) |

一、基本概念

1.唐朝以前,凡不受格律严格约束的诗体,都是“古体诗”,也就是常说的“古风”。而盛行于唐代,受平仄、对仗、韵律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这种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格律诗”有哪些格律呢?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求工整;用韵韵部应统一。”本文主要谈“平仄相间要协调”。作诗既要讲究“合韵”,又要有“谐声”。“合韵”即押韵;“谐声”就是讲平仄。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是平仄、押韵、对仗。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前人有“学诗先要知道平仄”的说法。

古代汉语四声: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到现代汉语中有部分变化为阴平和阳平。

2.声律。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是不平的意思。

律诗的单句平仄,要求按平平仄仄……交替安排(一般说来,主要控制二四六字位的平仄交替),这称替。

律诗一联上下句对应处平仄要求相反(一般说来,主要控制二四六字位的平仄相对),这称对。

律诗相邻两联的相邻两句,第二、四字平仄要求相同,这称粘。

律句忌三平尾、忌三仄尾,忌孤平。

3.格律诗(绝句、律诗)的平仄,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格律诗共有四种句型,基本律句、对应诗句如下:

(甲)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乙)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黃河入海流。

(丙)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丁)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 更上一层楼。

(七绝是在上式五绝前逢仄加平平,逢平加仄仄)。

上述四种句型的基本律句,每一句都可以作首句,从而推导出五言格律诗(五绝、五律)和七言格律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4+4+4+4=16)。

二、格律诗的拗救与变格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绝句、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上面所讲的十六种平仄格式,在《唐诗三百首》格律诗中,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常格。这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因此,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可以按规则进行变格。即使是很标准的绝句,也有不合常格的字。如上述提到的标准对应诗句是《唐诗三百首》五绝中的一首:《登鹳鹊楼》(王之涣)诗中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第一字“欲”是仄声,不合常格平声。

(一)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是不按普遍规律用字而使平仄发生变换的现象,称为拗。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

下面三种情况比较常见:

1.在“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中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中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本句孤平自救(中字为可平可仄)。

2.在“中仄平平仄”句,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中仄中仄仄,中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中平中仄中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必救)。

3.在“中仄平平仄”句,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人们在运用1句式作对句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2句式。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二)变格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如果是五律(包括五绝),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不全面。

1.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律句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2.在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句中,五必论,否则为三平尾。

3.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中,五必论,否则为三仄尾。

所以说“一三五不论”是相对的。

4.“二四六分明”,因为,此三字位置是格律诗的节奏点必须分明,但在平仄脚“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句,允许变为大拗“平平仄仄平仄仄”句时,六可变。在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允许特殊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时,六可变。因此,“二四六分明”也不是完全正确。只有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化,所以第二字首先成为辨别是否为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三、七言律诗常规变格的实例解说

现以《唐诗三百首》中,诗圣杜甫七律•蜀相,为例加以分析。

(十二侵)

第一联,定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变格: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1仄变平、5仄变平)(后句1平变仄、3仄变平)

第二联,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变格: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前句1平变仄、5平变仄)(后句5仄变平)

第三联,定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变格: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1仄变平)(后句1平变仄,3仄变平)

第四联,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变格: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句1平变仄)(后句1仄变平)

我们看到,杜甫此诗八旬中,没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形,八句都有常规变格,没有特殊变格。有的只变第1字;有的只变第3字;有的只变第5字;有的则第1、3字或1、5字同时变化。

四、特定的平仄格式(特殊变格)及实例解说

在(丙)种平起仄收式的平平平仄仄五言律句中,三四字互换(七言律句五六字互换)。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五言律句中,“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很常见。可以说,它也是正规的格式。按照一般的格式,它是不合要求的,但在唐、宋律诗中,它却客观存在。又不像拗句。所以叫它是特定的平仄格式。这种格式,习惯上常用在律诗的第七句,但也有在第三句出现。

今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到安徽黄山旅游,写七律一首,现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

七律赞迎客松

(新韵)

第一联,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文:堪称华夏英雄树,千载顽强斗雨风。

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句3仄变平)(后句1仄变平)

第二联:定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文 :峭壁悬崖破石长,挺身昂首众生崇。

变格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五六字平仄位置对换是特殊变格,后句1平变仄、3仄变平)

第三联,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文:游人歇脚仰典范,留影黄山迎客松。

变格: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前句3仄变平,5平变仄小拗可救可不救,6平变仄为大拗必救,后句1仄变平,5仄变平为前句大拗相救)

第四联,定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文:宛若热情伸主手,待宾有礼喜由衷。

变格: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前句3平变仄,后句1平变仄)

此诗八句中,没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形,八句中有七句常规变格,有一句(第三句)特殊变格。此律诗包括除孤平自救外,有前句拗、后句救的对句相救,常规变格和特殊变格。

七律原本只有4种标准定格句型,而今经过拗救和变格演化成为多种形态,前面两例分析中,每首七律都有十多字平仄变化。这就给人在遣词造句上以更大的空间,是一种解放。关键是我们要能熟悉地把握这些允许范围内的灵活变化,就会由束缚走向较多的自由,从而感到写格律诗不难。

五、如何辨别文字平仄

光靠读音有时难以准确辨别文字平仄,建议初学者及入门者在习作格律诗时,最好要查阅工具书。采用新韵(中华新韵),可以查阅《新华词典》,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采用旧韵(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建议查阅《诗词韵律》俆志刚编著(济南出版社),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同一首作品里,新旧韵不能混用。倡导初学者用新韵,但入门后就不能不知旧韵了。入声字是旧韵的主要特征。无论用新韵还是用旧韵写格律诗词,辨别入声字,是每个有志于学诗者不能绕过去的基本技能。

《诗词韵律》最后附有古汉语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常用字表,以备查阅参考。也可抓住入声字的特征和规律。如:

凡是汉语拼音用i、u、v、a、o、e做韵母的字就有可能是入声字。遇到这些字翻一下入声字表,就省事多了。

写作格律诗词时间比较长者,能记住大部分文字平仄,提高了写作速度,但也不能粗心,多查阅工具书较妥,以免记错而出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