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2点,清华大学校友会和北京大学校友会在明尼苏达Walter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首届华人职业发展论坛。陈永华、龚志刚、吕素平、蔡本红、沙志一和王淳六位受邀嘉宾围绕“中国留学生的求职就业及职业发展”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互动讨论。论坛第二部分,嘉宾和同学们就“学术生涯”、“职场发展”、“创业经验”三个不同主题开展了分组讨论。这种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求职就业的直观认识,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嘉宾的人格魅力促使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6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六位嘉宾的合照
一开场,嘉宾们对“成功与幸福”进行了不同的诠释。王淳给出了精辟的答案:“成功并不遥远,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成功的;幸福并不等同于金钱、职位和名誉。”蔡本红女士则用一句名言概括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Happiness is that you have things to do, people to love and tomorrow to look forward to." 陈永华会长鼓励大家要珍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根,要保持自信。
嘉宾们向同学们描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作为一名医学神经学专家,沙志一很诚恳地表达了自己有着难以平衡家庭、工作和个人爱好的压力。陈永华也表示自己面临着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每天需要创造新东西的压力。龚志刚给自己的生活打99分。他认为,当我们有目标时压力也能成为一种动力。
在职业规划方面,各位嘉宾也就自己的工作领域谈了不同工作的独特之处。虽然在座立志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很少,王淳对于科研工作者的全新理解对大家不可谓是一种鼓励:“成为一名教授,需要各方面的才能且身兼不同的角色,包括教师、老板、会计、科学家、销售员和创业者。”吕素平谈到,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当看到自己开发的产品真正造福了社会大众的生活,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
无论是在求职过程还是在日后工作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 地位的优劣是不断变化的,要想保持领先,必须善于学习新的东西(龚志刚);
2. 沟通表达能力在工作中十分重要,要敢说并且会说(吕素平);
3. 不要害怕走弯路。任何经历对于人的成长都是有意义的(蔡本红);
4. 在追求自己个人的成功的同时,要思考如何让别人成功,这样的成就才能更上一层楼且长久(蔡本红);
5. 相比你做过什么事情,人们更能记住的你是怎样的人,因此做事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人(蔡本红);
6.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随时变换到合适的频道,选择接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龚志刚);
7. 求职要具备以下素质(SWAN): 技术(Skill),工作经验(Work Experience),态度(Attitude),好相处(Nice)(蔡本红)。
陈永华、蔡本红、王淳、吕素平、沙志一激情演讲

医学泰斗廖康雄夫妇带领大家畅谈创业经验
嘉宾们也谈到了当今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到底要不要海归?对此,王淳建议那些想要回国寻求教职工作的人“回国要趁早”。沙志一谈到,在学术界人脉很重要,因为回国可能累积更多的人脉资源,因此学术生涯的发展会更容易。同时,对于那些想在美国先工作几年累积经验的人,他直言到“forget about it”,因为他们最后往往会选择留在美国,原因主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回国随之而来的变更代价太大。对于想要留在美国的人,龚志刚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春天的气息,因现在美国正值选举时期,就业市场近期可能回暖。
嘉宾们谈笑风生
到场的数十名同学专心听讲
在论坛第一部分主题讨论结束后,分组讨论使大家有机会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并从同组成员处得到反馈,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赞赏。(明尼苏达清华大学校友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