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穆钢:甘守寂寞竞风流

2012-02-01 |

穆钢,清华大学电机系1987级博士,19914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逶迤长白山,曲转松江水,造就出吉林市独享“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在东北电力大学宁静清幽的校园里,有一个人20余年如一日,在静谧中甘守寂寞,在潜心治学、科学探索中竞显风流。他就是电力系统在线安全监测及电网网损分析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东北电力大学原校长穆钢教授。

  潜心科研 孜孜以求

  科学研究如同沙漠行走,安于枯燥无味,方可得见绿洲。初见穆钢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肃中不乏幽默,言谈举止尽显学者风范。熟悉他的人说,穆钢是一个生性平和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潜心钻研、孜孜以求。

  作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穆钢1977年考入东北电力学院,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穆钢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师从黄眉教授攻读博士。黄先生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工作要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使穆钢受益匪浅。

  穆钢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理论及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从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入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分析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首批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

  注重结合电力发展前沿,贴近生产实际和百姓生活,是穆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30余个研究项目,取得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国家电力安全和节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轨迹分析方法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暂态稳定轨迹分析法,经由两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鉴定,其理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同学科领先水平。

  穆钢密切关注着“电”这个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计民生攸关的课题,尤其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电力生产实践紧密结合。2003年因大区电网系统稳定性崩溃而引发的“美加‘8 14’大停电”,让世界更加关注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穆钢开始了对保障大区电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东北电网、大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的配合下,他以电力系统动态学、非线性系统理论等为工具,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及提高输电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提出了定量评价暂态稳定性的“轨迹分析法”和“支路势能法”,建立了计及暂态稳定约束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优化模型和算法,研发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定量评价与输电能力分析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东北电网等多家大型调度中心,应用企业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7984万元,为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穆钢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此外,穆钢还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的新需求,适时开展了“面向安全防御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绿色电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及政策”、“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电力系统运行品质控制”、“电力系统负荷规律性评价”等研究,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穆钢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40余篇被EISCIISTP等著名检索期刊收录。这些论文,对机电工程研究大都具有现实意义,也反映了他在学术上的深入探索。

  敦品励学 厚德树人

  19923月,穆钢在东北电力学院担任副教授、电力系副主任。由于工作扎实努力,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开始担任电力系主任,当时穆钢只有37岁。第二年被任命为电力学院院长助理兼任教务处处长。1996年任副院长。

  在分管教学工作期间,穆钢就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定位。从1996年起,他积极倡导并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他组织实施的“因材施教”教改实验教学班自1997年招生以来,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主持研究的国家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成功的探索,荣获2000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初,43岁的穆钢开始担任东北电力学院的校长,成为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电力高校的领班人。作为一校之长,如何秉承传统,发挥优势,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他倾力所为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突出“一实两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穆钢说,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们要赋予学生能干事的基础——实践能力;敢干事的胆识——创新意识;干成事的意志和本领——创业精神,要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懂工程、精技术、善管理的一线人才。由他主持完成的《突出“一实两创”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5年第五届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等学校要在激烈竞争的格局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必须明确定位,突出特色。以这样的思想观念为主导,穆钢积极主动地配合党委工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集中精力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尤其在规模扩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东北电力学院升格为大学。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东北电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3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7个学科门类。“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穆钢说,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等学校必须在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任重而道远。

  新泽兰草 良师益友

  20余年来,穆钢一直潜心于教学、科研工作,不仅是一名治学严谨、学风端正的学者,更是一名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好教师。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了10余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他锐意求新,既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的讲授,又结合本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学生们说,穆钢教授既儒雅又严谨,他的问答互动,能让人对生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产生兴趣,听他的课,有吸引力。

穆钢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常与青年教师交谈,了解他们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备课情况,定期听青年教师讲课,并予以全面指导。他尤其注重协作,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作为“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我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他主持完成的项目《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还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工作,每个星期六上午的课题组集体研讨已经成了多年的惯例。老师和学生一起,集思广益,归纳梳理,查遗补缺,研究解决教学、科研中的问题。穆钢这种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毕业后纷纷选择了继续攻读学位,其中很多人考入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在漫漫人生路上,穆钢始终倾注着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无限热忱。任凭时光流转,在平凡中执著自己的选择。校园内,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亲手设计的那三座古朴的石头楼,已记下了他的每一次思索与跋涉。

2010年,经吉林省科协推荐,穆钢教授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潜心育人,传道解惑。穆钢给人印象深刻。

转自 人民网 2012年2月1

相关新闻

  • 082010.12
  • 212012.12
  • 062021.01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我的责任

    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要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献身研究。”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选我,不是因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更美。”虽已年过古稀,郝吉明依然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专业,我的责任,也是我应该有的担当。”

  • 162021.06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1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1950级土木系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 292020.12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清华大学环境科...

  • 302023.01

    陈清泉院士:香港的科技工作者要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耄耋之年仍奋斗科研和育人一线。大湾区之声在新年伊始特别策划《湾区·腾飞之光》,邀请陈清泉畅谈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香港创科发展。“虽然我86岁了,但是很有奔头”2017年6月,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

  • 142023.08

    一位“海归”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让无碳能源早日普惠

    为了实现“把技术变成产品,让更多人可以使用”的愿望,李全(清华大学电机系1999级本、2003级硕)选择全职回国工作,任新奥集团首席产业技术创新总监、新奥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022011.03
  • 082020.01

    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

    2020年1月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发布公告,决定将2019年“CCF夏培肃奖”授予中国工程院正高级工程师陈左宁和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黄....

  • 07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