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刘宝珺院士获得中国第一届“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2014-01-10 |

  日前,从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获悉成都地调中心刘宝珺院士荣获中国第一届“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中国沉积学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是中国沉积学研究的最高级别盛会,每4年举办一次。第五届沉积学大会于1017-20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石油、矿业等产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一千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国际沉积家学协会现任主席P. L. de Boer和前任主席Judith A. McKenzie等国际沉积学家应邀参加大会。

  此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国沉积学成就奖”,我中心刘宝珺院士因其对中国沉积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第一届“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刘宝珺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沉积学、盆地分析与板块运动、层控矿床、层序地层与事件地质、全球沉积地质、油气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与岩相古地理以及生物成矿作用等研究工作,为中国沉积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刘宝珺院士提出了新的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编制方法,为中国国内很多部门采用。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发表了关于川南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风暴岩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他首次把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中国地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理论。其理论、观点和方法都被许多部门广泛引用和传播,在矿藏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刘宝珺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1980年以来,他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他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院士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中国国内外少见的大型综合研究的范例。

  他主持和组织了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地质环境、中国南华纪至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等的研究,做出了很有影响的工作。

  刘宝珺院士主编的大专院校统编教材《沉积岩研究方法》、合编的《沉积相及古地理教程》是中国第一部专业沉积学著作,《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作为高校教材及地质、石油、冶金等部门的主要参考书,传播甚广。他先后出版专著15部、论文百余篇。

  由于刘宝珺院士在地质学领域里的突出贡献,1989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地质期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以来第20位获得该殊荣的地质专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科学家。

  与刘宝珺院士一同获得中国第一届“中国沉积学成就奖”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任淑珍)

转自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 20131028

刘宝珺,1931生,著名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刘宝珺随清华大学地质系转入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1953年夏,刘宝珺成为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毕业生。1954年—1956年,回北京地质学院读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拉尔钦科教授

相关新闻

  • 162018.05

    刘宝珺院士:做个思维活跃的“多面手”

    在谈到个人成长问题时,87岁高龄的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强调:“我们应该涉猎广泛,把各方面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专多能。”

  • 072024.04

    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举行。张锦秋院士是全国著名的建筑师,主要探索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陕西省科协共同推荐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馆成功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

  • 012008.08

    吴征镒院士获中国植物学会终生成就奖

    7月13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75周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召开。

  • 142022.10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被誉为国际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此次大会还评选出了国际地学最高奖“斯潘迪亚罗夫奖”,而获奖者正是我国沉积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1950-1952地质)。他也是百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刘宝珺(1931.9-),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实,这既不是...

  • 282008.08
  • 172008.07
  • 182019.06

    马洪琪院士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87届执行会议上,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 102019.07

    马洪琪院士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仪式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马洪琪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仪式7月5日在京举行。

  • 092022.08

    法国校友会第一届运动积分计划圆满结束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启动的第一届法国清华校友会年度运动积分计划在七月底圆满结束了!一年的时间里,全法共24位校友会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校友体育社区微信群中运动打卡累计超过3000人次,记录了包括跑步、徒步、游泳、攀岩、跳舞、跳绳、帆板等运动。截至活动结束,共有15名校友积分达到了100分的标准,按照活动规则将获得校友会的限量版纪念礼品——由青年艺术家、清华美院毕业的王涵校友为本次活动专...

  • 222021.12

    深切缅怀!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陈念念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工业功勋获得者,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工程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离分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陈念念同志,于2021年12月21日15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1岁。陈念念院士1941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