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宝珺院士:做个思维活跃的“多面手”

2018-05-16 | 张茜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8年5月14日 |

中学时代的刘宝珺

“不要认为一个网络段子对于科学就没有影响。”

要成为一名有建树的科学家,深耕所属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在谈到个人成长问题时,87岁高龄的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强调:“我们应该涉猎广泛,把各方面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专多能。”

刘宝珺自中学时代接触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后便一直很推崇它,他自己也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受益者。

由于对物理、化学学科触类旁通,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刘宝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是将地质学中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理论。鉴于他在地质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1996年刘宝珺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得了世界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斯潘迪亚罗夫奖”,成为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20位地质学家。

但相比荣誉,他更为看重的却是:“从小学三年级到中学,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会影响一生的走法。”

战火中立志“科学救国”

刘宝珺出生于天津。从“懂事起”,他的记忆里就充斥着凶神恶煞的日本兵。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6岁的刘宝珺听到了南开中学被轰炸的炮声。等到他读初中时,他所在的河北省立天津中学里已经有日本教官入驻,并且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语。

“当时有个教官叫五十川省吾”,70多年过去,刘宝珺依旧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只与他们相处一年多的教官名字。“他穿着军装来上课,一双马靴在台上踱来踱去,特别厉害,上课吓得学生冒冷汗”。

刘宝珺记得,被日本兵控制的学校不得不按照东京时间调整作息,日语被列为主要科目,日本教官“哇啦哇啦”骂起人来特别狠。但哪怕心里再恨,刘宝珺在街上遇到日本兵也必须鞠躬行礼。这个初中生和他的同学们甚至不得不在棍棒下为日本军方修飞机场、运送物资、种水稻和挖战壕。

尽管他们明着挖战壕,然后再偷偷填上,但还是咽不下当亡国奴这口气。“那个时候中国老师已经没把我们当孩子了,把中国清朝以来的屈辱史讲得很细。我们知道列强已经欺负中国到无以复加,一定要亲身让中国富强起来!”

这段受压迫和欺辱的少年经历,让刘宝珺坚定了日后的“走法”——科学救国。事实上,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选择。刘宝珺说:“我们必须关心中国的前途,大家都在思考要投身到哪一领域救国,要么搞实业,要么学技术,很少有人想将来要赚钱或者当官。”

高中毕业于南开中学的刘宝珺本来有机会去南开大学念化工,或者去燕京大学念化学,但选志愿前夕他收到一封在清华大学读地质系的学长的来信,信上说:“你来清华读地质。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养活5亿人口……我们要发展重工业,资源不够……国家很需要地质人才!”

最后刘宝珺便去清华学了地质专业。和他一样,南开中学与他同级的一百来人中,绝大部分同学最后都选择了自然科学或者医学这类专业。

“开放式”教育培养“多面手”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在苦大仇深中浸泡了8年的刘宝珺开始真正体会到中学时代的乐趣。

“我们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当时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刘宝珺特别为自己的母校南开中学自豪,“这里培养出了六十几位院士和两位总理。”

在这所推崇大公无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校里,刘宝珺遇到到了颇具才情的老师,被培养成了思维活跃的“多面手”。

“那个时候没有统一的大纲,老师们都自由发挥。”刘宝珺非常享受这种充满发散思维的课堂。他的英语老师李木是一位翻译,在上英语课时对外国文学作品信手拈来;教历史的苏子白老师讲起历史故事滔滔不绝,“学期完了课本只讲了两页”;教语文的高老师走路都拿着书看,对俄罗斯、法国和英美文学了如指掌,上课经常给大家介绍世界名著……

刘宝珺在这种活跃的学术氛围内度过了高中时期。同时,他还特别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当过体育干事”“加入校篮球队”是令这位成就斐然的老院士极为骄傲的经历。“我的老学长、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还跟我说,他们曾经从天津走路去山西调研,下乡采访,了解民情。”刘宝珺乐呵呵地回忆。

活跃的学术氛围,以及那些与学术活动看起来不沾边的事情,在刘宝珺看来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深信:“教育不是管制,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和自由发展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刘宝珺成为热爱数理化、精通外语、迷恋文学、擅长运动、乐于交际的“多面手”。良好的理科和语言基础为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强健的身体让他能够经受得起地质考察工作的艰辛;文学等其他爱好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就像南开中学校训要求的那样,刘宝珺不但努力进取,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同时也成为一个拥有“完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对此,他十分感念自己的中学时代。

