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颜宁西湖大学问答全记录

2019-06-24 | 编辑/李凯娜 摄影/朱丹阳 校对/张弛 | 来源 公号“西湖大学Westlake University”201 |

传说中的爱丽丝来了,姓“颜”名“宁”。

她的履历无需赘述,可我们还是忍不住再唠叨一次:

未满30岁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

2017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2019年在睡梦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6月20日,一身宝蓝色长裙的颜宁走进西湖大学云栖校区5号楼301。这是她早就计划好的行程,专程来和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PI们“聊聊天”。

聊什么?聊学生、聊经费、聊科研方向、聊实验室恋情,啥都行!

这个率真的女子有问必答,妙语连珠,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在科研上“打怪升级”的全部经验,也让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她的人生信条:遵从内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关于“青椒”的成长之路

Q刚组建实验室时,应该避免走哪些弯路?

A记得当时我回清华建实验室经历了“豪气万丈”、“怒气冲天”、“心平气和”几个阶段。从博士后变成PI,又是回母校,是事业的真正开始,无数的idea在脑中,豪气万丈,磨拳霍霍,恨不得一天一个样地出成绩。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要给你捣捣乱。一间空荡荡的屋子,连bench都没有,再加几个连PCR都不明白的小朋友,回国前流畅的实验节奏被完全打乱,有力气没处使的感觉让我每天都在抓狂中。印象中,回清华的第一年是我人生中最暴躁的一年。

后来,差不多半年过去了,实验室该买的仪器有了,该建的冷室能制冷了,学生该犯的错误也都犯得七七八八了,E.coli 每天该染的phage也都染过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实验进展变得每天都看得见了!于是,终于进入了心平气和的阶段。

所以,想预警一下新建实验室的同事们:如果你觉得很烦闷,压力很大,千万不要因此有了次生压力。这个经历想必很多初建实验室的人都会有,但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总会过去。

Q对于备课、上课,你是什么样的心态?

A狠狠地抱怨,然后认真地备课,上完课后再感叹一句“真好玩啊”。记得我之前在清华讲生化课,我生化其实是很厉害的,印象里似乎是拿到过94分、96分的成绩,但在讲课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明白。因为作为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是完全不一样的,讲课要有逻辑,要讲清楚前因后果,1个小时的课,我经常要花费1天去备课。

但我很喜欢讲课,这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我自己也受益很多。在清华的时候,我曾经一周讲过7个小时的课,这其实对口才和体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我现在讲起来科学史,能够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有意识控制时间,这都得益于之前上课的积累。

Q开会很耗时间,对年轻PI来说,去还是不去?

A作为年轻PI,你一定要去参加学术会议。我从回国第一天,我的目标就是国际的标准,科学家要在国际舞台上比拼。在学术界,你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没有存在感的人,不能是“小透明”。通过学术会议,你可以让别人看到你的脸,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了解你的研究,你也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学术圈扩大,还能去了解学术前沿进展。科学家切忌偏居一隅。

Q西湖大学是一所崭新的学校,PI是否需要经常参与到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该如何分配时间?

A我分享一下当年我是怎么做的,我是一个非常闲云野鹤的人,我很不愿意做行政,但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点public service。我的建议是对于新PI,最初三年一般是有豁免权的,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几年,打好稳固的实验室基础。

我是在2010年才开始承担研究生培养这一公共服务的,做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毕竟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搭建构架和建立规则,这对你也是一种训练。当然,研究生培养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尽管如此,5年以后,我觉得公共服务挺对得起学校和大家了,就辞去相关职务了。

Q面对太多的邮件和信息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拒绝别人的一些邀请?

A现在邮件、微信太多了,如果你不有意识地控制,杂事无穷无尽。一定要勇敢地说NO,对我而言,平时饭局什么的,基本能逃就逃。我的手机很多时候根本不在身边,E-mail不回也是常态。当然,这好像有点没礼貌,我自己都觉得太不够nice。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总要有所取舍,就这么简单。只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你的一贯风格,你不是因人而异,最终大家也就都谅解了。

不过呢,与学术相关的,比如别人对你论文的问题、找你要论文中提到的质粒等实验材料,一定要尽快回复,这是学术规范。

说到时间的管理,有个得力的lab manager非常重要。很多好的scholar,未必是好的manager。术业有专攻,一个得力、值得信赖的lab manager能给你省出大把的时间。其实就是一句话,把时间、精力、资源尽可能地投入到research中去。

