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方秦汉:永远忘不了家乡的橘子

2012-10-18 |

方秦汉:黄岩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钢结构专家,参加或主持了多座大桥的设计和研究,尤以钢梁桥见长。在武汉、南京、九江及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和科研中,开发应用了新钢材,大跨度厚板栓焊梁、结合桁梁等新结构及移动式双层吊索、双铰合龙法等新工艺,为我国铁路桥梁实现“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技术政策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97日上午945分,在武汉中铁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与市科协主席郭耀明、副主席舒甫周一行驱车前往方秦汉的住所。

去之前就听说方院士有一个“钢霸”的雅号,“钢”和“霸”组合在一起,给人一个强硬、厉害的印象,所以路上记者一直担心方老会不好说话,但是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却轻易打消了记者的所有顾虑,他说:“早上很早,方院士就给我打了电话,反复问我你们是不是今天来,几点来。”

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了方秦汉对家乡人的热情。

10点多,终于到了方秦汉的家。老人今年已经88岁,满头白发,感觉很亲切。

看到家乡人,方院士十分高兴,尤其是看到台州玻雕大师吴子熊为其定做的玻雕作品,更是爱不释手。

“我本来是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的,但是你们不一样,从老家来,我才接受。”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方秦汉用他带着明显黄岩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不仅说起了自己最喜爱的桥梁事业,还对台州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采访结束,方秦汉院士更是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在旁人的搀扶下,一直送我们到门口,目送我们离开。

在哥哥的坚持下他选择继续上学

1925420日,方秦汉出生于黄岩路头方村,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以种橘为生。

方秦汉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认不得多少字,经营了一块近20亩的橘园。

“有了这些蜜橘,我的家庭才得以维持生活,哥哥和我才有了入学之资。”到了耄耋之年,谈起那些橘林、橘树、橘子,他的目光中依然流露出儿时的欢快。

“这么多年,一到黄岩蜜橘成熟的季节,我不仅自己买来吃,还教学生剥橘子吃,可惜他们总是学不会怎么剥。”方秦汉笑着说。

方秦汉的话丝毫没有夸张,他的大哥就是靠家中的蜜橘收入得以上大学的,毕业后成为当地的一名医生,有了薪金。

但是方秦汉小学毕业时,刚好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面临着是升学还是辍学的选择,父亲也有意让他去当学徒。

而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方秦汉大哥的坚决反对,力主让他继续上学,并自愿负担学费。有了大哥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他终于考入了黄岩中学。

读中学时,学校地处山坳,交通非常不便,学校缺乏教学、卫生设备,伙食也很差,连校徽都是用布条缝制的。虽然处在国难之中,教学环境如此艰苦,但方秦汉志存高远,心无旁骛,他深深地感谢学校的老师,他们自编、自印讲义,无私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让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9462月,方秦汉毕业于黄岩县县立高中。这年7月,刚好西南联大在上海联合招生,他与同学一道来到上海,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5所大学的考试,最终被清华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录取。

清华的学风好、教学好、设备好,为学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加上有著名学者做他的老师,方秦汉更立下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而且清华偏重于实际、偏重于现场、偏重于操作的教学方式,更对方秦汉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19508月,方秦汉以优异成绩毕业,一毕业就来到武汉大桥设计组,从此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争吵中,完成了气势恢宏的钢梁设计

从黄鹤楼上俯瞰武汉长江大桥,川流不息的车流彰显着武汉这座城市的繁华。这座大桥的建设就有方秦汉的功劳,尽管他一直谦虚地说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实习生。

1954年,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结束,4年的宝贵学习经验,让方秦汉迅速成长。

接下来的数年中,他先后主持了川黔线乌江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的设计。乌江桥是边勘测边设计的,根据当时的情况,方秦汉提出了石砌高墩,钢和钢筋混凝土共同作用的结合梁方案。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虽然跨度只有44米,但至今仍是中国铁路结合梁桥跨度之最。

之后,方秦汉更是独挡一面,马不停蹄地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数座大桥的设计建造,几乎每座桥都是我国桥梁科技发展史的“里程碑”。尤其是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设计更是方秦汉事业的巅峰,方秦汉接受任务的时候,年满50岁,到任务完成,九江大桥建成通车,年届70岁。

平时,方秦汉话语不多,和和气气,可一旦工作起来,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重大技术问题上,他从来是认理不认人。他和领导吵、和同事吵、和工人吵。九江长江大桥就是在争吵中造出来的,历经了一波三折。

1989年,某桥梁厂试制出九江长江大桥第一批钢梁,方秦汉验收时发现钢梁焊接处加温不到位,宣布报废重来。可厂里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怎么也不同意。方秦汉“理论”不成,拂袖而去,向铁道部主管部门报告,桥梁厂只得重制。后来,该厂生产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强度钢梁。

