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成功举办

2024-04-07 | 来源 公号“中国城市规划”2024-04-03 |

20244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举行。张锦秋院士是全国著名的建筑师,主要探索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陕西省科协共同推荐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馆成功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44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交流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承办,来自规划领域和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分享与张锦秋院士的故事,研讨先生数十年来的学术思想。

交流会现场

嘉宾合影

大师简介

张锦秋院士,是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的时代。

张锦秋院士,1936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任院总建筑师。1991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9年起历任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五届理事会特邀理事。2022年,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四十多年来,张锦秋院士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多项获国家级金、银、铜奖。张锦秋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她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图书馆设计,主持西安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等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出版了《从传统走向未来》《长安意匠》(共七册)等学术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梁思成建筑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她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国际编号为210232号的小行星。

学术思想交流会

主持人: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首先代表学会,对张锦秋院士为规划学科、规划行业、规划学会的贡献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石楠表示,张锦秋院士治学严谨,为人宽厚,在各方面都堪称楷模,带动了年轻一代建筑师、规划师的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是学会的最高奖励,张锦秋院士立德育人,获此奖项是众望所归。

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建国谈到,张锦秋院士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领域,也包括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历史等,是一位全才。师从梁思成的她,对中国重大标志性建筑创作的贡献,不言而喻,特别是西安古城的保护。以张锦秋院士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是对她成就的褒奖和认可。尤为难得的是,张锦秋院士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城市中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家。她是前辈、师长,亦是引领者和集大成者。“要做好一名人民建筑师”,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深度表述。张锦秋院士是每一个人应当学习的最好的榜样,也是他前进中重要的灯塔之一。

吴志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吴志强认为,在学界,女性被称为“先生”的人不多,张锦秋院士正是其中一位。他发自内心地敬仰张锦秋院士。张锦秋院士在多个方面都做到了融会贯通。第一,她将中国传统和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她的作品,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是中国的、但不是过去重复的。这是非常大的贡献。第二,她将建筑与环境、规划融合。和谐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内部,对于城市建设而言,还要把建筑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第三,她发扬了科学家精神,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最后,她跨时代的创造、创新,不断提出新理念,言传身教,让年轻一代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为人修养,受益良多。感谢她对后辈的关心、关爱和指导。

李晓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回顾了与张锦秋院士在北川灾后重建中一起工作的经历,特别表达了对张锦秋院士作为总顾问在抗震纪念园设计过程中化解主题立意设计难题的敬佩之情,锦秋院士确定将静思主题、英雄主题、幸福主题融为一体,在5.6公顷的建筑面积中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神来之笔为纪念碑和国旗位置的确定,解开了中轴线叙事的逻辑。张锦秋院士一直鼓励建筑师与规划师紧密合作,而规划学会代表规划行业为建筑大师颁发终身成就奖,不仅表达了对张锦秋院士在规划领域、城市设计领域造诣的尊敬,也体现了规划与建筑天然的紧密联系。锦秋院士不仅是前辈,也是善良、厚道的长者,感谢锦秋院士在学术和工作方面的帮助。

赵中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副总规划师

张锦秋院士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是学界期望,众望所归。赵中枢从三个方面谈了他的体会。第一,尊重历史环境,创造和谐建筑。“锦秋的长安”与“长安的锦秋”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互动共荣。张锦秋院士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素养,在设计中尤为重视对历史环境的尊重。她既关注城市的建筑,亦重视乡村传统建筑。第二,遗址保护是前提,促进民生是目的。编制《唐华清宫遗址保护规划》时,张锦秋院士表示,保护规划是上位规划,是设计和建筑创作的前提。第三,大唐芙蓉园,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张锦秋院士概括大唐芙蓉园为:以大唐文化为内涵、以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服务于当代的大型主题公园。她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创建了众多扎根地域、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的地标式建筑,孜孜不倦地寻找并表现城市之魂,是学习的楷模。赵中枢衷心祝愿张锦秋院士创作之路常青,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尹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尹稚首先对张锦秋院士和韩骥先生对其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中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尹稚说,清华大学有一门《建筑与国家尊严》的课,这门课中很多的案例照片都来自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张锦秋院士的作品恢弘大气、人设天成,充分体现了“皇居壮、天子尊”这种建筑与国家尊严的密切结合。尹稚结合鲁迅先生给易俗社的题匾“古调独弹”,谈了中华文化在张锦秋院士的作品中实现了“古调新弹”,体现了中国气魄、大国风范,提高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的声誉。此外,尹稚为张锦秋院士填了一首《江城子》,以表祝福。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杨保军表示,在与张锦秋院士的相处中,感受到了院士的匠心卓绝、技艺精湛,才情斐然、气度高华,这是由内至外的修养修为。张锦秋院士影响了一座城,她在西安一辈子的耕耘,塑造了西安独具特色的品格和文化精神。改变世界的是科技,但引领世界的是思想,张锦秋院士的学术思想对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保护、传承、弘扬、创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走向未来,这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张锦秋院士很早就践行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并融入到她的艺术创作中,这一点尤其珍贵。杨保军以“匠心卓尔振唐风,千载名城一脉通。阅尽世微回首笑,霜华染就锦秋红”四句话送给张锦秋院士以表祝福。