关于和学生的相处之道

Q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A与其批评人,不如表扬人,你要激发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向施一公老师学来的。当我在施老师实验室做博士时,他整天在我面前夸另一个学生,她来自复旦,和我同时进实验室。当毕业的时候,她对我说:“颜宁你带给我压力太大了,一公经常在我面前夸你!”我就释然了,原来这是他的“激将法”。

在我们实验室内,大家基本上是团队分组合作,但同一年级的人不要在一个课题上,一般都是老带新,也可以保证课题的延续性,老生毕业了,新生也成长了,课题后继有人。但这个过程中,你要注意,有时候个别老生可能会“欺负”新生,比如让新生只做粗重的工作,这时候你要站出来干预。

Q当我给学生比较多自由的时候,我会很生气;但我管太多的时候,学生又很生气。应该如何在这其中找到平衡?

A这个其实是如何处理 Hands on 和 Hands off 的关系。在初期的时候你一定要“Hands on”,施老师说过的前三年我们要做super postdoc就让我很受益。不论学生有多聪明、多用功,经验教训总是比不上你的。学生自己磕磕绊绊地折腾半天,也许你和他一起工作几分钟就帮他绕开了陷阱。

我总是喜欢给学生讲我知道的容易犯的错误,告诉他们我平时积累的一些小窍门。实验室内的第一批学生我都是手把手地带和教,在写第一篇论文之前,我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面,和他们一起干活,关注细节,把好的科研习惯教给他们,避免他们走弯路。第一批成长起来后,第二批会由第一批带。当实验室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时候,你再“Hands off”。

Q我的一个科研项目给这位学生后,我发现他不是很合适,我想转交给其他学生,应该如何照顾学生的情绪?

A这其实是一项沟通的艺术。不要说学生能力不行,伤人的话不要说,而是看是否“Match”。我在清华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位学生,书本上的公式全部都会,但做实验却不擅长,我会告诉这位学生,你更擅长计算方面,可以多做计算方面的工作。

所以,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千万不要摧毁学生的信心,但为了顺利推进工作、实现目标,也不能一味迁就某个团队成员的玻璃心。我也会赶人的。我赶人的原则是痴迷电子游戏或者撒谎,如果出现了这两点,我会给三次机会,但是如果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还屡教不改,本着对实验室文化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只能坦诚告知:我们chemistry不合,还是不要再留在本实验室了。

Q如何管理好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

A听说现在有的实验室会实行打卡考勤,我觉得这样做挺奇怪的。我们实验室是不管大家几点来、几点走的,实验注重的是效率;而且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一样,要给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我实验室同学们一年有三周的假期,大家可以自由调整时间,错开节假日高峰,也不一定要在周六周日休息,比如实验周五做上了,一定要在周末休息,那周一就得再重新开始。当同学们做完了一个项目,也可以在工作日内休息两天。我们要“push project”, 而不是“push”人。这一点很重要。

其实,我讲了这么多,从来不是想“管”学生,而是要“帮助”他们。实验室是学生强大的后盾,不要冷冰冰的,当同学们有一些特殊情况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照顾到,比如我实验室内学生家人生病时,我会给一些慰问津贴。为人师长真的是要为他们好,而且我们也要问一问,你的这种好是不是学生想要的好,不能把自以为是的好强加在学生身上。

Q您有特别encourage实验室内的女学生吗?

A我为什么要特别鼓励女学生?我从头到尾都是鼓励大家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PI,要看同学们的素质和兴趣。如果她想明白了就是想做全职妈妈, why not?比如我自己,我最开始时候也从来没想做过PI,我是想做记者的。但是为人师长,我们有义务要提醒学生,不论做什么决定,都有拷问内心,这是非常清醒负责任的决定。

Q在带学生时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A我自己常常感慨,和学生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不要和学生走得太“近”,也不要太“远”。这也是我自己在带学生时的一个经验。比如你刚来的时候,你把学生们当成一家人,打成一片,学生真的会把你当做哥哥或者姐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感就没有了。切记我们不是学生的玩伴,而是可以值得信任的老师,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孩子们把最好的青春放在了实验室,和导师相处的时间多过陪伴父母的时间。耳濡目染之际,师生彼此影响。四五年下来,至少于我,那就是亲人了。亲人之间不仅关切,也苛责;不需要虚伪与掩饰,但是一颗盼好的心是最自然的。我们要用心指导学生,他们做得好,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我成全了他们;他们做得好,我的实验室整体看着越来越像样,我自己也收获颇多,他们成全了我。

关于实验室里的那些事儿

Q实验室应该营造什么样的文化?

