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校友通讯》促进了“清华校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010-03-23 |

在纪念《清华校友通讯》复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清华校友通讯》主编 孙哲

2010320

《清华校友通讯》创刊于193411日。由于历史原因几经中断,19804月复刊,今年是《校友通讯》创刊76周年,复刊30周年。今天,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欢聚一堂,纪念校友通讯复刊30周年,总结办刊经验,创新办刊思路,提高办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会长顾秉林校长、副会长胡和平书记专门为本刊题词。

顾校长的题词是:

贺《清华校友通讯》复刊三十周年

展校友风采 筑精神家园

顾秉林

二〇一〇年三月一日

胡书记的题词是:

世纪清华 百年树人

——祝贺《清华校友通讯》复刊30周年

胡和平 2010.3

讲三部分内容:

一、《校友通讯》简单回顾

193411日《清华校友通讯》(以下简称《校友通讯》)创刊,头版头条是梅贻琦校长的文章《敬致诸同学》,梅校长在文章中说“此期《校友通讯》是二十余年来清华出校同学可用以专作大家互通声气的期刊的第一种。”可以说,这是清华正规校友刊物的历史起点。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

193911日在重庆清华中学复刊。19409月,清华校友通讯社迁入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办事处继续出版发行。

抗战胜利清华复员北平后只出过两期。

清华园解放后,于1949424日和1950429日出版过两期,此后校友工作终止,《校友通讯》随之停刊。

198021日学校成立校友联络处,决定定期出版《校友通讯》,并决定《校友通讯》复刊号于当年4月校庆69周年时出版。

19804月,停刊30年的《校友通讯》复刊,刘达校长题写刊名。

19918月,为汇集校友撰写的史料文稿,《校友文稿资料选编》创刊,施嘉炀先生题写刊名,逐渐形成《校友通讯》每年上下两期,《校友文稿资料选编》每年一期的出版格局。

复刊后的《校友通讯》,初期为内部刊物,向海内外校友发行。从198710月(复16期)开始,成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开出版物。

1995年,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校友通讯》从199511月(复32期)起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正式刊号的校友杂志。

2008年,为支持经管学院的学科建设,《校友通讯》刊号转让给经管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清华管理评论》,从复59期起《校友通讯》又变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开出版物。目前印数为:《清华校友通讯》上期3万册,下期25千册,《文稿资料选编》8千册。

在广大校友的关爱下,经过校友会历届同仁30年耕耘,《校友通讯》深受校友爱戴,成为清华校友的“精神家园”,在全国高校也有较大影响,是清华大学和校友总会的宝贵资源。

二、编辑部工作进展

《校友通讯》随校友工作的发展而发展,校友工作随母校的发展而发展,合起来说就是校友工作和《校友通讯》随母校的发展而发展。

近十年来,有两大进展,一是校友工作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主流;二是与时具进,实现了《校友通讯》的电子化、网络化。

2002年校友总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校友育人”,明确“为广大校友服务,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主流”是校友工作的核心价值。在实践这个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校友通讯》编辑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主流就是要把校友资源变成育人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此,就要了解校友,了解他们的成长道路,总结他们的成长规律,提炼他们为民族复兴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他们的生动事迹作为榜样教育学生。200210月,《校友通讯》主编钱锡康、化工系党委书记胡献华等赴大庆采访大庆石化总经理喻宝才,拉开了大规模采访校友的序幕。几年里共走访、深入采访校友600多名,报道校友事迹数百篇,发表在《校友通讯》和《清华校友网》上,成为各院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从复58期开始,《校友通讯》发至学生宿舍,成为在校本科生的参考读物。每年借助参加各地校友会校庆活动采访校友,已经成为校友通讯编辑部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邀请杰出校友演讲成为校友通讯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3年开始,共邀请20多位杰出校友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总结凝练并大力宣传了朱凤蓉、喻宝才、缪文民等一大批校友典型事迹,这些校友的事迹广泛传颂,在学生中影响深远。我们将杰出校友讲演汇编成册正式出版,新生人手一册,这一做法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

前主编钱锡康老师为这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复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校友通讯》复刊创办人之一的曲文新老师提议,“校友通讯应当尽快建立网站,尽快上《校友通讯》电子版。没有现代通讯方式,是很难和校友,特别是年轻校友加强联络和沟通。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办刊思想也要转变”,这个提议非常正确,这个愿望已经实现。

20014月,《校友通讯》复1期至复42期和《文稿资料选编》第一辑至第六辑光盘版出版。

200811月,从《校友通讯》复43期、《文稿资料选编》第七辑起,《校友通讯》、《文稿资料选编》网络版正式上网,与光盘版实现无缝衔接。

清华校友网是纸版《校友通讯》的自然延伸。200710月,《校友通讯》编辑部接手清华校友网校友动态信息栏目的维护工作,编辑和维护“一刊一网”成为《校友通讯》编辑部的两项核心工作。清华校友网成为广大校友了解母校和校友信息的另一个主要渠道。

清华校友网快捷、全面、权威、规范。点击率高,每天访问量3万以上。

请看2009年基本数据:

全年共249个工作日天天有新消息(寒暑假不停网),发文总数:1299篇:平均每天5.2篇。

“动态信息”中的“校友消息”、“母校要闻”、“总会快递”、“各地动态”、“校庆聚焦”等栏目共计发文706篇。

“百年清华”中的“千名校友访谈”、“清华人物”、“清华史苑”、“清华风物”、“清华逸事”、“校友文苑”等栏目共计发文593篇。

三、《校友通讯》的历史地位

《校友通讯》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是“桥梁和纽带”,是“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校友通讯》促进了“清华校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一种文化都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即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

清华校友这个社会群体经历了怎样“特定的社会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价值体系、信仰和行为准则”?