赵元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赵元超表示,张锦秋院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学者,还是一位有着诸多成绩的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第一,张锦秋院士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老一辈的使命担当,凸显文化自信。第二,张锦秋院士对西安这座城市有着重大贡献和影响。在很多理论探索方面,她先知先觉。在建筑界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创作观,进而发展到核心建筑理论。最早践行城市设计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很多时候不能孤立地当做一个单体建筑来看,而是反映了建筑与其周边完整的关系。在西安,她最早提出城市近现代的保护。关于什么是建筑,张锦秋院士曾说过,建筑,首先是老百姓的生活舞台,然后是政府的工作抓手,最后才是建筑师的表现平台。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空间。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军从张锦秋院士与企业、西安、行业、未来这几个层面的关系谈了感受。第一,西北院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与张锦秋院士的设计思想指导作用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她对中华文化理解深刻,基于更广阔的思考和视角,对山水格局、规划、空间、景观、建筑风貌、建筑文化等综合一体的考虑,创作了经典作品。第二,一个张锦秋,半座长安城。西安城市肌理和城市风貌的奠定,张锦秋院士功不可没。第三,张锦秋院士是一位有着非常深沉情感的设计师,她很关注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尤其关注建筑对人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第四,张锦秋院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规划、建筑全方位的理解和探索,兼顾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李琪,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琪分享了两点感受。第一,张锦秋院士的作品非常美。生活中她是一位美学大师,建筑创作中她对每一个作品精益求精,所以作品越来越有韵味、越来越有风格,也越来越让人留恋。张锦秋院士的作品能够体现西安历史文化及特色,达到一种和谐与同频,温厚典雅、自然端庄,拥有纯正的隋唐风范与气质。第二,每当遇到困难,总能得到张锦秋院士的指导和谆谆教诲。不止得到问题的答案,还有问题背后的道理,收获人生的智慧。张锦秋院士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更是美学大师、艺术家、教育家,是李琪的人生导师,也是每个人想与之交往的朋友。

周庆华,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

周庆华首先向张锦秋院士表达敬意,另外也感谢她多年的关心与支持。周庆华谈了两点感受。第一,平和之中的坚持。尽显其个人魅力与风采。张锦秋院士引领了西安、也引领了整个团队的风貌和气质。第二,洞察之中的谦虚。尽管张锦秋院士总称自己只是做建筑的、不懂规划,未必很熟悉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她对规划重要的方向性和本质性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例如西安究竟是向南走、还是向北走,政府具体在哪里等。张锦秋院士不单只关注建筑,还对整体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专业的认知。

吕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吕成表示很荣幸生活在这座“锦秋之城”。他回忆了两个特别深刻的场景。一是少年时期与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合影,其舒适的尺度和典雅的氛围,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一个是高中时期在彼时刚刚完工的“三唐工程”的长廊里躲雨,感受着微雨连绵的寂静,在张锦秋院士的作品中,完成了空间美学的启蒙。张锦秋院士让西安人真正感受到了建筑空间的美,重塑了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后来,他有机会到张锦秋院士身边学习、工作,学习到城市孕育建筑文化,做建筑要有规划视野,要从城市角度看待建筑问题。张锦秋院士的作品不仅从城市空间,还从时空角度来考虑问题,重点考虑时间的关系。同时,张锦秋院士也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设计思想的传承。与其相处的年轻人都深受其创作思想、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希望将她对后辈的教育传承并传播出去。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探索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创造符合当代的建筑;以实践为探索,用作品发声。

