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在此起彼伏地响着,案头上堆着大卷大卷的图纸……段若安在办公室里相当忙碌地工作着。
紫衫黑裙,长发飘飘,身材高挑,步履轻盈,皮肤白晰,谁能相信,她今年已经满70岁了。
1940年出生于北京,196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88年随丈夫来海南创业,海南众多知名建筑设计出自她的纤手……段若安的经历诠释着一个“不老的传奇”。
在清华大学练出了好体魄
“因为在民营企业工作,有不用按照规定年龄退休的条件,我肯定能完成‘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愿望。”段若安乐呵呵地说,很多同龄人都很羡慕她身体好,这主要得益于年轻时勤于锻炼有了好身板。
1958年,段若安从北京第一女子中学考入了清华大学。“当时并没有特长生一说,但我是北京业余体校体操班首届毕业生,当时已通过国家一级体操运动员标准,入校后很快就进了校体操队。”段若安说,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当时清华有体育代表队和文工团。代表队单独居住,有单独的食堂,以及单独的党团组织关系,除上课实习外,她大部分时间在队里。
每天早晨,体操队员都会迎着朝霞,轻松地跑在大操场上。下午四点半,当全校运动音乐响起时,她们来到体育馆进行两小时的严格训练。“记得有一次高校比赛中新增一项跳水比赛,当时清华大学无跳水队,只好从体操队里找会游泳的人去练,从女队中选上了我。因为学校当时无跳水池,我和另一名女同学每周去市内陶然亭游泳池练习,在太阳底下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回来时都要被晒掉一层皮。最后我俩分别为学校获得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我的素质培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那时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劳动锻炼,到农村去收白薯、花生;还进工厂实习,段若安参加过建清华主楼挖地基的劳动,还在清华实习工厂学过开车床和电焊等。她所在的土木工程系有测量实习,经常在户外搞测量,早上背着测量仪、平板仪,带着干粮和水壶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在油灯下整理数据。
夫妻比翼齐飞来海南创业
1964年段若安从清华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设计院工作,一年的军训和劳动锻炼后,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工厂里折腾了几年,后落实政策又回到了北京市。
1988年海南办特区,十万人才下海南。她和自己的丈夫抱着开发“海甸岛东部开发区”的愿望来到海南。在寰岛集团旗下,创建了“寰岛建筑设计事务所”,当时是海南最早由建设部批准的民营建筑设计企业。
回想起刚来海南时,条件是相当的艰苦。段若安说,“我们是坐火车再坐船过海,除了带几件衣服外,背的全是设计规范资料,重物压得肩膀满是血印。因为这些是闯海的资本。到海南一般资料文具都很难买到,那里只有一两个简陋的文具店,专业书根本就买不到。”当时海甸岛是荒地一片,到处是养鸭场,道路泥泞,只有几处破旧的民房。过了人民桥才算热闹一点,路口有警察拉绳阻止人乱过马路,用吹哨指挥路口的人流。
一开始,办公室内没空调,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晒透了她们的小屋,好像呆在蒸笼里,胳膊上的汗水直贴图纸。当时的降温方法是,每天冲凉五六次。晚上加班点灯,白墙上满是黑点,那是蚊子。
但段若安夫妻俩依然很乐观地坚持创业。“这里有蓝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满地跑的鸡鸭,还有清新的空气。我们早晨去东边看日出,晚饭后去白沙门游泳,看美丽的晚霞。晚上加班饿了还会跑到中山路吃一份海南粉。”段若安充满成就感地说,寰岛集团办公楼、寰岛小学教学楼、寰岛污水处理厂和海甸岛部分道路工程的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
段若安见证了海南省的变迁。刚成立设计所时,她的单位的人员总共不到十人。现在人员增加十几倍,设计人员月收入增加十几倍,还购置了宽敞的固定办公用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南房地产一片萧条,到处是半拉子工程,她的单位最少时剩下六人,账上最少时只有5000元,下海人员纷纷回了大陆,凭着对设计工作的执著,她想办法寻找设计业务,终于渡过了难关,并得以持续发展。
每天上班享受夕阳红
谈起养生之道,段若安说,除自己的身体基础好这一因素外,还因为自己心态好,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她的工作虽然忙碌,生活方式却很规律。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8点多上班,中午在单位午餐和午休,下午6点多下班,每天晚上还常会加班搞设计,工作不忙时会看一会儿电视,晚上11点休息。她说:“工作能够给人带来很多乐趣,使我的心态一直保持年轻。”
段若安喜欢运动。她的住所内有游泳池,周末喜欢下水游泳。她还喜欢旅游,只要有时间,她总会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设计旅游线路。美国、欧洲、俄罗斯都曾留下过她的足迹,下一步的目标已瞄向日本、澳大利亚等。上海办世博会,她一连去了2次,拿回了70多个展馆的“护照”。她乐呵呵地说,很多景点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票,每当她拿出身份证时,总是要面对一片惊讶的目光。很多人都说她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20岁,这实在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段若安很喜欢和单位的年轻人们在一起,她经常组织职工们搞球类比赛,连办公楼上都安置了乒乓球案。她本人特别喜欢看演出,但凡海口举办音乐会,她从不缺席。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含饴弄孙,段若安也是这样,她喜欢陪孙女儿练琴,孙女儿练一个钟头,她会默默地坐在旁边听一个钟头。是欣赏,也是休息。前不久,她的孙女儿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少年儿童电子琴、数码钢琴大赛全国决赛,获电子琴独奏乙组一等奖。段若安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比设计大楼获奖还要高兴。
(记者 许欣 实习生 吴丹榕,照片由段若安本人提供)
转自 南国都市报 2010年1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