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徐小平:用成功报效祖国 用卓越铸就辉煌

2012-01-17 |

——在2011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徐小平,199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001月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潘金生、朱钧国教授;20001-200112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顾毓沁教授。20021月起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任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员,历任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现为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我非常高兴更感到荣幸受到母校的邀请在这里发言,首先对各位学弟学妹圆满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我是90级的学生,第一次踏入清华,已是20年前的事情。20年来,校园质朴、庄严的气氛,勤奋、严谨的学风巍然不变,随着一幢幢教学科研大楼的落成,一批批海内外名师的引进,母校历经百年却愈加青春焕发,不断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能够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学习,是一种幸福。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工作以来的三点感受:

一、选择自己终身无悔的事业

十余年清华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我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参与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和神舟八号的研制任务,承担了载人空间站工程空间站系统和货运飞船系统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探索太空是一个具有科技与经济实力的大国和强国应当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了航天员的天地往返,突破了载人飞船技术;第二步实现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中期驻留,为空间站工程奠定技术基础;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步空间站工程,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建造成我国的太空实验室。去年刚实施的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是实现我国空间站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两个国家完全掌握这种能力。虽然航天领域有国际合作,但这类核心技术,外国对我们都是绝对保密的,与之相关的核心产品和元器件也是禁运的。要想实现交会对接,只能拿出像当年研制“两弹一星”那样的斗志与决心,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依靠我们中国航天人的拼搏!正是考虑到这些,我选择了做一名航天人。

常常有人对我说,航天是可以用辉煌来形容的。正如我们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圆满成功之后,我所在的载人航天总体部获得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的载人航天突出贡献集体,获奖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这些都是航天事业带给我们的荣誉。

还有一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小故事,那是迎接神七返回舱回家的时候。运送返回舱的平板卡车在八达岭高速上行驶时,沿途很多开车的司机认出了神七!他们驾车减速跟着我们,鸣笛打招呼,无数的相机从车窗里伸出来,他们兴奋地向我们招手,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向我们致意。我们车上所有人完全被这种气氛感染了,热泪盈眶,自豪无比!这件事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事业”二字给人带来的激动,感悟到了航天就是那个我可以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的事业!

二、伟大事业的成功开始于平凡艰苦的积累

辉煌只属于瞬间,我们更多面对的是每天极为平凡的工作。比如,在神八和天宫一号的攻坚中,为了实现交会对接这项重大的技术跨越,我们的团队从2004年至今,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我们常笑谈“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飞机空投回收试验时,在戈壁滩上就要连续干上一个多月;测试返回舱的海上漂浮性能时,要专门选择恶劣的海况条件在大海上漂泊十几天。遇到攻关不顺利或任务紧张的时候,几天不能睡个囫囵觉是常事。在发射、对接和返回时,飞控现场很多人困了只能趁飞船出测控区时在椅子上打个盹儿。正是无数航天人默默无闻、十年如一日的踏实攻坚才有了发射成功的辉煌瞬间。用平和、认真和务实的心态做好这些平凡的工作,才是真正的追求卓越,也才能一次次迎来新的辉煌。

我们的每个工程都需要团队的协同作战,只有每个人更加主动地、认真细致地工作,才能铸就工程整体的成功。我们载人飞船的前任总设计师、我校校友戚发轫院士有句话,“没有决定,还不如一个错误的决定”,我在细细品味后,才深深理解,做工程首先要敢于尝试,只有去做了,才知道问题在哪里,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工作中面对的也不是简单的数据和设计图,而是我们国家花大力气培训出来的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我们在做飞船应急返回模式、弹道式返回时,看到航天员因承受很大超重而扭曲的面部表情时,我们切身地体会到了工作必须要认真细致,决不能出差错。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母校赋予我们的优秀品质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有权利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但是我们绝对有权利选择是否把工作做好。工作后谦逊、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我刚到单位的时候,是从做基本的数据处理、文字校对开始,这些是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的工作。我一方面严谨、认真地做好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凭着清华打下的坚实基础,从飞船的热控制研究这个专业方向做深入后不断向整体领域拓展。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持之以恒,扛得住挫折、沉得住气。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在我们航天人的团队里,无论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或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清华毕业生已经越来越多,他们都非常优秀,可以说在祖国的航天事业这个舞台上,每个清华人都非常出类拔萃,他们绝大多数的共同特点是,一开始并不显眼,但不论在哪里最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挑起大梁。我们凭借的是母校赋予的知识与信念。今天,这些知识和信念正通过我们传递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上。

除了个人的努力,任何一个清华毕业生都不是孤军奋战,母校永远都是大家的坚强后盾,老师、同学、校友也一样。在我们的任务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与母校合作攻坚。这次神八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工程中,航院就参与了六项重要技术的科研攻关。在载人航天第三步空间站工程的研制过程中,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我也常回学校来请教问题,航院、电机系、化工系、自动化系等很多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

在航天系统工作整10年了,在这每个平凡、艰苦和拼搏的日子里,有汗水,有付出,但更多的是收获,我永远不后悔自己当初的事业选择,因为我和每一个平凡的航天人一起,成就了祖国航天领域的伟大事业,我相信我和各位一样,都能在各自的事业中同时成就自己!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