王树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王树声谈到,他们刚开始学习规划专业的时候,还是比较崇尚西方理论的,而张锦秋院士的报告让他们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中国规划的方向。张锦秋院士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大家都已经很清楚。而在规划领域,她亦将思想传承、旗帜高举,在实践中,让后辈们懂得如何记住中华传统,如何在实践中创新中华传统,如何在发展中活用中华传统。西安的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些空间,很多都是张锦秋院士创造的。这些空间在中华传统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成为城市的标志,成为未来青少年内心精神家园的重要空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学生们在这些空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自信,领略中华规划和建筑的传统。这些思想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一代代接续下去。在张锦秋院士的指引下,大家共同推动中国城市规划的学术传承,助力青少年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李子钊,陕西省规划协会理事长

李子钊表示,张锦秋院士既是学者又是长辈,祝愿张锦秋院士艺术思想常在、设计理念永放光芒。希望陕西省的规划工作在规划学会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感谢西北院对陕西省规划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最后祝愿张锦秋院士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高朝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高朝君表示,他自1989年毕业到西北院工作,就由张锦秋院士带领做景观设计,由此开启了设计生涯,受益良多。结合工作他谈了两点体会。第一,坚守。张锦秋院士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坚守,更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守。从1983年到2007年,25年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需要强大的坚守和不断的付出,她做到了。不仅要从学术层面研究张锦秋院士的设计思想,也要探讨建筑师内在精神的追求。她将人生坐标、事业追求和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中,为中国城市文化建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路径。第二,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空间上的美学意境、功能上的使用需求,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和形象。这些作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了城市的脉络格局。社会美誉是对一名建筑师重大成就的最美诠释,她是后辈们不断研究和学习的楷模。高朝君表达了对张锦秋院士的栽培和教诲的感谢。

彭浩,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彭浩首先祝贺张锦秋院士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这是张锦秋院士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建西北院的高光时刻。回想一年多以来学习院士、服务院士,一方面,从思想高度、工作深度上,院士对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规划服务城市、服务人民的理念,以及其核心建筑思想文化,都深深感染了他。另一方面,院士待人非常有温度,平时工作中耐心听取、仔细交流。这都是值得后辈们学习的方面。

授奖仪式

杨保军理事长代表学会向张锦秋院士颁发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

张锦秋院士与学会专家学者合影

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代表学会向张锦秋院士颁发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为张锦秋院士献花。

年近九旬的张锦秋院士依然声如洪钟、掷地有声,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张锦秋院士讲话

最后,石楠表示,一个张锦秋,半座长安城。张锦秋院士之于西安,不仅是建筑、城市,更是一种文化引领,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张锦秋院士是在用“心”做设计,堪称人生楷模、行业典范,她科学求真、求善求美。唐长安之所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其有传世的思想和传世的作品,而张锦秋院士的作品,是能传世的。中国对于全世界的贡献,不仅仅是减贫、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于对世界规划学术思想有什么贡献,这才是能传承的。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实张锦秋院士一直在自觉而全面地践行,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以下为张锦秋院士讲话全文:

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出席这个活动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杨保军理事长给我颁发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这使我这个年近九旬的老会员感到无上的光荣、无比的欣慰。在此,我对中建总公司和中建西北院长期鼎力支持、提供有力的工作平台,对陕西省、西安市规划界多年来的爱护与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我与规划结缘,始于学生时代,对中国大型皇家园林的学习研究,使我在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树立了规划意识。庆幸我生逢其时,在国家兴旺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几位老一辈规划大师的指导和提携下,我得以参加了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在学会的关怀和在座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的工作领域从建筑设计扩展到城市设计。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有幸参加城市规划学会在深圳举办的我国第一次有关城市设计的学术交流,并让我在会上介绍了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随后在《城市规划》期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这对一个建筑师是终身难忘的事情,是莫大的鼓励。我体会到现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给我颁发终身成就奖,是对我建筑人生的肯定。当前,中国城乡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需要创造性继承和创新型发展。最近全国城市规划学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深耕专业、融入变革、拓宽视野、再创辉煌”这一主题,正当其时。我祝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继续发挥行业的龙头作用。

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都是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中国规划界的领军人物,我预祝你们勇立潮头,再立新功。我已经老了,但决心在规划学会这座大学堂里继续学习,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尽绵薄之力。最后,祝在座各位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