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名师风采》系列图书即将出版发行

2011-11-24 |

由周文业、陶中源、史际平等编著的《清华名师风采》系列图书(共3册)即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首发式将于12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该系列图书历时三年收集整理编撰,收录了一百多位清华名师的翔实史料、数千张不可复得的珍贵老照片,独家呈现了众多名师的亲友人际关系、一生游学地理路标,是有关清华最值得收藏的经典宏著,再现清华人记忆中的绝代风华。

编辑说明

《清华名师风采》是一本有关清华大学名师的纪念册,这是一本由清华子弟发起、编写、纪念我们父辈的纪念册。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大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出生的著名学者,正是他们这一大批人无私奉献,奋斗毕生,奠基了百年来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使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为中国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把这些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师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和延续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崇高人格。清华大学为培养这批名师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后来又留在清华,继续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清华大学从1911年建校以来已有百年,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清华百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清华拥有一大批名师密不可分。在迎接清华建校100年之际,缅怀我们父辈为清华发展做出的努力,是清华子弟的历史责任。

本书的编辑思路是,突出亲情和人情,以生活照片为主,以文字为辅,记录名师的生平。如果我们不去做,恐怕不可能再有人这样做,也没有人比我们更有条件这样做,所以我们担负了记录清华名师风采的历史重担。

本书缘起于史际平、杨嘉实、陶中源等编著的《家在清华》一书。《家在清华》叙述了马约翰、梁思成、施嘉炀等21位清华教授的人生经历,并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8年百佳图书之一。该书以文字回忆叙述为主,辅以部分照片。编著完此书后,不少作者又收集了很多旧照片,因此萌发了编辑一部以照片为主的纪念册的想法,以迎接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在史际平的提议下,由史际平、陶中源、胡康健、周广业和周文业组成了编辑小组,经过多次商议,确定了如下的指导思想和编辑原则。

第一,名师收录原则。

清华历史上的教授有数百人,哪些算名师?收录哪些人收录?需要认真考虑。我们确定的原则如下。

1.只收录去世的名师。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这样可完整记录名师的一生。

2.“名师”的范围和定义。所谓“名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知名教师”。我们认为,根据“知名”的范围、领域和知名度大小,“名师”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大师级名师,其次是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名师。此外,在清华大学发展史上,还有一大批教授,虽然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名气比不上前两类名师,但他们在各自所属的学科中,还是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个学科内,也确实属于“名师”。我们的纪念册不仅收录了大师级和社会知名度很高的名师,也收入了大量我们认为是“学科级”的名师。

3.“名师”根据其成名和服务清华的时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期在清华教书,在清华成长为名师。第二类是在来清华之前就是名师,在清华服务时间不太长。第三类是早年曾在清华教书,但在清华期间并未成为“名师”,而是在离开清华后才成为“名师”。第一类是名副其实的“清华名师”,无可争议。第二类虽不是在清华成为名师,但归属于“清华名师”,似乎也无争议。第三类,他们在清华时期并不是名师,甚至不是教授。但他们任教于清华,为其日后成为“名师”打下了基础,他们是从清华走出去的“名师”,故此也予收录。按照上述标准,清华名师有数百人,但真正留在清华的只是少数,多数都调出了清华,这也是清华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4.本书收录的“清华名师”,都是清华在编、曾在清华任教的教师。一些毕业于清华,但从未在清华任教的教师;或只在清华兼职而不在编的教师,本书未予收录。

5.西南联大教师问题。西南联大是清华大学、北大、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西南联大教师实际还是三校分别聘任。因此那些由北大、南开聘任的西南联大教师,本书也未予收录。

6.既然是“名师”,就是担任教师职务的。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原则上不收录。考虑到清华校长对清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选择其中较重要的三位校长予以收录。

第二,编辑思路。

本书的编辑思路是突出亲情和人情,以生活照片为主,以文字为辅,重点展示名师的经历、生活、亲属、师生、友人等。一般的传记、纪念册都是简单介绍生平和简历,重点介绍其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亲情和人情往往忽略。不可否认,学术和业绩是名师一生重要的内容,但名师的一生除了学术和业绩外,还有其日常的生活和交游的一面。作为子女,我们和父辈的接触更多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游。因此我们编辑的纪念册更注重这方面,从亲情和人情方面展示名师的一个侧面。

