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武一:在科学的道路上奋然前行

2011-09-07 |

走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楼里,安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二楼南侧,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一正在电脑前忙碌。今年“七一”前夕他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探索,并前行着

20037月,27岁的武一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并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刚刚毕业,就能在自己喜欢的方向开展研究,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就这样,他毅然来到兰州大学任教。“我喜欢生命科学,兰州大学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完善的条件。”武一十分感激学校给当初没有任何独立工作经历的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20039月,武一正式受聘为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膜脂—蛋白相互作用以及电镜结构生物学相关的研究。

当时,这项工作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相对薄弱而又急需发展的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加强生物物理学实验室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信任,给了武一科研的动力。

由于他的积极努力和扎实工作,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学学科及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学科体系与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

工作,并快乐着

科研过程中永远都充满了希望和发现,还有最终揭开谜底的喜悦。

借助在学校支持下建立的研究平台,武一致力于急性期蛋白参与心血管疾病炎症调控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系统性发现。

C-反应蛋白是人类先天免疫系统的组分之一,为典型的人类急性期蛋白,在宿主防御和炎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一对“C-反应蛋白调控心血管疾病炎症过程分子机制”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C-反应蛋白在病生理条件下发挥功能的新模型和新观点,获得了同行的较高评价。

忙碌、努力与付出,使武一教授成为我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等诸多奖项。尤其是在2009年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上,他获得了首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这个奖项主要表彰在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

对于大奖的突然“惠顾”,武一说自己“运气好”;在获得了很多荣誉后,武一也总说自己是“运气好”。“国际、国内做得更加出色的人很多,我能得到这个荣誉是非常幸运的。在生物研究领域里,比我年长的、同龄的科学家有很多,能够得到这个荣誉,主要是实验室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透过窗外明亮的阳光,武一的眼神显得越发平和。

给予,并收获着

在谈他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心得时,武一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的学生们都很不错。

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时,武一把学术氛围建设放在首位。他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机械;他强调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对实验进行摸索和尝试,但容忍他们出错。

他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深入探索蛋白质在微观生命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

现在,有十几名研究生在武一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武一说:“通过这些练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其实,在指导他们的同时,我也从这群年轻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应该说是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吧”。

(朱婕)

转自 甘肃日报 201197

相关新闻

  • 092008.01
  • 272008.04
  • 092023.03

    张红云: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人

    去年我参加毕业典礼时,恰逢清华大学物理系复系40周年,我有幸聆听了许多校友前辈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可以说,物理是他们一生的理想与热忱。而物理学于我而言,既是儿时的梦想,亦是穿插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条纽带。我真正的接触科研是从成为一名博士生开始的,几年的时光虽然短暂,却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珍贵经历。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是: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梦开始的地方我小的时候很喜欢上自...

  • 222018.01

    走在化工道路上的“女神”创业家张晓晗

    与印象中挥斥方遒的企业家形象不同,张晓晗亲切爱笑,风趣又充满活力,让人不由得生出亲近感。多年的舞蹈练习,让她始终保持着匀称的体态和优雅的风度。如果不说....

  • 022010.11
  • 232025.04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奋进在改革道路上|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献辞

    四月的清华园,水木滋荣、气象万千。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4岁生日之际,我们谨代表学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全国教育大会铺展开建设教育强国的壮美图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清华大学全...

  • 192017.06

    “慧眼”背后的李惕碚院士:科学路上“少数派”

    他头发半白,身材瘦削,骨子里却常常要和西方主流的学术观点“唱唱反调”;他言语温和,还常常爱笑,自己也奇怪学生们为什么对他个个言怕;他衣着朴素,骑着一辆....

  • 312020.12

    赵翔宇:心之所向,一路前行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有一份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对于赵翔宇而言便是如此。乐观、开朗、随和,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总是乐呵呵的、十分的礼貌客气,尽管毕业多年,身上却还是带着学长亲切的气质。

  • 082007.08
  • 022025.03

    周光召:担当使命,选择自己的科学道路

    周光召(右二)在杜布纳研究所周光召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军人物,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国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合同,撤走技术专家,中国正在紧张推进的原子弹事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中央决定,派自己的优秀科学家参与原子弹计划。1960年底,前往苏联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来到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研究所),和那里的中国科学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