1990年,在九江桥钢梁设计制造最繁忙的日子里,有人对其设计提出质疑。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上,方秦汉进行了一次次长篇答辩。经反复研究论证,最终证明他的设计是可以信赖的。此次论战即是我国桥梁界有名的“京都大辩论”。两年后,九江桥钢梁顺利合龙,并一举取得12项技术突破。

引进的人才需要“高中低”搭配

方秦汉最后一次回台州是2007723日,当时临海大桥正式通车,方秦汉受邀参加剪彩仪式。

“我回到家乡,发现这个变化真的大啊,我回去都不认识了。”

目前,我市正在建设乐清湾跨海大桥,其中1号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2号桥为双塔双索面刚箱梁斜拉桥,听了记者的介绍,方秦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造桥一要搞创新,二要注重品牌和质量。“我们创新分三大类:一类叫自主创新,一类叫实践创新,第三类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秦汉说,比如说斜拉桥是引进的,我们采用、吸收了它,但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再比如混凝土连续钢构,有些单位建设质量过不了关,会出现裂纹,所以工程人员一定要实地勘探。“另外,混凝土钢构桥保养很关键,它跟人一样,要经常体检。”

除了造桥,方院士还对台州的农民企业家如何做好做强自己的企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台州的农民企业家,有头脑、有路子,但是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把企业办出规模。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才引进,而引进的人才不仅要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也要有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校、中专优秀学生。

“一个企业的人才一定要高中低搭配,不搭配,人才就是浪费的。比如说,高级人才是设计产品的,设计工艺的,技校、中专的人是出产品的,假如一个单位都是出图纸的,没有人造也没用。所以一定要引进高级技工。”

那么什么是人才?方秦汉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比如说一个博士或者一个硕士,学历很高,但高学历不代表就一定是人才。”方院士认为,人才不仅要培养,更要锻炼。一个人在社会上锻炼好比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搏杀生存,这种野生的生存方式比家养的生命力更加顽强。“我们所谓技术尖子,需要培养,更需要锻炼。一个人的成长,社会环境、教育锻炼等后天因素才是关键。”

对于青少年,方秦汉则提出,现在社会普遍重视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院校开始招生,所以青少年还得有知识,家长要舍得为子女的教育投资。

(卢珊 文/图)

转自《台州晚报》20121016

相关新闻

  • 242014.10
  • 082021.04

    家乡的仁义礼智信|《诚之者》(下)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村,是促成“退款办学”、催生了清华大学的晚清著名外交家梁诚先生的家乡,面积2.5平方公里,又名凤浦、凰洲,早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作为清代黄埔古港遗址的所在地,曾形成“夷舟蚁泊”的壮阔景观,大量的对外贸易交往使黄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黄埔古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还保留有清代祠堂十四座,宫庙一座,以及家塾,商业街遗址,旧民居等数十座,一座座恢弘大气、古朴典雅的...

  • 272008.05

    陈国诚:把知识奉献家乡

    在南国宝岛海南省五指山市,有一位立志建设家乡的九十年代毕业的清华学子,他就是现任五指山市副市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的陈国诚。陈国诚是黎族人,1967年出生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中学毕业时,南方很多高校都来海南争选学生,而陈国诚一心想考清华大学。天随人愿,1985年先到中央民族学院预科学习一年,1986年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91年毕业后,回到了海南。先到海口市南方建筑设计院工作,...

  • 222022.07

    央宗:家乡就是发展的广阔舞台

    又是一年毕业季,许多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到边疆地区建功立业。央宗选择回到家乡西藏。学校、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服务,帮助她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央宗也积极为工作做好准备。

  • 112020.08
  • 092020.11

    水木年华缪杰:他改变了200多处“家乡”

    他创立了扶贫助农组织“家乡来客”,帮助贫困县的乡亲们销售农产品。他也因此去了无数别人的家乡——那些此前不曾出现在他生命里的乡村。这件事他做了5年,还会....

  • 082009.09

    九江才子黄金星家乡传授学习经

    黄金星,1982年12月生,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7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  2001年的高考,让所有的九江人都熟知了高考状元“黄金星”这个名字,一时间,“黄金星”成了学习优异的代名词。《幸运52》、《人物新周刊》等节目的参与让大家认识了不一样的黄金星,他的表现告诉大家:黄金星不只会读书,而且善于学习、会玩,且综合能力很强。近日,已走上工作岗位的黄金星回到了九江,他将自己20年的学习感悟和经验总结出...

  • 252010.03
  • 172014.03
  • 022021.12

    王太红: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厚植初心与理想

    王太红,本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5年8月,王太红作为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批定向选调生赴抚州市基层工作。曾任宜黄县新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新丰乡党委书记,现任抚州市金溪县委常委、副县长。为更多人创造幸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大一伊始,系里新生培训上播放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感人故事,唤起了王太红“服务家国”的梦想。毕业后,当得知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次定向清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