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家在清华》一书校庆期间将与读者见面

2008-04-22 |

由校友史际平(1978级精仪)主编的《家在清华》一书将于425在清华举行首发仪式,校庆期间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封面

《家在清华》封面

同一个海洋(代前言①)

史际平

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2008年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1117是我国近代赴欧美留学的开拓者容闳先生诞辰180周年纪念日。184714容闳和另外两位少年跟随老师布朗(S. R. Brown) 离开广州途经好望角,在海上度过了98天漫长的日子于同年412抵达美国纽约市,由此揭开了延绵至今百年出国潮的序幕。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家在清华》,记录的就是这百年出国潮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书中21位传主均为早年留学欧美的清华大学教授,归国后他(她)们将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清华大学,有的人还继续在为清华工作着。我们以他们的亲人,甚至是邻居的独特视角用笔、用照片更是用心记录了老一代海归学者的心灵历程。这里有痛苦,也有欢乐;这里有忧患,也有思考。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来往于太平洋和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在旅途中,我常常想:如果哪天能有机会认真地看或解读一下我们的父辈出国前后的经历,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姐姐史秋明在知道我的这一想法之后,向我力荐《老照片》这个在京城颇有些名气的读物。2006年底,我到书店专门买了几本《老照片》带回美国,我首先寄了一本给朋友杨嘉实,嘉实兄一直在美国大学执教并有专著出版,我想他一定比我有经验。他对我的想法给予了很大鼓励,我们约定共同发起《家在清华》一书的征文活动。当然如果当时可以预知这将是一个如此需要投入个人的时间、精力以至情感的系统工程,我是断不敢冲动的。

本书现在由《老照片》即山东画报出版社启始并最终由其出版——中途书稿曾一度转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不论最后花落谁家,留下的美好记忆是永远的。《老照片》的编辑冯克力先生为本书提出过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如:以文为主、以图为辅;不要搞成一本相册。华章公司青年女编辑程琨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由于要赶进度我曾建议对有些问题不必过于认真。但是每次我都是在程琨的督促下去找原文作者核实。感激之余我觉得倒是程琨比我更像一个接受过工程学训练的人。陶中源夫妇和马迅兄为本书各类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及联络作者做了许多工作。马迅兄曾教过我拉手风琴,每次给他打电话我都想起当年每周一次的琴课。现在,中源兄作为三位编著者之一出现在封面上是当之无愧的,可惜最多有三个人名可以出现在封面上。应该感谢的还有“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的白永毅、钱锡康、承宪康、郭、孙哲、黄文辉等诸位老师。深圳清华校友余昌民先生曾告诫过我:“不应有任何理由马虎、失察”。这让我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为了出版此书,我曾找到孙立哲先生。在像我这样清华小字辈的心目中,立哲兄是英雄。他当年在陕北农村作为北京知青赤脚神医的种种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在清华园内流传。他为促成了本书的出版,费了不少心血。

家祉老先生以90岁的高龄为本书作序,每次见到白老我都感觉像是见到了父亲。白老早年留学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拿到学位后,马上回到了祖国。白老曾为我国打斜井钻探石油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同时他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我与厦门大学的谢泳先生素不相识,与白老一样,他对为本书写序没有犹豫,甚至连条件都没有讲一句就完成了写作。谢泳先生是近年来中国知识界涌现出的新秀,是《老照片》编辑建议写序人的首选。由他们两人作序,一老一少,相得益彰。白老的序情深意长,谢泳先生的序让人回味无穷。更有谢泳先生直言不讳地点出作者们“很难和他们的父辈比肩”这一事实,作为作者之一,我是既感谢,又深感惭愧。

说到感谢,其实我最想说出的是我内心的负疚。本书的传主中有李丕济和周华章二位教授,他们的女儿积极地参加了我们的征文活动。李伯伯是典型的北方汉子,我们家住12公寓时,他的家在11公寓。我永远都会记得他骑在自行车上一脚撑着地的高大形象。在我们家搬到9公寓23号之后,周伯伯家就住在我们家楼上33号。按现在的说法,李丕济和周华章教授当年是属于非正常死亡。周小红这样写道:“我们平时也很怕触及母亲的伤疤,总是回避关于父亲的往事。……为了今生永久难忘的记忆,89岁高龄的母亲也拿起了笔,写下近3000字,我知道这3000字里饱含着怎样的深情和无限的哀思!我也知道母亲常为此彻夜难眠!”在所有的文章中,我最不忍卒读的就是她们二位的文章,每一次看都是热泪盈眶。如果我有机会见到周伯母,除了说声谢谢,我一定会向她老人家再道一声“对不起,我们让您老人家伤心了”。但是这件事我们不做,谁来做呢?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清华的先贤,也是为了清华的未来,更是为了老清华人当年归国时的梦。

