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欧阳晓平——用乐活诠释科学之美

2014-02-11 |

怀揣梦想

1961 年冬,欧阳晓平出生在海口的一个农村,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回想当年的岁月,欧阳晓平很是庆幸,因为在他少年时期,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他和弟弟妹妹们的教育。或许是受到电影的影响,双亲觉得电影里面的高科技很好,如果我们国家能够自主发明类似于影片中的激光或者其他先进仪器,外国人就不会欺负中国。因此,从小父亲就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做名伟大的科学家。

懂事的欧阳晓平完全读懂了父母的心,在那块贫瘠的土地里,供养一位孩子上学谈何容易,父母对他的期望越大,他的动力就越十足,他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终于,欧阳晓平以绝对的优势考上了陵零师专,毕业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欧阳晓平来到新疆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一干就是3年。三年间,欧阳晓平忙里偷闲,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考研上,那时候,由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欧阳晓平没有英语老师,他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开始自学起来。于是,他买了一本英语词汇,夜以继日地背单词,只用一周就背下来了,这在当时,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最优异的。

天道酬勤

从陵零师专毕业以后,欧阳晓平在新疆当了三年的中学教师。当记者问起欧阳晓平在新疆三年的日子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兴奋。因为新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甜甜的西瓜随便去摘,苹果4毛一斤,金矿、煤等资源辽阔,每当月色朦胧的时候,戈壁沙滩会让我充满了想象。”

在此期间,欧阳晓平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研究生。备考的日子历历在目,一天背诵20页,一个月的光景,欧阳晓平就记住5000个单词,他说:“下定决心就得实践,只要你有毅力和明确的目标,成功就会向你招手。”欧阳晓平把学习英语的经验传给了他的弟弟和妹妹,他的弟弟通过自学考上了研究生,他的妹妹也以英语 78分的高分考上了研究生,欧阳晓平觉得良好的心理准备才是制胜的砝码。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欧阳晓平被送往北京大学基础物理系培训一年,在此期间,他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等到学期学满后,他已经自修了41个学分,还有包括英语在内的无需考试的几门学科。对他而言,专业知识基本上能够运用自如。不仅如此,在计算机汇编语言方面,欧阳晓平仅仅上了半节课,就凭借自己的悟性考了90多分。当记者问起欧阳晓平为何有如此之成绩时,他说:“在北京学习了一年,我只去过一次香山,其余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一语中的,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短暂舍弃,谈何而来的辉煌成绩呢?

记得一次期末考试,欧阳晓平答完卷第一个冲过去交卷,老师为之惊叹,答题速度惊人,而且还是满分。当初老师说让他从基础开始学起,但欧阳晓平坚定地说,要从别人不愿做的地方开始,同时,还可以给老师打下手,这样的话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欧阳晓平对待科研工作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觉得通过自己的个人实力,外加对待科研的执着,一定会有所成绩的。多年来,心怀感恩的欧阳晓平衷心地感谢老师的支持,直到现在,他依旧尊重那些培养过他的老师们。欧阳晓平说过:“我招过来的研究生,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尊敬师长;第二,孝敬父母。”

北大是一个自由的学府,学子们可以多向发展,同学们经常不去上课,教室里经常会出现欧阳晓平一个人听课的情景,敬业的杨老师说,即便只有你一个人来听我讲课,我也会把我的精华传授给你。欧阳晓平也被这样的暖心话感动着,他暗自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绝对不能有一次迟到、早退。

学贵以专

在北大学习一年后,欧阳晓平再次回到西北研究所,他将继续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而贡献自己。90年代,研究生非常少,研究所要把有能力的人留住,防止人才外流。由于科研任务繁重,他们不让欧阳晓平考博士,但这些对于积极向上的欧阳晓平来说并非坏事,因为在所里的历练中,在所里领导以及专家的带领下,欧阳晓平逐渐成长,他也能够在研究所中承担一些科研重任。