本书是以照片为主展示,照片比文字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名师们的生平。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照片也以生活照为主,适当少量地选用部分工作照和各种合影。

本书力图从时间、空间和亲友多个角度、全面展示名师的生平,给读者一个立体的介绍。照片可以形象地展示名师们的风采,是历史瞬间的记录,此外还有小传和年表,以及生平地图和清华住宅地图等。

本书编辑的主导思想是保留名师一生珍贵的历史资料,名师的生活照一般都分散保留在家属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这些珍贵的照片,如果我们不做抢救性的收集出版,再过一段时间,就可能散失,成为永久的遗憾。因此本书的重要目的是为历史保留名师们生平的各种资料。

本书中叙述名师生平的文字,力求客观公正,重点是名师的生平和任教、任职经历。对名师学术地位的评价不是本书的重点。

第三,编辑体例。

本书的编辑方式是,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照片和文字配合。

文字部分:

1)小传:用简单扼要的文字介绍名师的生平,特别注重其任职经历和亲友关系等。

2)亲友及学生:包括亲人(父母、兄弟姐妹、夫人、子女等)、老师、友人、学生几部分。有些名师的编写者不愿意编写亲友,则省略。

3)年表:用年表形式表示名师的生平,更为清晰。为求简明扼要,年表一般只收录其任职经历,而不详细记载其行踪。

4)生平地图:用地图概括地表示名师一生的任职经历,比文字更清楚。和年表一样,只示意性画出其任职经历,而不详细记载其行踪。

5)清华住宅地图:在清华地图上标注名师在清华的故居,使得读者对清华园内的教师住宅区和名师故居有所了解。名师住宅只收录1952年以前建设的住宅区,此后建设的各个公寓一般不收录。

文稿首先请亲属编写,亲属没有编写的,则由编著者代写,但最后文稿一般都得到了亲属的同意。编写小传参考了很多资料,限于篇幅,除少数小传有注明外,大多数未加注明。

照片部分:有两种编辑方法,一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另一种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先分类、再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照片分类方法如下:

1)各个时期的单人半身像,以体现名师一生的风采;

2)个人各个时期的单人照片,以体现名师的一生经历;

3)各个时期与友人、学生的合影,以体现名师的交往;

4)夫妇合影,从结婚到终老,体现名师夫妇的一生;

5)与家属合影,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等。

名师照片大部分是由家属提供。由于各种原因,每位名师收录的照片数量有所不同。有些联系不到家属,就从各种资料中收集。

第四,收录名师名单。

本书目前收入清华各个历史时期已经去世的名师117人。19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分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和农学几个学院,每个学院下面再分系。

本书收录的117人,按照院系分布如下。

校长3人:周诒春、罗家伦、梅贻琦。

国学院4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李济。

文学院27人,其中:

中文系10人:朱自清、闻一多、王力、吕叔湘、浦江清、李广田、吴组缃、陈梦家、冯钟芸、朱德熙。

外文系7人:曹靖华、罗念生、吴达元、钱钟书、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

哲学系5人:邓以蛰、张申府、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

历史系5人:孔繁霱、雷海宗、吴晗、邵循正、周一良。

法学院5人,其中:

政治系2人:张奚若、钱端升。

经济系1人:陈岱孙。

社会系2人:费孝通、史国衡。

理学院31人,其中:

数学系7人: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赵访熊、华罗庚、陈省身、段学复。

物理系11人: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周培源、余瑞璜、任之恭、王明贞、王淦昌、王竹溪、葛庭燧、钱三强。

化学系3人:张子高、黄子卿、张青莲。

生物系2人:崔之兰、赵以炳。

地学系2人:袁复礼、冯景兰。

气象系3人:李宪之、赵九章、谢义炳。

心理系3人:唐钺、孙国华、周先庚。

工学院41人,其中:

