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9级

为学之道在于严 为人之道在于德

2016-03-16 | 孙 路 | 来源 《清华校友通讯》复46期,2002年11月 |

回首往事,在电机系的五年学习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五年寒窗,留给我们最为骄傲的就是面对人生时可以自豪地宣告:青春无悔!

23年前,当我们刚刚从中学毕业,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正值祖国结束十年动乱不久,百废待兴,长期的闭关锁国,“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大学,对教育的回归正统颇有些陌生。我们这些初涉人世便是在“阶级斗争”“反潮流,交白卷”中成长的少年更是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志向。记得高考前填写志愿时,长辈以一种坚定的口吻告诉我:填清华大学。填清华的电机系,因为清华是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清华的电机系是中国最好的电机系。于是我以一种庄严而真诚的心情填下了第一志愿,把自己的理想交托给了清华大学电机系。

每当我见到当年的老同学,都忍不住要问: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踏入清华园时,从南校门一直延伸进来的那条笔直的白杨树林荫道曾让我们年轻的心快乐地在蓝天放飞;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踏上主楼西侧系馆门前的台阶时,那种神圣感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扛起丁字尺在清华学堂做第一道制图题时,心中是何等的兴奋,是怎样地憧憬在“振兴中华”的口号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曾记否,当年在一号楼楼道里围着惟一的一台电视机观看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是那么的激动;曾记否,在实习途中,蜷曲在长途列车的地板上小睡时,我们这些刚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是如何地装扮着成熟;曾记否,毕业前夕,当我们相聚在往日熟悉的食堂聚餐畅饮时,我们是那么像亲人分别般的伤感,像开赴前线的战友般相互叮嘱!我时常翻开五年大学生活记下的十几本日记,每翻开一页,我几乎能把那每一天的故事都回忆起来,仿佛又看到二十多年前,在清华园,在电机系,我们的青春之旗在高高地飘扬。

每一位在电机系就学过的同学都会有共同的和自己的感受,清华园里那种严谨的校风,那种自强不息的氛围是所有清华学子受益终身的。电机系五年的光阴,留给我一生的教诲就是:为学之道在于严,为人之道在于德。在那五个三百六十天的熏陶中,我懂得了只有“清芬挺秀”才能“华夏增辉”;只有“从我做起”,自己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当年虽然物质生活还十分匮乏,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都有着十分富足的精神生活;当年虽然在教学、实验手段上还十分落后,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却都从老师、课堂、书本上学到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奠定了日后为祖国工作的知识基础。

那个时候由于经济拮据,同学们常常只是在暑假才回家探亲,寒假留校的同学较多。于是你可以看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二教的教室里仍然灯火通明,不少同学还在伏案读书。你还可以看到,同学们尽情地享受假期集体宿舍不熄灯的“优待”,忘我地通宵学习。那种校风,那种对知识如干海绵般的渴求,的确是今生都不能忘怀的经历,是今天刻苦工作的习惯发端。

记得有一年的专业课考试,由于那个阶段自己的社会工作较多,没有认真学习、复习,结果成了班里惟一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自己当时的羞愧委实无法形容。但辅导老师王宝玲先生不是用严厉的批评对待我,训斥我,而是整整一个暑假,在教室里一对一的辅导补习。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下午,夕阳的余辉斜射进教室,当假期的校园里只有蝉鸣,我敬爱的王老师仍在面对她惟一的学生孜孜不倦地为我讲课、解答。那门专业课是我一生中学过的最重要的课程。王老师以她的为师之道教给了我为学之道。

80年代初,正是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改革开放启动的时代。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在泛动,比如校园的民主竞选,关于“人是自私的”公开讨论,“伤痕文学”、西方哲学思潮等。这些对我们刚刚踏入社会,思想尚未定型又长时期受僵化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眼花缭乱;面对共和国的历史转型,无可避免地产生了迷茫,困惑,彷徨,怀疑直到激进。我自己就是属于当时思想比较活跃而又迷失了方向的大学生,一度在西方的思潮中沉浮。198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了公正、真实的阐述。此时,系学生组长李凤玲老师第一个找到了我,在系馆旁的草地上促膝长谈,细心地为我讲解了各种思想的困顿,鼓励我以积极的态度做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1982年初春,我随电机系一批同学奔赴燕山脚下的200号(核研院)参加党课学习。正是这次燕山之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选择了一个青年人应走的道路。在学习班里,白天听理论讲课,晚上系里的辅导老师和我的谈心,特别解析了存在我头脑中的“三信危机”(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我消除了疑惑、回归了真理。从学习班回来,我以平静而严肃的心情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自己的人生航道上设立了一盏不熄的明灯。至今我也无悔当初对信仰、对追求的选择。


相关新闻

  • 222008.11
  • 032018.07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如今谈所谓的“国学”已是一种时髦,儒学似也成为一种“显学”时,讲孔孟老庄、佛经禅修之类,也多见有那些暗藏求名闻利养之心者,总难免会让人生出走调、异样....

  • 152024.03

    “哲学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哲学家冯契的治学之道

    冯契(1915—1995年),浙江诸暨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主编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等。近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中心问题。冯契的治学道路始终与这种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如其所言是因为“有一种切肤...

  • 022016.03

    不忧、不惑、不惧,君子之道

    王济武,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先后担任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首开集团前身)、北京控股集团、香港京泰集团市场、财....

  • 062007.11

    顾秉林校长: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

    11月4日,在第二届清华大学高等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作了题为“创新: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的主题发言。

  • 162017.02

    杨斌:清华创新之道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三创大赛组委会主任杨斌在“汇智清华创新中国高峰论坛”暨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启动仪式上的演讲。

  • 092015.11

    私家历史解析钱学森成才之道

    2015年10月31日是钱学森先生逝世六周年的日子。世人提及钱学森,口头笔端多是诸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052015.01

    池宇峰校友做客清华x-lab谈创业致胜之道

    2014年12月29日晚,清华大学1994届校友池宇峰做客清华x-lab北极光创新创业讲座,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有关创业制胜之道的演讲。

  • 302020.12

    “可喻之义”的教导之道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1.07

    专访《大学》导演孙虹:用鲜活人生诠释大学之道

    《大学》首映礼现场。水木清华,无问东西。纪录电影《大学》已于7月9日上映。该片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摄制团队用了长达3年的伴随式纪实拍摄,超1000小时的素材时长,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大学生活体验:最初进入校园的新鲜和喜悦,大一新生的雨中军训,传道授业的百人大课堂,第一次和异性亲密牵手的校园舞会,毕业选调时的何去何从……以当代中国大学生比占全国人口比重10%而计,至少亿万国人能从这部电影中感怀自己的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