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余寿文教授:大学的本质功能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2016-11-15 | 余寿文 | 来源 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2016年10月26日 |

10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雅讲座第六讲在理学院郑裕彤报告厅开启,国际断裂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研究院顾问,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余寿文教授向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大学的本质功能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的精彩讲座。如下特别刊出演讲原文及问答要点实录,以飨读者。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新雅书院邀请我来给大家谈谈这么两个问题——大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中国科技人才培养的道路和实现途径是什么?这是个老问题,不新,要从新而不俗的角度来讲,对我还是很有压力的。

我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以想仅从自己看到的文章、想到的问题、做过的事情谈起,从这些里面谈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点。这些问题看似不新,但中间还是有一些不那么古典的、新的观点。

一 从大学评估—排名讲起

现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谈的很热闹,大学要评估、专业要评估、学科要评估。当下世界上有三个最出名的大学排名榜,请大家留意这些排名的标准、因子、权重各是什么,思考这样排出名次的大学的标准是不是今天我们该认为的好大学的标准。

首先,第一个标准是US-NEWS,这个排名中声誉占25%,文献占65%,论文评估、引用率评估、国际合作等加在一起,科研部分总计占90%,显然该标准认为,大学排名应按科研特别是论文论座次。

需要注意,该排名标准有国际版和美国国内版两种,国内版中主要有学生保持率(占比22.5%)、教师薪酬、校友捐赠、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从雇主处调查)等评价因子。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一US-News弄两个标准, 2015年我在与美国教育工程学会一位前主席交流中问到如此区分是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区分标准是使提供的排名信息满足不同用途的社会需要,国际排名标准是科研排名,给国外人看吸引大家赴美交流;国内标准给美国家长和孩子们看的,父母和孩子可以依据这个标准选择学校。

第二个排名标准是英国的TIMES排名,TIMES排名里面教学声誉占15%,研究部分占30%,加上论文引用占30%,科研占比共60%,除此外还有产业收入。

第三个排名是QS,该排名因子是师生比例、同行评议、雇主评价、教师人均论文数、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等。其中学术同行评议占40%,要注意该学术还是着重在科学研究上,据我了解,2012年以前,学术同行评议少有中国人参与的份,为什么?QS有专家库,2012年以后,才逐渐有中国专家参与同行评议。

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的本科高校评估系统有五类: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对此不赘述,这个评估应该说相比国际有不一样的地方,有重要的进步。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把教学的基本状态常态数据库建起来,需要时依照基于学生培养的质量的标准来评估。国务院2015年底,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要“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

我讲这么多,想告诉大家什么?说的是评价的标准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定的,而评价的本身是一个指挥棒。学术评价评研究,教育评价评人才培养,科研评价评项目,职称评价评个人。矛盾也在此显现出来:三个国际上最著名的排名榜,有不同的评价因子、权重。总结而言:不同的大学评价结果各种各样,各有各的用处,但这三个排名的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对社会,国家,人类福祉的贡献本质功能和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 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本质功能

于是,我们应该来讨论这一问题,首先看三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对大学是什么的论述的例子:

第一个,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在他1917年4月就任校长演说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接下来的解读是“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即打好基础、学习好,否则将来贻误国家、贻误学生。所以他所说的研究高深学问是用研究的办法来学、来问,这和我们今天社会上泛讲的科学研究一样吗?有一样的地方,但是有重要的差别。

第二个,解放前清华原校长梅贻琦,在任校长就职典礼上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接下去说:“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现在常常仅引用第一句形容大学,这难免有不全之处。其本意是大学的大师是要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精神和情操的。

第三位,解放后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蒋南翔,关于大学是什么,他讲到:“办学要讲‘方向’、讲‘质量’”,培养学生要‘又红又专’”,讲到点子上。

2016年4月,习总书记给清华大学105年校庆贺词中提到:“清华大学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

至此,我们看什么是大学?大学最重要的本质指标是能够源源不断的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总结而言:大学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有“大学乃大师育才之谓也”。

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伦理

教师的责任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实践、知识传授与求知,很重要的一条是价值观的培育。

清华的校训中有四个字——“厚德载物”,所谓通才专才的意义就蕴含其中。“德”是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伦理、有道德;“物”是我们要和社会、和工程结合在一起,念文科要改造社会,理工科的要通过工程造福人民,物中有德,德要驭物。这就联系到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道路问题。

工程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活动,也是一项人文社会的活动。过去的汽车简单,汽车有变速器、发动机、底盘等等,开着就走;现在的汽车要讲究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追求性价比。今后还会有无人汽车、智能汽车,这难道仅仅是纯粹的科技活动吗?所以说科技人才的活动,一定是同时和人文社会交融的。

美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的报告曾讲到,“我们2020年的工程师应该是受全面教育的人”。此话是有实在含义的,以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12条举例:

第三条是所有的设计要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同时要解决这些东西的影响,并且理解应该承担的责任;第八条是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第九条是个人和团队:“能够在本学科、跨学科及跨文化的团队中作为个体、成员或负责人有效发挥作用。”

总结而言,做工程、做科技的人才,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从事人文和社会活动的人,也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人。

四 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道路

2008年中国工程院做了一项重要咨询研究,回答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道路。写出《走向创新》综合报告,报告里的一句话非常重要:“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要走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两轮驱动的培养人才道路,培养各类卓越工程后备人才。”此处所指“各类”,并非是工科、理科、文科的划分,而是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应用型的类别划分。

