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余寿文:大学者,大师“育才”之谓也——从“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谈起

2017-09-22 | 余寿文(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7年9月22日 |

有人通常依据各种指标体系来评价哪些大学哪些学科建设得好,多数是看论文及其被引用、被高引的数量。但此类排名只是一种信息传递,不可倚重它来评价大学和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所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涌现一流的老师,是建设“双一流”的核心任务。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有国际视野和创造能力,要求我们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方面的遴选条件。具体开展起来,就是要重视评价与比较下列各项:(1)坚持立德树人,在培养环节中全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课程与培养环节都要做到全面育人;(2)有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协同育人,在教育创新方面成果是否显著;(3)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上是否有丰硕成果;(4)学校与学科的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是否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5)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学校与学科的学生培养质量如何;(6)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如何。

以上列举的6个方面,可定性或半定量地评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问题是,有人认为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定量评价,以至于对此几乎不予评价,或是只突出科研评价的权重,弱化人才培养应占的权重。

在学校层面,则可以评判一些子项,例如:学校在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果;本科生与研究生对科研育人、科研伦理和学风教育方面的反馈;学校与学科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材与培训环节的实绩;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中,教学与教育改革部分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中的认可比例是否适当。凡此等等,还可以列出多条。

除了上述的政策层面和实施层面,我们应当加强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与认识的研究讨论与交流,诸如:(1)制定实施并不断改进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标准,实行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遴选评定与成果检查与验收方法,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在大学-学科-专业的评估与认证中真正重视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产出,注意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融合推进提高一流的本科生质量与一流的研究生质量,逐级加力,实现学科与专业质量并翼齐飞;(3)在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中,鼓励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引导师生“研究高深的学问”(蔡元培语)。使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学习有问难,在切磋研究中,师生成长,以达成一流建设的目标。

曾有教育研究者索引我国的“专业”与“学科”两个词的原意及其演变。在当今语境中,本科以专业(类)分,研究生教育以学科(门类、一级、二级学科)分。它与国际上大学和学科的分类原意多少有点儿不一致,也影响到人们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评价分类与本质内涵的理解。

讲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自然牵涉到什么是大学的概念和内涵。通俗地讲,大学是培养大学生(含研究生)的地方。人们常引用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演说中的一段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面的两句话却少有人引用,即“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们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其实全文原意可概括为:“大学乃大师‘育才’之谓也。”解放后清华大学的校长蒋南翔倡导办大学要抓“方向、质量”,培养学生要“全面发展、又红又专”,更接近现今“双一流”建设的内涵。教育家们对办好大学培养好学生都有蕴意深刻的名言,值得“双一流”建设中借鉴。


相关新闻

  • 202009.04

    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

    【新闻中心讯 通讯员 郭大勇 记者 欣研 摄影 崔凯】4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论坛——“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主楼327会议室举行。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 152016.11

    余寿文教授:大学的本质功能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10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雅讲座第六讲在理学院郑裕彤报告厅开启,国际断裂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研究院顾问,曾....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122021.04

    陈智胜、赵彦伉俪捐赠清华大学 支持高水平师资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4月10日,在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陈智胜、赵彦伉俪捐赠清华,一方面通过讲席(冠名)教授计划、创新人才计划、涌泉计划,全方位支持化工系高水平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在全校面向...

  • 222020.09

    “双一流”专家评议会: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9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以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为组长的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建设方案高度...

  • 042008.12

    顾秉林:大力发展文科 建设一流大学 培育大学精神

    顾秉林校长在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文科规划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12月1日,清华大学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文科规划工作专题讨论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222025.04

    融人文于数理,解人才培养之困

    《数理人文:第一辑》,[美]丘成桐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1月出版《我的教育观:丘成桐谈求学与做人》,[美]丘成桐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3月出版学好数学,光靠做题有用吗?“刷题是对年轻人创造能力最大的打击。”清华大学荷塘东侧静斋内,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犀利指出,“拔尖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静斋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所在地,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数学家。多年来,丘成桐奔走在数...

  • 132020.08
  • 072022.11

    王希勤等: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