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清华园到昆山 跨越1200公里的牵手

2020-11-20 | 昆山市委组织部 | 来源 新华网2020年11月19日 |

300清华学子扎根创业,各大“高校天团”分布全市。在百强县之首昆山,政企产学研融合优势充分显现。依靠院校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优势,昆山全力推进原创性科研成果与当地产业链条有机整合,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联姻:一园一城续写十八年“恋情”

从北京清华园到昆山玉峰山脚下,直线距离约有1200公里。

这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跨越千山万水。但对于昆山和清华人来说,这样的空间阻隔似乎从未存在——因为人才科创“金桥”的连接,“一园”“一城”携手共建,用18年时光书写了一段校地合作的佳话。

11月17日。深秋的北京清华园已是黄叶纷飞,层林尽染。恰逢国际大学生节,“校园苏州日”活动首次走进清华大学暨第十二届清华大学“昆山周”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收获的美好时节,苏州满怀诚意组织“引才专列”,驶入清华大学,攀人才科创“高枝”,摘高质量发展“果子”,进一步加强两地在领先科技、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深层次对接合作,为高质量发展引智蓄力。

作为活动重要内容之一,本届清华大学“昆山周”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活动期间,校地双方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洽谈;昆山市与清华大学共同推进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合作、清华大学支持昆山产业创新发展合作等5个校地合作项目,14轴超精密工件台运动系统开发、基于智能大数据的灵活就业图像分析系统等7个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此外,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技联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昆山特色文化展示等活动也接连上演,“昆山元素”洋溢整个清华校园,让众多清华学子对这座已连续15年蝉联百强县之首的江南城市心生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关于深化昆山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若干举措》(“清华十五条”)的基础上,昆山市在本届清华“昆山周”上又重磅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昆山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愿景》(简称《愿景》)。充分展示了昆山携手清华勇闯创新“无人区”,勇攀产业最高峰的诚意和勇气。

《愿景》规划令人期待:到“十四五”期末,清华大学在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500人,创新创业项目超300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达5个以上,合作金额和奖励资金超5亿元。力争在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交流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尤政对“昆山周”活动给予较高评价,“活动为清华学子认识昆山,了解昆山,走进昆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大大促进了我校科研实力向生产力的转化。”他用“意义非凡”一词来形容今年 “昆山周”活动的深远影响。

这样的“意义非凡”源自一朝一夕的积累。 回溯昆山和清华携手合作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03年9月,作为清华大学与江苏省的合作项目之一,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在昆山成立。2006年10月,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清华大学举办推进科技创新发布会,首次提出了“携手清华、创新昆山”的合作主题。2009年,昆山与清华达成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备忘录,标志着昆山与清华的战略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自此,昆山每年都由市党政“一把手”带队,赴清华举办“昆山周”系列活动,影响不断壮大。

18年来,通过清华大学 “昆山周”、 “昆山杯”清华大学创业大赛等多种载体和平台,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带着技术和项目走进昆山、扎根昆山,为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跨越时空阻隔,百强县“冠军”与全国顶尖学府心手相连;“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昆山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交相辉映。一园一城携手并进,书写了一段在全国具有模本意义的校地合作佳话。

耕耘:18年300清华学子共织“昆山梦”

2020年,对于清华大学和昆山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从第一次牵手合作至今,双方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清华大学“昆山周”已经连续举办12届。

18年,从孩童到成人;12年,一纪岁月轮回。时光之手翻云覆雨,但清华、昆山校地共建,培育“科创森林”的初心和信念却矢志不渝。

回望曾经走过的路程,先行者们充满感慨。

清华大学2007级法学院毕业生、昆山新动力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晟至今仍记得初到鹿城时的情景:那是2017年的一个冬夜,天降暴雪。孤身一人到昆山考察的李晟被困在虹桥机场。正当他感到无助之时,一个陌生电话打了过来。原来,有关部门已经为他安排好住处,并派专车来接站。这个温暖的电话,让李晟感动不已,他坚定了扎根昆山创业做事的决心。如今数年过去,李晟所在的好活集团已经成长壮大成为昆山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公司通过智能大数据信息匹配和图像识别系统的研发,为超过50万个新个体提供了灵活就业保障,预计公司今年将实现100亿产值,创造2亿元税收。