1854年,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中国人容闳此时已经有了美国国籍,但他没有选择留在美国,却带着一个“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的强国梦回到了祖国。经过游说,容闳被清政府任命为幼童赴美留学肄业局的副委员,开始着手负责所有幼童赴美后的具体事宜。1872811,中国第一批30名幼童从上海启程赴美,其中就有詹天佑、唐绍仪等人。作为清华人,也不应忘记唐国安,他回国后曾任清华学堂监督,改制后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在唐国安任职清华前,曾是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会办,并于190910月率领47名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赴美,其中包括了日后清华(学校)大学的两位校长:金邦正和梅贻琦。这就是一段容闳手下走出三位清华校长的传奇。

大洋彼岸的人们没有忘记容闳。他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他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悬挂着他的肖像,镌刻着这个与世长存的名字。《家在清华》成书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孟立德先生(Alexander J McLaren)几次表示将参与此书的首发活动。2007年岁末的一天傍晚,我只身一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Hartford, Connecticut)城边的一个墓地(Cedar Hill Cemetery),容闳和他的家人就安葬于此,我为这位开拓者献上了红、白两束鲜花。在这里我发现海峡彼岸的人们也没有忘记容闳。台湾“教育部”部长蒋彦士于19728月值30名幼童赴美百年纪念之际,为容闳献上一块石碑,并尊称容闳为“我国学生留学美国第一人”。我在容闳的墓地盘桓许久,在夕阳的照耀下,我忽然注意到他的墓碑向着东方,向着他的故乡。作为大洋此岸、海峡此岸的人,作为一个清华人更不应该忘记容闳。非常感谢我的好友如骏兄(笔名波波,多年执教于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送我旅美学人哈金的诗篇(曾想过将它印在此书的扉页上)。此诗生动地描述了18728月晚清30位幼童启程赴美时发生在甲板上的一幕,谨以此诗作为本文的结尾献给读者: Together they emptied their cups and swore theyd study hard to master all the knowledge in the West so that their Motherland would not need to send youths abroad again.

Their tears were shed only for the wind. None of them knew that this was just a beginning- that their children would travel the same seas ——原诗摘自哈金②诗集Wreckage, Hanging Loose Press        他们一起干杯,发誓要 学会西方所有的知识 为让祖国不再送出 和他们一样的花季少年他们的泪水在风中挥洒 没有人知道 这仅仅是开始他们的孩子将渡过同一个海洋 ——译文摘自《乡愁以外》高小刚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史际平 2008年3月10

───────────────────────

立哲兄应是撰写《前言》的最佳人选,因为此书经国内出版社成书的过程立哲兄最有发言权。今年2月中与立哲兄见面时他并没有应下,但我以为还有希望。至3月初他明确表示应该由我来写,至此唯有加一个“代”字才可将我诚惶诚恐的心情有所表达。

哈金,本名金雪飞,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金雪飞以哈金为笔名进入美国文坛后连续获得许多文学奖项,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 )。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战争垃圾》(2004)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 也为他第二次赢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奖, 并跻身于普利策奖的决选作品之列。

高小刚,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其父高沂先生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及高教部领导职务。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72014.03

    《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首期读书会举办

    著名作家岳南分享其三卷本《南渡北归》创作历程 3月26日晚,胜因院28号在清华校友茶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文学协会理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先生做客《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首期读书会,就其三卷...

  • 222021.02

    读者·编者

    读者·编者

  • 302014.05
  • 032014.04

    《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第二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4月2日晚,在胜因院28号清华校友茶室,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做客《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第二期读书会,向《水木清华》的热心读者们详细介绍了苏...

  • 212023.08

    清华学子,《读者》丰碑——怀念郑元绪同学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22013.04
  • 132023.02

    读者·编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

    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镕基老学长的话表达了清华人共同的心声。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来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难忘的,为每一位学子打上了深刻的清华印记,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回首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中就会涌起无数的怀念、热爱、感恩、祝福和期待。

  • 222021.02

    念奴娇·贺清华110周年校庆

    念奴娇·贺清华110周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