1996年,科研项目告一段落,欧阳晓平所里领导们的肯定后,打算在工作之余备考复旦大学博士。他由衷地感谢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他知道博士学位是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他特别崇拜当时在复旦大学的杨老师,当他得知复旦大学仅有 20天的报名时间时,心情万分激动而又焦急,当即第一时间报了名。由于时间紧,欧阳晓平仅仅复习了一个星期,就参加了考试。其中有一门考了90多分,他顺利地考进复旦。那时已经是副研究员的他,觉得不应该让老师操太多的心,因此,他经常一个人做课题,博士生期间,他竟发明了三项专利,获得一个部委级的一等奖、一个国家发明奖、一个全国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博士论文答辩时候,欧阳晓平得了96分,其中一位评委给了满分。他记得当初写博士论文时,只花了20天的时间,他在复旦买了一个小房间,坐在地毯上面去写,废寝忘食,什么时候困的时候,就伏案而眠。没过多久,初稿就出来了,谦逊的欧阳晓平拿去给自己在研究所的领导看,然后领导帮他略改了一下,没想到那篇分量十足的博士论文获得最高分数。

海纳百川

04 年,总部领导要求欧阳晓平到大学去进修。他觉得进修相当于把时间都浪费了,全年没有什么项目要求,思来想去,倒不如做个博士后,因为博士后可以自选课题。于是,欧阳晓平以一名博士后的身份来到了清华大学。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国际前沿的发明专利奖。研究所的领导问起欧阳晓平因为年龄问题,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是否会出现一些障碍呢?欧阳晓平回答道:“学无止境,如果你要从一名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交流,你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低姿态做人很重要。清华对我促进很大,好多人不能理解,觉得他去清华镀金,让他们去说吧,低头做自己的事,不必抬头看别人。复旦教会了我学术,以前做的带有工程性质的,是不到位的,在清华写了 45篇像SCI,基本上都是在国内物理学上,所以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那样的宝贵。”

硕果累累

1995 年,欧阳晓平获得了第一个国家奖,那个奖项经过专家的评审,一致认为比国外还要好,从那以后,各种奖项源源不断地涌来:光华国家科技基金一等奖、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优秀人才第一层次、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标兵等等。有着扎实的科研技术和敢于创新的科技理念,欧阳晓平所获得的成绩是必然的。很多人感觉到欧阳晓平什么奖都能得到,其实都是组织上推荐的,1999年,他获得了一个国家奖和一个科技奖,20062009年再次获得一个国家奖。欧阳晓平告诉记者:“如果做科研得不到国家奖,说明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了解欧阳晓平的人都知道,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主创新。他认为做研究完全都是自己的东西,只有自主创新,才会有所突破。每当困难来临时,他都会去主动的挑起大梁,只要别人不想做的东西,欧阳晓平都会去做,因为他坚信另辟蹊径地去理解和研究,一定有所进步。不一样的思维的方式,必然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在有些环节上,欧阳晓平不熟悉时,他一定会请教高人给予指点,一起把东西解决,这就是学术交流。他认为,如果把不同领域的知识都了解,那么自己就像插上翅膀一样,他喜欢挑战有难度的。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如果一种东西用一种方法做不了,他就会另辟蹊径,做学问搞研究需要多角度分析,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地懂得科学的奥秘。正是因为欧阳晓平那对科学的理解,对技巧的把握,他才会收获今日的累累硕果。

爱国卫士

欧阳晓平时刻拥有一颗爱国心,他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国心,报效祖国不能表现在空话上,应该为祖国做贡献,哪怕添块砖加片瓦也是自豪的。

95 年,刚刚而立之年的欧阳晓平就一举拿下国家奖,然而,这个国家奖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年,他去兰州出差,半夜起来时突然摔了一跤,这一跤差点要了欧阳晓平的命,当晚,他高烧不止,被同事送到医院以后,医生诊断出这是急性脑膜炎,并给他做了几次脑穿,最后给他的家人下了两次病危通知。那时候,他在浙江心急如焚的爱人千里迢迢地跑到兰州看他,冥冥中,欧阳晓平仿佛听到妻子的召唤,于是,他微弱的意识里生出一丝信念:“一定要坚持,为了妻子和女儿,为了父母和亲朋,我要活下来”。上苍好像眷顾这个视科研如生命的男人,让他从死神中回到人间,医生也说这是奇迹,即便如此,医生建议欧阳晓平至少休息一年半,但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欧阳晓平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去,没过多久,就用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术赢得大奖。

