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值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新加坡清华校友会集近300名校友与各界友人,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百年校庆亚洲区庆典活动。晚会之前,大家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话的片断,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教授特意赶来参加盛典,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现在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处周建平参赞、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并为晚宴致辞。
回首清华青葱岁月
晚会在清华校歌和校友会理事们的祝酒声中开始,整套节目由清华人自编自导,多数节目由新加坡的清华校友担当演出,演唱歌曲几乎全部由清华人作词作曲,校友的孩子们朗诵了专为这台晚会创作的诗歌《远方的清华》。

新加坡清华校友高唱清华校歌
当年近九旬的新加坡KTP建筑咨询公司创始人何焕生老校友,和年逾八旬的漆测轩老校友登台与孩子们互赠纪念品时,小朋友们挥舞着荧光棒欢呼,这是清华精神薪火相传的象征,令全场感动。

清华老校友何焕生与校友的孩子们互赠礼物
易煜(25岁,2009年来国大研读电脑专业)在清华期间是吉他协会的会长,他作词作曲自弹自唱表演了歌曲《给小鱼》,把所有校友带回了那个青葱年代。当校友们联唱清华人自己创作的《传奇》《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生有你》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台下观众禁不住齐声合唱,一起沉浸在青春与爱的回忆之中。
重视体育锻炼是清华的优良传统,由获颁2010年新移民杰出贡献奖的校友吴永玲博士(1990年来新,199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带领的小组,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增加了娱乐性的表演。她说,自己的儿子正在服兵役,不然也会来参与演出。
无私地付出时间和精力
目前在国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吴宪(2007年来新),是这次排练和演出的主要协调人,也是主要歌手之一。他认为清华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无私,争取最大的集体利益,虽然在排练当中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能为校友带来欢乐,是全体表演员最大的乐趣。他目前的博士专题与公共交通系统有关,相信他的这种公共服务精神有助于他今后在新加坡的事业。
都在国大读博士的戚谨和龙卓瑜,相爱在清华读书的时候,2007年他们相继来到新加坡,并且在这里完成了终身大事。这次他们分别担任主持人和歌手,因为排练场地的问题,一连几个周末都从国大往多美歌跑,很辛苦,但是与这么多朋友一起为母校清华演出而努力,单单过程已经很让人享受了。两人平时忙于研究专题,借此机会刚好多认识新加坡。
另一对夫妻田博和阮颖雪都唱得很有特色,但因为彼此声线音域配合得不是很好,所以田博就和张祥靖、吴胜组成男生三重唱,演唱《在他乡》,而阮颖雪则单独为晚会献上了民歌《家在中国》。
负责策划和导演的校友王华磊(1996年移民新加坡)认为,晚会的主题非常重要,策划工作就是要将晚会的主题从舞台上传递到整个会场,甚至散发到会场之外,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需要从进场的公告牌到舞台的背景,都呈现出晚会的主题气氛。
他也坦承晚会的主题让他颇费心思,最后和另一位同样来新加坡十余年的校友万国平商量了几次,才定为“百年清华,薪火相传,新加坡的清华之夜”。
排练日程很紧张,演员队伍和司仪六人小组必须分别排练,但演员团队通力合作,最后仅仅彩排两次就自信地出演,全场流程顺畅无一纰漏。华磊由衷地感慨:“我们清华人就是有默契,就是有合作精神!”
让清华校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会长,凯斯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春霖,是当晚的主角,从组建校友会之始,刘春霖和理事会就为校友会确立了“联络校友,回馈母校,服务社会”的宗旨,并积极为来新访问、学习和工作的校友,提供咨询和生活安置等服务。
他在商务繁忙中抽出一个周末的时间,带领校友会的几名理事,亲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清华百年庆祝典礼。他认为,利用百年校庆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校友们的交流平台,让清华校友在新加坡企业扩展中国的业务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晚会结束后,还有很多人舍不得离去,在新加坡能一次认识这么多校友,是每个人的巨大收获。刘春霖说:“这就是校友们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新加坡是清华在中国之外亚洲唯一的庆祝场所,这也彰显了伴随中新友好关系的长足发展,新加坡清华校友会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徐彬)
转自《联合早报》201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