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鲁延武:良师益友忆高原

2020-07-12 | 鲁延武(1967届自控) |

高原是我的学长,在学习科学技术管理中的良师益友。

1973年,“九·一三”之后,灾难深重的中国,还在“文革”痛苦中挣扎。一大批老干部逐渐恢复了工作,我从贵州铜仁农机大修厂调回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铜仁地区工作,当时“文革”正在“武斗”中,我除了参加几项电动机、水轮发电机的试制工作外,对科学技术管理一无所知。北京市科学技术局刚成立,恢复了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的管理,急需科技人才,正是百废待兴的时期。我回京后分配到市科技局科研计划处工作,在科学院的几位老专家和高原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一页。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完全不像我在贵州时“农机大修厂”的技术员工作,这需要有广泛的科技发展的知识和对科技发展前沿现状了解,再结合本地区发展需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展年度计划和对项目细致入微的管理。开始我只能做入门的年度计划编写、印刷、核对等事务性工作,已经够我忙的了。进一步科研项目的选定管理工作加到我头上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于是高原同志手把着手教我承担专项科技管理,给我加压把“激光科技发展”专项任务交给我,这一来学校里所学和在工厂的那点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

不久又决定组织“北京激光科技发展展览会”,我们请来了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所研究员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当顾问,这可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我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直接向专家请教。经过一年多办展和制定“北京激光科技是十年发展规划”,我从一个连激光技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门外汉,通过学习提高入门,被同事们戏称“鲁激光”。

在老高的严教之下,我明白了管好科学技术发展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了解科技新的发展动向,要求自身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必须不断向专家学习请教。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政治气候还是“打倒一切权威”的“文革”时期。高原同志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宽广的科学发展视野,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我的榜样。

后来在恢复技术职称的考试中,我对业务的学习见到效果。工程师的考试可是真刀真枪的考。其中有一道题是“用基本原理解释全息图产生的过程”。我用向专家们学到的光的波动学和光干涉原理回答,得到考试评委肯定,高原也是考试评委之一。我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文革”后第一批工程师。学无止境,努力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是高老师的第一课。

“四人帮”垮台后,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我们也迎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

北京市开始上“光纤通讯”项目,是在接待一位华裔科学家时,在出租车上向领导提议:“未来的通讯发展中光纤通讯是了不起的事。”引起了市科技局领导的重视。那还是中美建交不久的事。老高带着我们组织了科技联合开发的大项目“光导通讯实用工程”,参加的有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北京玻璃研究所、北京605厂、北京市电信局科研处。当时光纤通讯还是个新鲜事,一切需从零做起。组织光纤通讯攻关成了我们重点抓的大项目。在举步维艰的科研开发中,又碰上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北京也倒了大烟囱。由于抗震,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我们许多科研人员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老高带着我一起到玻璃研究所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促进工作进展。

我记得一次在谈项目时发生了余震,我们和科研人员不得不到院子中的抗震棚里继续工作,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认识到我这个年轻主管更应该深入现场直接参加力所能及的研发工作,促进项目的发展。之后多次我去北大科研处协调项目进度,还直接参加了电信局科研处制做光缆的成缆、铠装和光导通讯工程试验段光缆铺设工作。终于,在国庆三十周年前完成了这条从北京三里河段到展览路的三公里光纤通讯实验工程。这就是我国自己研发的首条“光纤通讯试验线”。当我们在三里河通讯段接通了展览路打来的第一个光线电话时,课题组的同志们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也因此获得奖励。

改革开放”大潮,科技界面临巨大的考验。1984年我担任了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职务,承担巨大的压力和新挑战。当时我已是四十出头的中年人了,在那个时代成为了最“年幼”的科研单位领导人。记得一次科研院所长参加的会议中,老高拉着我表演小节目,唱“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引起许多老一辈师长们的赞赏。我暗想这不是在鼓励我从小学生做起从头学习吗。我和老高这一对清华师徒得到认同,永远做小学生,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研究所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上商业化的进程冲击着我们研究所的发展。高原作为市科委副主任,尖锐的提出了研究所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技术开发能力明显减弱,他用“果树”多年生长成了“老树”来形容当时的开发型研究所。在会议中提出了地方研究所复壮问题,不要做“小老树”!科委在研究所的改革中提出了建设高技术研究室,新产品中实基地,支持研究所的研究开发能力。然而,在国企“下岗大潮”后,新世纪初始一大批开发型研究所转变成企业,淹没在市场竞争中,成千上万的技术开发骨干变成新产品的推销员,“小老树”复壮终成泡影。新技术引进,仿制,消化吸收,成就了我们的经济一个时期高速发展的特点。然而,今天世界贸易战中,“他们”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棒狠狠的击中了我们技术开发能力弱的“七寸”。加大自己开发技术能力的课题终又被提到日程上来。此时想起高原同志在二十多年前会仪上疾呼“小老树”问题。加强自主技术开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多么卓识远见。高速发展的经济,只能立足于“自主技术”基础之上才能持久。

三十年来高原同志还有许多大事,已记入北京市科技发展史册。在他的学生中我也算不上“高徒”,但仅凭记忆中这几件印象颇深的小事足见师徒之情。

鲁延武

2019年6月4日于金手仗老年公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