早在190910月游美学务处派出第一批47名学生放洋赴美,清华校友群体开始出现,1913年成立清华校友组织,1914年中文和英文《清华同学会季刊》面世,这是清华校友刊物的起始点。1915年成立清华留美同学会总会,是清华校友群体的雏形。历经百年沧桑,在清华园这块土地上学习和工作过的清华校友已近十五万人,遍及全球。百年来,清华校友活动不断积淀,形成特定的“清华校友文化”。校友刊物是校友活动载体和交流的平台,《校友通讯》对清华校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清华校友所处“特定的社会环境”有三方面,由此形成三方面独特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概括起来就是受屈辱的校史激发形成的爱国文化;感恩母校、怀念师长的爱校文化和精诚团结、相互提携的互助文化。“爱国、爱校、互助”是“清华校友文化”的精髓。

第一,清华校友爱国文化。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清华学生却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早在1917年《清华周刊》第95期文章写道,“清华同学会何会也?砥行励学,卧薪尝胆,将为吾国树才之会也。”19341月梅贻琦校长在《校友通讯》创刊词上说,“清华与别的学校有两个不同之点:一则清华系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所设立,庚子之役是国家的奇耻大辱,庚款是民众之膏之脂。所以清华的同学是立在特别的地位,是负有雪国耻兴国运的使命的……”,概括地说出了清华学子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传统逐步形成并世代传承。闻一多“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侯德榜“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邓稼先“假如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杨振斌“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都是清华校友耳熟能详的经典爱国名句。复刊以来的《校友通讯》中《我与清华》、《值年园地》、《荷花池》等栏目,篇篇文章都抒发着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是清华校友爱国文化的最新体现。

第二,清华校友爱校文化,包括爱校感恩文化和爱校捐赠文化。

清华学子为什么热爱清华母校?百年清华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出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清华学子引以自豪。从清华园走上社会,适应各种工作,得心应手,为祖国服务,事业有成,“走遍天下都不怕”,爱校之情油然而生。清华校友爱母校审时度势的睿智,爱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光,更爱母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略,感谢恩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学子获得健全的人格,感谢母校“团结百分之百”的博大胸怀,感谢母校“双肩挑”的制度培养出担当大任的能力,感谢母校“强迫锻炼”使儿女们获得强健体魄,感谢母校严谨的学风培养出的一丝不苟治学精神,感谢母校对家境贫寒学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总之,母校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融化在清华学子的血液之中,成为每一位校友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百年以来,校友对母校的赞颂溢于言表。冯友兰“在清华的几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代。” 季羡林“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王淦昌“我觉得我很有运气,有机会考进了清华大学,遇到了这么多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在这样好的环境中读书。”朱镕基“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胡锦涛“清华园里奋发向上的政治空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深深地陶冶了我们,指引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至今仍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他们说出了全体清华校友的心声。

爱校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爱校捐赠文化”。

清华校友捐赠主要有捐款、捐赠纪念物、捐赠建筑物和园林花木等形式。早期是捐赠纪念物,以1919级捐赠的喷水塔和1920级捐赠的“行胜于言”日晷为典型代表,后来又有各种碑石、纪念塑像以及清华世纪鼎等纪念物;20世纪30年代校友捐赠建筑物,以1927年校友捐款购置并修缮骑河楼39号清华同学会会所为最早,1990年各地校友会捐资重建二校门,以后又有捐赠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东校门、新清华学堂等;2001年九十年校庆前后,各地校友捐赠园林花木的越来越多。 我们考证到校友最早的捐款是1921210日华北清华同学为纪念母校十周年奖牌基金的筹款,“由会员酌量捐助,每人以至多十元,至少二元为率,即席解囊捐助者计二十余人,得款八十多元。” 2008年校庆前夕,化学系1989级池宇峰等四位年轻校友,捐款3200万美元建设清华百年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成为清华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校友捐赠,是校友爱校捐赠文化的典型案例。

第三,清华校友互助文化。1909年清华学子放洋留美,在异国他乡,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校友就成了彼此最近的亲人。加之作为弱国的留学生,社会地位低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为了生存,必须互助;为了互助,必须联络。困难的环境铸就了清华人刚毅的性格,成就了校友之间相互帮助、亲如手足的凝聚力,逐渐形成了延续传承至今的清华校友互助文化。

