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承有道》,2020年10月31日-11月4日,清华园里读经典•校友名人故里行《家国君子》主题文化寻根活动线下首站开启。我们走进了无锡、嘉兴、绍兴、杭州,走进长三角,来到了钱王祠、东林书院、走进了钱鍾书、钱穆、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的故里故居、祠堂母校,听了钱氏家训、读了《国史大纲》,寻找平凡故事,深度挖掘清华有“钱”人家的文化宝藏。特别感谢清华无锡校友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初九学舍、东林书院等单位师友们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帮助。本文为活动图文回顾。
一、无锡站
10月31日早八点半,清华园里读经典工作组团队与校友们成功汇合,短暂的交谈后,便开启了为期两日的行程。无锡站的行程共有十余位清华大学无锡校友会的校友参与,其中有7位“70”或“80后”老学长。无锡站首日行程为参访钱穆钱伟长故居、钱穆旧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琇故居,次日东林书院会讲,学长们表示十分期待接下来的参访。

我们参访“钱穆、钱伟长故居”的行程中,拜访了钱家后人并进行座谈,深入了解钱氏家风与家训,座谈结束时赠送他们清华君子纪念章以及清华相关刊物,以感谢他们的传承与守护。与此同时,在故居前我们还诚敬地向钱穆、钱伟长两位前辈行拜揖礼。


后又移步荡口古镇,参访钱穆旧居。钱穆自幼因求学,其父母以孟母择邻的方式,慕名而来荡口读书。荡口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当日下午我们来到钱钟书故居进行参访,专访钱钟书先生堂侄女钱静汝女士,参加《商埠春秋》新书发布会。钱静汝女士的爷爷钱基厚,与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是孪生兄弟,钱静汝女士是钱氏祖屋最后的“守门人",当日专访钱静汝,听她讲述钱家的故事与传承。



距离钱钟书先生故居不远处便是前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先生的故居。纪念馆着重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简介、科教泰斗、文坛大家、成才之路、爱国情深五个部分详细记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动人传奇故事,令人感佩。

晚上,来到初九学舍,与清华学长们座谈“从无锡到清华的文化传承”。校友们分别分享了当日行程感悟,也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谈了谈他们眼中的清华人文精神。原江南大学陶文沂校长、钱广益、钱永江、钱炜坤等无锡钱镠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与会分享了钱氏族人文化研究与钱氏家训传承事迹。


次日上午,清华校友名人故里行走进了无锡东林书院,在东林书院道南祠开设专题雅集会讲。本次会讲全程由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发展项目暨清华园里读经典工作组总干事徐林旗主持,特邀初九学舍山长张道林、东林书院院长荣骏炎、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唐元平、河南先锋国学院院长侯超、中国评剧院作曲林清和开展会讲,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孙弋演奏古琴。本次会讲紧密贴合家国君子主题,既聚焦小我,也放眼天地;既注重修身齐家,又关注民族崛起,体现了千古中华读书人的前赴后继,无问西东。本站活动无锡站在歌诗雅乐中结束。

二、嘉兴站
本站行程如下:11月2日上午南湖红船革命纪念馆游学,下午曹云祥校长纪念馆参访、《以身许国图》珍藏版捐赠仪式、徐林旗《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清华人文精神》专题讲座、“独上高楼”专题座谈。
11月1日晚,清华园里读经典工作组抵达嘉兴。次日晨,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库中心的李继春主任和刘建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踏上了南湖问道之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上的一艘画舫中完成了最后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重温峥嵘岁月九十余载,先辈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南湖合影留念)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研究院内修设了曹云祥校长的纪念展室。曹校长是清华学校第五任校长,是积极推行科学管理的领军人物,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走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涛亲自引领我们参观了研究院展厅、以及曹云祥纪念室,学术中心副主任张海戈老师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曹云祥生平事迹。在此,同行师友除了称赞研究院现代化的设施以及展厅内的科技成果,更被其人文情怀所感动。


“以艺术家巧夺天工的画笔,探索清华园人才辈出的奥秘”,清华园里读经典工作组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进行了《以身许国图》珍藏版捐赠仪式。由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总干事徐林旗老师代表捐赠,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涛代表受赠并回赠“南湖红船”模型,智库中心主任李继春主持捐赠仪式。

