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佩英:教诲如春风 师恩深似海

2020-10-28 | 王佩英(1974级电子) |

1974年9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44名同学汇聚到一起,成为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班级名称:计41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教学工作以班为单位组织,来自校基础课以及系里专业课的多位老师组成了我们班的教学小组。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生和老师们深度融合,在开门办学、下厂实习和学军中,更是同吃同住近距离接触。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多是老师们高素质的言传身教,使我们整体素质、素养、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我们和老师的关系即是师生,又似兄弟姐妹,相互之间建立了无比深厚难以忘怀的感情。

周立柱老师是我们新生教育阶段的辅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入学后每个同学接触的第一位清华人就是周老师。北京以外和兵团回京的同学入学比较晚,属于第二批报到。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学校大操场上全班同学集合,按分好的小组列队后坐下,同学们依次做自我介绍。老师在听完每个同学的自我介绍后都给予了补充,好像和大家都是相识很久十分熟悉的同事或朋友。眼前的周老师近1.9米的大个儿、身板儿倍儿直,像个运动员更像个大哥哥,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略带南方口音,英俊中带着儒气,亲切中带着老师的威严,初识周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从第一批报到同学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周老师在我们到来之前加班加点详细阅读了全班同学的档案卷宗,对每一个同学的成长背景、经历、优缺点、特长、爱好和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周老师才能像老朋友一样在大家做自我介绍时给予恰当的补充。也是由于周老师对同学们的深度了解,在最初直接指定了各个小组的组长、党小组长,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为计41班搭建一个适合班级学习的管理团队。周老师用辛勤、用智慧、用缜密思考为我们和谐进取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学后,周立柱老师知道班里鲁志刚同学来自山西农村,当时家庭比较困难,不仅主动帮他申请到学校最高的助学金,还申请到一件保暖绒衣,这件绒衣在他工作多年后依然穿在身、暖在心。在同学聚会时鲁志刚说“多年后我都在感慨,最高学府的老师能这么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细致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予及时帮助,我非常感动,终身不能忘怀!”表达了对周老师深深的敬意和感谢!这种温暖也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工作创出了佳绩。

1974年10月在保定无线电14厂开门办学,周老师提前到工厂周到地安排了师生们的教学场所、吃、住以及各种相关具体事务,为开门办学的顺畅进行付出了大量心血。期间还与大家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大通铺,早上一同出操,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5年由于工作需要,周老师被调回电子系工作。但后来不论是周老师出国深造还是担任计算机系主任,不论是做学术带头人还是担任博士生导师,不论是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还是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我们都和周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周立柱老师所取得的每一项科技创新、世界高端学术成果和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到骄傲!周老师同样也一直关注着同学们的成长与发展,这么多年来不论工作多忙,都会认真回复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态度之真诚、作风之严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每次计41班聚会都会盛情邀请周老师,只要周老师在北京就一定抽时间参加,了解每个同学的成长和生活,继续给予同学们关心与指导。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

史斌星老师是我在大学里接触最多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史老师原来是物理系的教授,教育改革后调到电子系。因74届学生的入学,史老师由计31调到计41任班主任,并教我们物理课。在周立柱老师调回系里工作后,史老师担任班里的党支部书记。

精彩的课程: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我们班同学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物理课要从补习初高中的物理知识讲起。史老师用最通俗的案例和最生动的语言和手势给我们讲基础物理,机械运动、电磁运动、能量守恒、欧姆定律、直流电路、万用表制作原理及实验等。史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在史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最开始我特别担心听不懂课程、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但史老师的课我不仅都听懂了,还非常喜欢上物理课。有一次在课上,史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我下课问史老师您怎么画得这么圆?史老师拿起粉笔说:“用手臂当半径,就可以画得很圆了。”我试了两次还是差得很远。当时我想当老师真不容易,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圆都需要下功夫啊。到现在我还记得史老师在课上那特别洪亮带穿透力的声音和辅助性利于理解的各种手势。

生活中的师长:把学生当作家人

史老师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带副眼镜斯斯文文,说话和蔼可亲永远带着微笑,气质中就带着知识分子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范儿。开始和史老师接触还有些胆怯和距离感,时间长了就感觉到史老师课上是严师传授知识,课下是兄长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并关心备至。

1974年末,在保定无线电14厂开门办学,白天史老师为我们补习物理基础课和动手做实验,晚上在宿舍里答疑,面对同学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史老师都是来者不拒耐心解答,直到大家理解为止。大家都说史老师这个大教授不仅水平高还没有架子。让同学们更感动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宿舍里是大通铺,老师们和同学住在一起,取暖是用烧煤炉,史老师每天夜里都要起来为煤炉添煤并查看有没有煤气泄漏。在后来同学们聚会时有的同学回忆说,夜里醒来看到史老师的背影,特别像自己的父亲。