土木系10人:王裕光、蔡方荫、吴柳生、陶葆楷、陈永龄、夏震寰、储钟瑞、陈樑生、杨式德、张福范。

水利系7人:施嘉炀、张任、陈士骅、黄万里、李丕济、钱宁、梅祖彦。

机械系9人:刘仙洲、庄前鼎、李酉山、王士倬、金希武、钱伟长、张维、孟少农、吴仲华。

电机系6人:顾毓秀、孟昭英、孙绍先、常迵、童诗白、高景德。

化工系6人:侯祥麟、陈新民、朱亚杰、武迟、曹本熹、汪家鼎。

建筑系3人:梁思成、李宗津、莫宗江。

农学院2人:汤佩松、娄成后。

基础课教研室1人:周华章。

体育教研室2人:马约翰、夏翔。

校医院1人:谢祖培。

从学科分布看,117人基本符合清华历史上各学科发展的现状。

第五,名师的分类统计。

117人中按照相关时间统计如下:

出生时间最早的是1873年出生的梁启超,最晚的是1924年的梅祖彦;

去世时间最早的是1926年去世的王国维,最晚的是2010年的王明贞和钱伟长;

去世时仍在清华任教的有39人,占117人的34%,即约1/3

寿命最长的是2010年去世的王明贞,终年104岁;最短的是1946年去世的闻一多,终年47岁;

任教清华最早的是1914年任教的马约翰,最晚的是1973年任教的钱宁;

任教时间最长的是19282001年任教73年的施嘉炀。

117人中按照本科毕业的学校统计如下:

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27人、清华大学(包括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学美国34人,合计61人,占117人的52%

国内其他大学和留学其他国家合计52人,占117人的44%

清华毕业和非清华毕业的各约占一半;

无本科学历4人,占3%

117人中按照留学经历统计如下:

留美、访美85人,占73%,即约3/4

留英13人,占11%;留德6人,占5%;留法5人,占4%;留苏2人,占2%;访匈1人,占1%;访日2人,占2%;无留学经历4人,占3%;合计33人,占28%

117人中很多人是亲戚,初步统计如下:

两对父子:梁启超和梁思成,梅贻琦和梅祖彦。

一对父女:冯景兰和冯钟芸。

三对兄弟:冯友兰和冯景兰,张申府和张岱年,周一良和周珏良。

五对翁婿:郑之蕃和陈省身,周诒春和李宗津,孔繁霱和钱伟长(侄女婿),郑之蕃和周先庚(侄女婿),夏翔和储钟瑞(外甥女婿)。

十对姻亲:任之恭夫人陶葆柽是陶葆楷的妹妹,张岱年夫人冯 兰是冯友兰、冯景兰的堂妹,吴有训夫人王立芬是王裕光的妹妹,雷海宗夫人张景茀是崔之兰丈夫张景钺的妹妹,葛庭燧夫人何怡贞和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是姐妹,汤佩松的夫人郑襄和邵循正夫人郑逊是姐妹。周先庚夫人郑芳与陈省身夫人郑士宁是堂姐妹,周先庚夫人郑芳和吴柳生夫人陈麟云是亲戚,陶葆楷夫人孙宜和周一良妹妹周耦良是亲戚,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和袁复礼是亲戚。

夫妇:按照新中国成立前清华的规定,夫妇不能同在清华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此规定废除,梁思成夫人林徽因和张维的夫人陆士嘉都曾在清华任教。

独身:有三位终身未婚,即叶企孙、陈岱孙、金岳霖(金龙荪),人称清华“三孙”。

第六,分卷和续集《清华名师风采》全书分四卷出版,即“文科卷”、“理科卷”、“工科卷”和夫人卷。

文科卷包括:校长、国学院、文学院和法学院,合计39人;

理科卷包括:理学院、农学院、基础课教研室、体育教研室、校医院,合计37人;

工科卷只包括工学院,合计41人。

夫人卷收入77位名师夫人,分上、下册,详见“夫人卷”的编者说明。

文、理、工三卷中都首先有一篇各卷(包括校长)的简介。每卷内分系排列,每系内按照名师出生年、月、日的先后进行排列。

清华历史上的名师有数百人,本书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117位,非常遗憾,很多名师都未收录。没有收录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我们无法联系到其后人,无法收集到名师照片。有些名师家属表示,照片已经散失,无法提供。本书出版后,如有家属愿意提供照片收录本书,我们非常欢迎,初步计划将来出续集时再收录。

《清华名师风采》系列图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发行及销售,需要购书的读者请与朱艳华联系:

电话:010-8837899768995259

传真:010-68995260

邮箱zyh@hzbook.co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