(以身许国图捐赠仪式)
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总干事徐林旗老师《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清华人文精神》专题讲座,徐老师从《以身许国图》背后的故事出发,结合清华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历代清华人的奋斗历史,从传统文化的视野解读了他眼中的“清华人文精神”,剖析了清华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讲座尾声,中国评剧院作曲、清华园里读经典明师工作坊林清和老师与其学生杨爱微吟唱了《诗经》节选。



(讲座现场)
王国维先生室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曾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今也十分荣幸的在长三角院见到了来自王国维先生先生家乡海宁市的师友,他们是海宁市文联副主席杨建忠先生、王国维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学海先生、王国维研究会会长刘培良先生,并与其共同座谈“人生三境界”,听他们说王国维先生的学术和家事,会后,徐林旗老师代表工作组赠送海宁师友清华君子纪念章。虽因故居大修,未能亲至王国维先生故居,但接到了海宁诸师友热情邀请,相信相约海宁再话国学经典,不远。



三、绍兴站
绍兴站行程如下:11月3日上午栖凫村钱三强出生地参访、参观古越藏书楼,11月3日下午绍兴名人馆、罗家伦祖宅参访及座谈。
栖凫村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行政中心南部,由栖凫和瓜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这里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徐树兰的故乡,也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出生地。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徐树兰的外孙女婿,钱三强出生在的徐家洋楼正是钱三强母亲的嫁妆。如今在这破败的建筑里,不难看出它曾经的雅致,我们常说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就像建筑会破败、村庄会荒凉,但那被土地滋养的精神,会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古越藏书楼是清末徐树兰创办,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它的诞生,被认为是我国封建藏书楼时代的终结和近代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发端的重要分野。

(古越藏书楼)
我们走进绍兴名人馆,了解绍兴名人背后的故事。绍兴名人馆以历史为轴线,展示了5000多年来绍兴历史上最著名的150位名人,绍兴名人馆讲解员王玲为清华园里读经典团队讲解了多位钱家名人。

(绍兴名人馆)
罗家伦是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校长的管理下,实现了男女同校。我们来到江墅村,据村领导介绍,村里计划在罗家伦祖居旁建设罗家纪念馆,历史需要记忆。

(罗家伦祖居)
四、杭州站
杭州站行程如下:11月4日上午钱学森故居、钱王祠。
杭州站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上午九点,我们来到了钱学森故居。钱学森故居属于杭州市文物保护点,钱学森在这里度过了3岁之前的幼儿生活。故居建筑为木结构,坐南朝北,白墙黑瓦,主色调为老红色,一楼正厅匾额上,“克勤克俭”四个大字,是钱家的家训。二楼突出了“家”的温馨和亲切,钱学森的书房中,安静摆放的笔墨纸砚,更是有着“江南书香门第”的独特气韵。


在邻居们眼中,幼时的钱学森是个“神童”, 能背诵上百首诗词,还能心算加减乘除。而在钱学森的记忆里,这与父母的悉心栽培分不开。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是他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章兰娟“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她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钱母不仅擅长针黹刺绣,更有出色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她的启发教育,培养了钱学森高尚的品德与勤奋的习惯。墙门深处好家风,中国人的家风家教如此体现。

(合影留念)
进入钱王祠,沿着青石板甬道前行,穿过五座牌坊,眼前蓦然竖立着一座钱王塑像。他气宇轩昂,一身正气,身披盔甲,怒目前方,使人不得不敬畏三分。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现在半白半文版《钱氏家训》,是清末举人钱文选采辑整理过的,《钱氏家训》是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亦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

(钱氏家训)


(合影留念)
《钱承有道》活动一路走来,于杭州钱王祠,结束《钱承有道》之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因人而鲜活,亦因人而传承,所传承文化之真精神,本是人人具有,踏实履践的人在他们的生命中散发出光辉,这些人称之为君子。“清华园里读经典•校友名人故里行《家国君子》主题文化寻根活动之钱承有道”圆满落幕,期间遇到的诸位师长,目睹他们接续文化之实践,令人感佩。感恩诸位一路同行同道!
摄影:杨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