记得1977年,史老师家有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当时电视机是非常稀有的东西,我们都很好奇,史老师就邀请同学们去他家看电视,我们一点都没客气就去了。当时老师的住房都非常紧张,面积很小,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把史老师家都坐得满满当当的,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櫈子上、有的坐在小板櫈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说啊、笑啊,一折腾就两三小时,全然不顾老师是否吃饭了、老师及爱人是否需要安静备课。更为过分的是我们还经常去,就连史老师爱人余老师生小孩儿没多久,我们居然又去了,史老师还是热情接待。现在回想起来才感到那时的我们怎么那么不懂事啊!在此,请史老师和余老师接受我们迟来的道歉!这也说明老师一直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终生的导师:专业指导、思想引领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计算中心。1984年我们研究室接到一个军工专用芯片测试仪的研制项目,仅给三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硬件整体设计到软件框架图,大家全力以赴,我负责整个系统的编程。我们有时连轴转,还是不顺利。一天接到史老师的电话,说是到市里开会抽空可以到计算中心来我们见一面。见到史老师我特别高兴,没聊几句就谈到当前工作上,我把手中项目和遇到的问题和史老师说了,史老师说:“你把设计图和程序框架图拿来我看一下。”史老师看完,从整体结构和软硬件结合上都给予了指点,我们豁然开朗,在规定的时间内项目顺利完成,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我心里知道史老师是最大的功臣。

后来只要史老师进城参加会议或活动,我们都能见上一面,每次都收获满满。改革开放后,不论我是由体制内下海到民营企业,还是自主创业,都得到了史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教。

2017年清华大学离退休教师党支部组织老师们到亦庄参观,按要求80岁以上的老师可以不用参加,但史老师和我说一定要过来看看,了解亦庄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亦庄的科技创新和未来,并且一定要和我见一面。那天虽然我知道从清华到亦庄距离近50公里,史老师还要从家赶到学校,再乘大客车到亦庄,需要近3个小时。但我还是很早就到了参观地点。一边等待恩师的到来,一边回忆几十年来和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想到史老师这么大年纪了还关心着国家发展、亦庄的发展、还关心着毕业了40多年的学生,心里非常激动。汽车缓缓开来, 82岁的史老师下车后我不由自主热泪盈眶和老师双手紧紧相握。我们一路参观一路聊天,从国际国内形势聊到工作和生活,又是一次当面授课指导。参观中史老师看到我们一个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在亦庄开发区20年来一直是一面旗帜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计41班微信群里,史老师是一个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传播者,仍然起着班级党支部书记的作用。指导着我们的三观、凝聚着班里的同学们。在我和史老师个人的微信中,史老师一直对国际国内形势有着正确的判断,对所谓大咖公知们的不当言论有着清醒的认识,也使我能做到心明眼亮。

可以说史老师一直是我的导师,不仅是专业上精心指导,更是在思想上一直领航。

在计41 班的教员组中,还有业内资深计算机专家,我们的班主任,教“计算机原理”“运算控制器”“交流电路”的房家国老师,房老师不仅教学严谨为学生批改作业到深夜,还想尽办法为我们安排适当课程;还有和蔼可亲、慈祥如兄长教我们“数学”的石岩老师;有幽默风趣极具个性,教我们“计算机原理”的汤志忠老师;有天生乐观极具亲和力,教我们“晶体管电路”的卢义明老师;有漂亮优雅、说话清风细雨、开门办学夜里给我们看火添煤,教我们“电路实验、计算机调试”的刘淑芝老师;有教我们“外部设备、小信号”的叶乃菶老师;有教英语课的周维坤老师;还有计算机界知名人士、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王尔乾教授和他的弟子张喜英老师教我们“集成电路和存储器”,他们的教学风格极具特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老师们不仅在开门办学、工厂实习以及学军中,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在上学的这几年和毕业后,在专业教学、为人处事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上,给予了我们终身难忘的教诲和指导。

在此,衷心地感谢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

特殊的时代,打造了特殊的师生情!您们的教诲、风采和精神,我们都会铭记在心!无论是时间流逝,还是岁月如梭,师恩永远不会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历:

王佩英,女,1952年4月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

1969年8月年至1974年8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20连,1971年3月入党、副指导员;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系计41班,1978年毕业至1996年,北京市计算中心,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6年至2000年,中日合资科宝系统工程公司,人事部部长;2000年至现在,北京嘉捷集团,CHO;现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会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