“这座城市暖心、贴心,对人才关爱呵护,像家一样”。清华大学1984级工程物理系博士、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有着同样的感受。十几年前,还在深圳创业的他应昆山市领导之约,提出了六条创业意见,不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昆山市政府全部采纳了。深受感动的刘召贵在一番考察后,果断决定将事业重心转移到昆山。如今,他的公司在昆山健康成长,已成为国内分析仪器阵营中的领军企业,年营收超过10亿元。

令清华学子的感佩的不止是情怀和暖意,还有专业的服务,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王磊作为清华创业团队成员正式签约落户昆山高新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6年发展,他的公司已经成为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遍及全国,客户包括陶氏化学、松下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众多大型品牌企业。谈及当年选择昆山的举动,王磊说就是被一个环节打动了,“我看了国内十多个城市,只有昆山在短时间内同时提供了办公区和标准化水环境质量实验室。我和合伙人拎包入驻,即可创业。”

孔雀东南飞,江南有秀林。在昆山,清华学子们无时不刻感受着一座城的暖心和诚意。从奔着工作来,到带着项目、团队来,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爱上昆山,并最终选择了昆山。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选择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不觉得有点土吗?我说,是有点‘土’,因为昆山是创业的沃土、生活的乐土、心灵的净土。”清华大学校友、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乃千一番话,道出了众多清华学子的心声。2007年,张乃千来到昆山,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氮化镓电子材料与器件工厂。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材料、工艺、器件整合的氮化镓电子器件公司。公司研发生产的第三代氮化镓射频攻略芯片产品技术领先世界。

像张乃千一样,越来越多的清华人被昆山的创业环境和温暖内里所打动,从此,“牵手便是千年”。

据了解,截至目前,有300多位清华硕士、博士在昆山创新创业,100多家清华校友企业在昆山蓬勃发展; 49项清华—昆山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清华学子们在昆山这片富有活力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书写出精彩的创业人生,为昆山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持续增添“清华动力”和“清华活力”。

接力:高校天团为 “科创昆山”注入不竭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昆山,清华大学只是当地“创新天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昆山扎实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借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优势,攻坚技术难关和“卡脖子”工程,为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1月15日,昆山陆家镇冠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届“校长杯”创业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哈工大——陆家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从此,陆家与哈工大校地合作又添新平台。

作为昆山科创新高地,陆家镇近年来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科创动力。通过定向猎取高层次人才和共建创新平台,陆家与哈工大、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累计已达208项,获评省产学研合作项目2个、省国际合作项目1个,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陆家镇的表现只是一个缩影,以人才为抓手,昆山各区镇不断深化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早日转化应用,引智出海,促进了高端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

在昆山,几乎各区镇都有自己的“高校朋友圈”;区镇党政“一把手”带头跑高校,挖项目已成常态;对于到访的区镇领导,高校负责人都待若上宾。耐人寻味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合作高校对昆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力打造科创新城的钦佩和折服,以及对昆山未来发展的满满信心。

通过与高校“交友”“攀亲”,昆山各区镇赢得了技术先发优势,一批优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周市镇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的全等轴晶材料3D打印智能装备项目总投入约8亿元,有力推动实现重要航空铝材生产技术自主可控,破解了我国大飞机制造关键材料难题;巴城镇依托“千企千校产业科创合作万里行”等资源,不断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组建了昆山巴城(哈尔滨)产业科创中心、昆山巴城(西北)人才科技产业中心等异地科创载体建设,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昆山南部产业重镇张浦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昆山双创基地,引入高质量孵化企业,提供“创业导师+孵化加速+投融平台”的全面服务,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并实现集聚,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高端双创生态科技园。

截至目前,昆山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1135项,借力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优势,昆山把项目化的合作提升到产业合作的层面,实现高校原创性科研成果与昆山产业链条的有机整合,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以一座城的名义,给各路英才以最高礼遇。今天的昆山,正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走在前列的热血尖兵。在人才科创领域,昆山聚焦“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目标定位和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高水平布局“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持续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全力育“森林”、筑“高原”、攀“高峰”,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的喜人发展局面。目前,全市集聚了4个头雁人才团队、2名头雁人才,83个院士项目,135名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22个昆山市级以上双创人才和团队,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1.8万人,人才贡献率51.5%。昆山,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县级市,人才指数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连续5年位居县级市第一,人才综合竞争力连续保持全省县(市)第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