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涂又光:哲学之用,在于提升人生境界

2010-11-10 |

君实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一部《涂又光文存》(以下简称《文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先生几十年的经典篇章。从《论帛书本〈老子〉的哲学结构》到《儒学与当代生活》,从《主根与砧木》到《楚国哲学的根本特色》,从《冯友兰新理学通论》到《论人文精神》……无不精细考研,娓娓道来,使人如汲甘露,醒脑养神,启迪开悟。

涂又光,字君实。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早年编纂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共14卷。近年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教育哲学》等著作。而这本《文存》,选自从1983年到2009年间先生所作,散见于诸报杂志的文章(也有少量未公开发表)。

这部《文存》,特别让笔者觉解至深的是:先生在向人们执著地论述一个深奥而又简明的道理——哲学之用,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冯友兰新理学简论》一文中,先生阐述:冯氏认为,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主观世界人人各有一个,各有不同。在主观世界中,各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构成各人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也是人人各有一个,各有不同。但大致分类有四: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涂先生认为:在自然境界,人是不自觉的为己的社会公民。在功利境界,人是自觉的为己的社会公民。在道德境界,人是自觉的为公的社会公民。在天地境界,人是自觉的为公的宇宙公民。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先生认为: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这是人的精神需求。而哲学的任务,就是指明个体本来与宇宙合一,指明个体如何自觉这个合一(见《楚国哲学的根本特色》)。而人一旦达成这种“合一”,就能超脱一切纷争,忘怀“有馀与不足”,就能处理天人关系用“和”,处理人我关系用“恕”。

在《论人文精神》一篇中,先生指出:当前真正缺乏的是人文精神,而不是人文知识。但他赞成学生要多学些人文知识,因为人文精神在于行,却也离不开人文知识。他极力主张精读经典,让学生“吞”进去,然后“反刍”,回味义理,通过体道,转化为精神。他说:中国有一批卓而不群的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而灵魂主导着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

涂又光先生出生于塾师之家,幼承家学,从小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后到清华师从中国哲学大家冯友兰,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打下深厚的文史哲基础,而且也有着相当的外语功底,《文存》中就收录了他用英文所撰写的有关论文。

读先生的《文存》,可以领略先生博古通今的才气,感受先生“学达悟天”的睿智。正如先生在《〈竞争与转化〉一解》中所说:“一部真正的书,就像一个真正的人,既有体魄,更有灵魂”。(熊新华)

转自 长江日报 20101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