还有另外两条道路是外国教育研究组织或专家给中国的建议:第一条是培养引领科技人才的道路,这一点美国一直在践行,1992年我到美国的MIT做教学调查,待了一个月,看它们的实验室已经在考虑计算机和人眼睛虹膜之间的互相作用了。那个时候MIT已建立一个大楼,所有的MIT学生要必修分子生物学,已经念到基因、神经了。

相比于此,国外还提出过了第二条建议——走培养外包产业人才的道路。美国提出要走培养引领科技人才的道路,做培养科技引领人才工作,那加工让中国人去做,信息、办公软件让印度人去做。我们做加工外包,印度人做信息外包,美国人做设计引领,它是脑袋,我们是手。

2008年在《走向创新》总报告中对此两项也做了讨论。我体会到,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国情,即我们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每个人都有潜能和能量,要使每个人能量尽可能发挥。比方说,中国是个富矿,这里有很多很多煤,如果我们只让这百分之十几的煤烧热了,别的都打折扣,这时候我们的能量是多少?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同辈人都燃烧到自己的极限燃烧值,那个时候我们的能量是多少?中国如此大国,如果把13亿人口、3600万大学生都烧到最大能量,中国便具有世界最丰富的人力资源。

五 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个变化,工程教育的前沿现在有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技术,工程上有了些大工程,比如Macro就是说宏大的工程,能源、环境、加工制造、通讯、物流实际上已经跟社会科学交融在一起。过去我们读工程,读的是力、速度、尺寸、公差,今天还会读到规模、复杂性、集成、构架、演变、支付能力、社会范畴,也就是说今天工程科学的教科书里面有了新的话语,这些话语是工程系统的语言。话语体现工程的文化,工程的文化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需要与复杂系统打交道、要用集成的方法来实现。这就是工程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话语变了,工程的文化在变。

有张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去年夏天来清华参加工程教育工作坊,从中国拷贝过来的“一带一路”,用这张图来问我们中国工程教育界的人,他们问说:发展“一带一路”,你们工程教育界准备好了吗?这是我们讲的工程第二个重要发展:工程学科的面向和服务的地域也在改变。

第三个发展是我们要面向更为复杂的工程问题,而非简单的工程问题。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没有太简单的。我们的工程和科技的教育要面向复杂工程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的12条中有7条提到复杂工程问题。

第四个发展是开始培养多样性的卓越工程人才。我们过去太“软”了,过分强调科学,削弱了工程设计实践的训练,后来中国在近200个大学、近1000个专业开展了“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这是很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将来实施下来会有工科人数近20%的学生参加。它的模式是“回归工程”的教育。以往人才培养只突出一把尺子,就是研究型,没有多种类型。这个卓越计划,要培养的是各类卓越的工程人才。

六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发展策略

我们讲的“一流”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是多样性的卓越。大概讲起来经历有两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当我们学生人数较少、国家财力有限时,对于某些重点学校和学科加以支持,让它们上去。二十年前我们高等院校什么样的情况?是一个金字塔形状,重在区分层次,学校处在一种凝聚、攀比、紧张的状态。

第二种模式是我们现在正在要走的路,学校分布呈现扁平态,每一个大学、每一个学科都在这扁平的基础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就像森林一样,上面有阳光、下面有肥料、水分,它可以从政府中间得到营养,它可以从工业企业和社会中得到支持,问题在于它能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制定战略,有预见性的发展,以吸收各种各样的阳光、肥料、水分,而不是大学间互相挤压。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不互相压迫、拆台,大家往上生长,最后实现和谐的大学发展、学科发展、专业发展。第二种模式恰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项比赛类别不同,各尽其能、百花齐放,赛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来。

七 “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钱老之问与答

钱学森曾发问:“老的教育体制能培养出帅才吗?”大家不知道,1991年11月15日钱老自己做了答案。这个答案鲜为人知。钱老在“九十年代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化系列讲座”上说:“怎样培养帅才?我提出以下五点意见:1,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学生一定要有思想,有哲学,有思辨;2、要了解整个科学技术。是整个,不是一部分;3、要学习世界知识;4、要学习军事科学知识;5、要学点文学艺术,还要身体健康。” 工程院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对领军人物的培育有两个阶段,有院校教育成才阶段和企业社会实践成才阶段。钱学森领导发展了火箭、导弹,它是大系统,所以研讨建立系统论哲学,他自己在做哲学、做系统论,还勉励他的学生们,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到了现场还洞察不了问题就是因为缺少正确的思想方法。

最后,我们希望同学都要有立帅才之志,用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我们国家今后需要的、杰出的人才。

余老师,您好!我是新雅学院学生,现在刚入学,比较迷茫。您觉得像我处在大一的状态应该最注重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最需要去学习什么呢?

很多新生可能都碰到这个问题了,我也是当过新生的,也见到不少新生进来。

第一,想而有理。在大学中间首先要有个理想。首先讲“想”,兴趣就是一种“想”,可是“理想”得有“理”,无“理”之“想”是“幻想”。“理想”要符合两个东西,要符合自己的条件,还要符合社会的可能和规律,大学四年以及以后若干年,有这个“理想”来驱动。清华的学子一定是想之有理,而且这个理还有清华的特色。清华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你肩负着国家担子,有爱国心,为人民,要又红又专。

第二,知而能识,专而能通。

第三,网而有道:网络提供如此多信息,上网要抓住网中的“道”,道就是最重要的东西、经典内容。

第四,要有自信。你要相信你来到了清华,你有这种能力,能够成长起来。

第五,要学会驾驭时间。

这五句话是作为给你的一个赠言,可能不完全,供参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