老清华校友互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为毕业生介绍职业,资助家境贫寒学生,奖掖品学兼优学生。

1924年,留美同学会明确“同学干事部的三项职务:联合毕业同学;收集刊印同学著作;介绍职业。”

192511月,1917级校友“捐款补助家道贫寒学行优美之学生。”

19265月,留美同学会为纪念母校十五周年,制定奖金新章程,“清华在美同学每有因功课出众而得免费优待,由同学会呈请监督处将该项免交学费拨交得奖人,业已蒙照准矣。”

19331029日,“清华同学会总会董事会”以“增进母校利益,联络会员友谊,提倡互助精神”为宗旨,是清华校友互助文化形成的标志。

清华校友互助文化在今天得到了发扬光大,校友捐赠的奖助学金、励学金,奬掖品学兼优学子,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捐款校友人数越来越多,捐款额度越来越大,规模今非昔比。

1987426日,清华校友总会第二届理事会讨论了《清华校友基金会章程》和《清华大学校友奖学金评奖办法》,决定成立校友基金管理委员会。从此大规模校友捐款开始。

1987年张宗植先生捐款设立“一二•九”奖学金是最感人的典型案例。

20034月,校友年度捐款启动,目前年度捐款率接近30%,这个比率可以和世界著名大学相媲美。

20063月,清华校友总会正式启动“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得到海内外校友的广泛拥护和热烈响应,当年就筹款468万元,2007年翻一番,筹款近一千万元,2008年再翻一番,全年共筹集二千万元。截止到2009年底,共筹集励学金4784万元,励学基金2683万元。总共发放1711万元,共资助本科生3660人次,约占本科生总数28%,人年均受助金额4675元。校友励学金是清华校友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清华校友互助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职业介绍的传统一直在海外清华校友中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毕业生由国家统一调配,校友工作也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促成了校友工作的恢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校友工作蓬勃地开展起来,全国校友会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及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30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建立了140多个校友会组织,在海外12个国家建立了50多个校友组织。今天,校友资源已经成为每个清华人宝贵的财富,校友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当地校友的帮助。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后,新毕业的年轻校友自主创业,得到当地师长帮助取得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

《校友通讯》是清华校友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平台,《校友通讯》长盛不衰本身就是清华校友文化现象的生动体现。随便翻开一本《校友通讯》,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每一件书法、画作,就像清华园的百花争艳,抒发着清华学子对祖国和母校的热爱,《校友通讯》正是这百花生长的肥沃土壤。《校友通讯》的特点是读者和作者同一。《校友通讯》这个舞台是“自导自演”,在这个舞台上,只有师长、学长和师弟师妹,没有领导,不分彼此,在《校友通讯》上发表文章一律标注毕业年限。广大校友对《校友通讯》关爱有加,看成是“精神家园”,对她的进步欢欣鼓舞,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出,对于发表自己的作品、报道自己班级和年级的活动更是奔走相告。校友的关爱是《校友通讯》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梅贻琦校长在《校友通讯》发刊词中说过,“总期望着(校友通讯)以后可以逐月逐年的进步,随着本会的前途一同发展。那么它的长进便亦可以作为本会发展程度的表徵。因为它的效用大小不是编辑负责的二三人可以操定,全要靠各地同学热心帮助,使它的确成为校友联络的有用刊物。所以它既是一剂提神药,它也是一个寒暑表。”今天,《清华校友通讯》不正是起到了“提神药”的作用吗!她的兴旺发达也正是说明我们的母校清华大学和清华校友总会蓬勃发展!

相关新闻

  • 292010.06
  • 292010.06
  • 112013.04

    清华校友总会百年历史简介

    清华校友总会百年历史简介孙哲(1970工物) 今年是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00周年,现将清华校友总会100年历史简要介绍如下。

  • 152010.09
  • 112023.08

    顾立基:为振兴中华奋斗 为改革开放拼搏

    在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批又一批改革先行者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以智慧、勇气和担当杀出了一条血路,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顾立基是最早一批的改革先行者之一。他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拓者,是敢闯、敢试、敢做的探索者,是想改革、能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与顾立基访谈是在初夏的一天下午, 75岁的顾立基当天晚上要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学生上课,他身穿学院的棒球服,背着双肩包,精神矍铄,目...

  • 232022.08

    清华大学物理系复系40周年的回顾和思考

    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26年4月,1952年全国实行“院系调整”,自此30年之内清华大学没有物理系。1982年6月,清华大学决定恢复物理系,至今已有40年。四十而不惑,抚今追昔,或许对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1 复系过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伊始,创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全力招聘国内最优秀的物理师资,“七七事变”前有吴有训、周培源、萨本栋、任之恭、赵忠尧、霍秉权、孟昭英等,后有王竹溪、彭桓武、钱三强、林家翘、葛庭燧、范绪筠...

  • 022021.11

    田力:激情点亮人生 奋斗回报母校

    田力: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长期以来植根于电力企业一线的管理实践,从事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流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技术创新与产业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理论、理念、概念、模型和方法。

  • 242010.11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11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