A这要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实验室文化,实验室的文化是靠自己带动的。比如在我们实验室,每三个月就会强调诚信问题,这是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再如,当实验室内有同学做出了很好的成果时,其实是可以带动其他人的,有人说自己天生“佛系”,但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逃避,我不大相信年纪轻轻就真正能够做到“佛系”的。作为PI,你要正面利用好实验室成员之间的这种心态,带动起实验室内的氛围。

另外,我自己个人比较喜欢质疑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要刻意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要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这些学生往往将来会成器的。

Q如何处理实验室内小组的分工和平衡?

A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公平,要客观评价学生的贡献,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到了公平,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要知道学生并不傻,一定会有抱怨的;其次要给团队成员多传递我们是一个Team,大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当这个项目做出来了,大家也都是受益者。

Q如何看待实验室内部谈恋爱?

A其实这是公和私关系的一个处理,谈恋爱是学生的私人生活,我们能管的是实验室内相关的事,而且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只要不影响科研就好了,除非向你求助了,否则不该干涉学生的私域。

Q在使用经费方面,有没有好的经验?

A不要小气。经费是为科研服务的,对于经费我们的使用原则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想,购买了这个设备,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那就是值得的。如果5年时间一个膜蛋白都做不出来,这不是更大的浪费吗?当然,在使用的时候也要看性价比。

还有一个提醒,使用科研经费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财务监管,包括PI本人在经费使用上也要有监督机制。


相关新闻

  • 012017.11

    创设缘起再考察:西南联大为何独一无二

    2017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校庆,1945年迎着春风走进校园的青年们如今也已经年届90高龄了。

  • 122020.08
  • 022025.03

    周光召:担当使命,选择自己的科学道路

    周光召(右二)在杜布纳研究所周光召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军人物,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国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合同,撤走技术专家,中国正在紧张推进的原子弹事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中央决定,派自己的优秀科学家参与原子弹计划。1960年底,前往苏联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来到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研究所),和那里的中国科学家进...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

  • 012024.07

    让热爱给予自己绵延的力量|校友代表沈伯韩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6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2004届校友代表、新华社四川分社总编室编委沈伯韩讲述了自己作为摄影记者,从校园走向业界的心路历程,鼓励学弟学妹们坚守理性,尊重常识,保持宽容,独立思考,努力做一个不唯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以下为沈伯韩发言全文:沈伯韩致辞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名毕业生代表来参加清新2024届毕...

  • 222018.10

    磨砺以须,倍道而进——施一公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10月20日上午,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发表题为《磨砺以须,倍道而进》的致辞……

  • 232016.03

    做最真实的自己 ——清华大学[1995级] 林姿峰 访谈纪实

    2009年校庆,清华又迎来了许多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人,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则仍旧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我们见到林姿峰学姐的时候,她正深情地望....

  • 212024.10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

    浩瀚星河中,有一颗国际编号为218914号的小行星名为“唐敖庆星”。这是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2020年1月9日批准,为表彰唐敖庆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命名的小行星。1950年,在美国一位化学泰斗家中,一场师生间的长谈正在展开——导师哈尔福德说:“我对贵国目前的落后情况确信不疑。你若回到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是相当困难的。”“虽然我的祖国满目疮痍,但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祖国的。”学生答道。回到祖...

  • 082024.10

    他48岁回归学术界,任西湖大学教授

    穿着灰色Polo衫、踩着一双休闲帆布鞋,不久前,48岁的郑冶枫(1993级本、1998级硕,电子工程系)首次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登上了西湖大学的讲台。此前他的身份是产业界的科学家。2006年至2017年,郑冶枫在西门子医疗美国研究院工作。2018年至2024年他回国,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和天衍实验室主任。今年7月底,他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教授,创立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郑冶枫的人生足迹,踏过浙江江山、北京清华、美国马里兰和...

  • 082017.12

    “做第一流的学问”——浅谈何炳棣先生治史的特点

    和何先生交往,得到的一个深刻印象是他在内心中随时都充满激情,充满对学问真谛的追求的冲动。他总是想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永无止境。这种追求完美的激情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