穿自己补的篮球鞋

与彼时南开中学中生活优渥的同学不同,刘宝珺的父亲本是南开大学的数学老师,但当时微薄的工资不足以供3个孩子读书,所以便转入薪资水平较好的中学教书。

那时刘宝珺在南开中学住校的伙食费一个月8块钱“基本交不上”。而他的两个弟弟干脆改成走读,“中午带一块饼子、一块窝头,再到食堂舀一碗酱油汤就着吃”。

但即使饭吃不饱,刘宝珺也要打篮球。在注重体育文化的南开中学,身材高大的刘宝珺是出了名的篮球健将。“我五叔也是南开中学毕业的,他是‘南开五虎’之一。”刘宝珺所说的“南开五虎”是19世纪20年代中国篮坛的传奇人物,在这批人的熏陶下,南开中学的篮球文化代代相传,受五叔激励的刘宝珺篮球打得自然不会差。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刘宝珺总是能杀进校篮球队,但他没穿过一双真正的篮球鞋。“过去我们都穿自己补的鞋打篮球,我也自己纳。”刘宝珺笑着说,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壮汉手拿锥子补鞋底的场景让他恍同昨日。

后来,五叔把自己已经穿破洞的旧篮球鞋传给了刘宝珺。这下可算有双“真正的篮球鞋”了,把刘宝珺欣喜坏了:“我给鞋打了一块补丁,同学看见了羡慕得不得了呢!”

成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即使连一双篮球鞋都买不起,刘宝珺也从没把赚钱设定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专业的大弟弟刘宝璋,毕业于南开大学半导体专业的二弟弟刘宝瑢,以及他们许多的同龄人都是如此。

所以,谈到现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时,年近90岁的刘宝珺似乎有点看不明白了,他困惑地问记者:“我们这些老人有时候有点忧愁,怎么现在大家都要去当明星、搞金融,选择学物理的比例那么低?”

本着广泛涉猎的原则,思维依旧活跃的刘宝珺最近也开始学习金融知识,“我也明白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买房、结婚、生子……”

刘宝珺年轻时就一点也没考虑过个人生活问题吗?

“当时真没想过个人利益,只考虑国家需要。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把日本兵赶出去,第二个任务是让中国富强起来。”刘宝珺说。

但他“忧愁”的是,现在不少人似乎没那么爱国了。去年年底,中国科协邀请刘宝珺去给全国的科技记者作讲座,他讲的主题就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

刘宝珺明白,和老一辈科学家不同,没有了做亡国奴的危机感,以及被欺辱后强烈的反抗和自救意识,当代年轻科学家自然不会和自己有相似的心路历程。但作为被爱国情怀激励的一代,刘宝珺深知家国担当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

他有时觉得,似乎现在对中国过去所受的耻辱讲得不够,无法引起大家忧国忧民的意识;有时认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够自信,甚至存在误解。

但到底该如何去解开自己的困惑呢?87岁的刘宝珺还是改不了忧国忧民的习惯,他依然在寻找答案。

————————————————————

刘宝珺,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该校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曾任四川省科协主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研究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学研究,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理论。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床预测”,编制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代表作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沉积岩石学》等。


相关新闻

  • 142022.10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被誉为国际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此次大会还评选出了国际地学最高奖“斯潘迪亚罗夫奖”,而获奖者正是我国沉积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1950-1952地质)。他也是百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刘宝珺(1931.9-),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实,这既不是...

  • 102014.01
  • 152023.05

    类的思维与比的智慧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2.06

    邓小铁: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孙膑利用博弈论原理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是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如今,博弈论不仅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成为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而且它几乎覆盖了人类交互研究的方方面面,对政策科学与国际关系、人工智能、计算机与通信、生物演化等学科均有重大影响。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中,博弈论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对于世界...

  • 312016.10

    倪维斗院士的精彩人生

    倪维斗是享誉中外的能源动力专家,倪母的言传身教、留苏的求学经历、对能源动力事业的孜孜以求、强身健体的意志品质锻炼无不折射出其精彩人生的每一瞬间。

  • 242020.12

    兰春:文创思维激发可持续能量

    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节日创意大赛主题发布会” 于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召开。发布会以“中国节日新文创”为主题,发布了“春节共创行动”和“中国节日大赛主竞赛单元”系列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校方领导代表、清华大学校友代表及关注、支持和参与文创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共同探讨文创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路径。论坛上,清华校友总会理事、清华大学文创院 C-LAB 主任、中国节日创意大赛执行...

  • 292022.09

    设计思维——从造物到谋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11.10

    “清华校友倪维斗院士奖学励学基金”设立仪式举行

    10月13日下午,清华大学“清华校友倪维斗院士奖学励学基金”设立仪式在工字厅东厅隆重举行。

  • 242018.02

    思维探险者乔明达

    “因为能不停地想出新东西,并且自己的理论工作将在不远的将来真真切切地为人们提供便利,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

  • 292020.10

    追思陈定昌院士:赤诚无我 胸怀家国

    八宝山殡仪馆,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安静地躺在那里,身盖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二院青年科技人员王俊波负责给每位前来送别的人们发一朵白花。发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