欧阳晓平的爱国情怀不仅如此,他也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曾经被公派到俄罗斯学习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领域。后来又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在美国期间,笔试是计算机的,如果你考试不合格,校方会在下个月给你另外一次机会,如果再不合格,你就得走。

记得第一次考试时,欧阳晓平考了92分,后来面试,是关于研究一些关于基础物理的常识,这对欧阳晓平而言,一点都不难。这在美国教授眼中无疑是震惊的。等到要回国时,美国人极力地挽留他,但欧阳晓平毅然的拒绝了他们,他知道当初去国外的目的,主要是想看外国人如何搞科研,与此同时,即便他能够拥有美国不菲的待遇,但在欧阳晓平眼里都是一种肤浅,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更何况在大洋彼岸还有朝思暮想的亲人们。美方说大门永远会向欧阳晓平敞开的。但他们怎么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欧阳晓平都会把祖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记在心间。当时,正好是美军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他的心很痛。

言传身教

欧阳晓平的学生大多数是80后出生,在他们身上,到处张显着青春的气息和自我的个性。而与他求学时的那个特殊年代不同的是,他们想的是如何找一份好的工作,如何更好地发展。

对待学子,欧阳老师平易近人,很少批评他们,他就像一位和蔼的大哥一样帮助他们解惑,如果哪位学生遇到什么困难时,他都会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让他们感到自信,因为欧阳晓平知道,人一旦有了自信,他才会放出光泽来。他经常对自己的学子们说:“如果你跟着我不自信那是我的失败,如果你不努力,那是你的事情”。

他要求学生们写出的论文要出新,如果每一个课题,别人解决不了他给解决了,出于选题的独一性,一旦完成论文,他也就有自信了。有些学生基础并不是特别的好,甚至不会掌握写论文的格式,欧阳晓平就会让他们反复地改,哪怕修改次数多,最后也就形成论文了,一旦他懂得了如何写论文,他就会更加地自信。作为老师,欧阳晓平觉得每位同学在毕业后都能写出自己的作品来,这样才能体现一名好老师的基本素质。如果他毕业后不会写论文,那就意味着他一辈子都写不出好论文。

他也常常对学生讲,每做一件事情就得把他总结好,那样,博士生答辩就会游刃有余。他说科学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做学问也一样,在国际上领先才行。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私和敬业,欧阳晓平的学子们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祖国的科研之路上。

大爱无言

搞科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要经历一番波折的,有些事情让你煎熬的面对,有些会带给你枯燥乏味。然而,科研对欧阳晓平而言始终是快乐的。

记得有一次,他带领着学生们去做实验,连续做了几天,每天都要加班,由于劳累,他一头昏倒在厕所里面,休息片刻,欧阳晓平再次出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每天早上8点钟去,晚上10点钟回来,这种对科研、对教育的付出足以见证了欧阳晓平的博大。

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灾难,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每每想到那一痛苦的天灾,身为科研出身的欧阳晓平都会揪心的痛。他要用人类的智慧去努力地寻找解决地震、火灾带来的灾难。

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思考,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实用化的室内救生舱发明出来。欧阳晓平说:“假如,我们在房子里面加一个救生舱,即便地震来临,也不会死去。比如设置救生舱,能容纳10个人左右,里面放置一些足够饮用十天的水即可。地震前一般都在1020秒中的自救时间,火灾也如此。如何在火灾的时候救生,如何在地震中救生,才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人不能把安全问题、抗震问题解决的话,住宿就会成为人的最终归宿。为了生命,为了不让生命在中途戛然而止,现在他正在全力以赴的设计。”

我们也时刻期待心系祖国的欧阳晓平,用他那独特的思维和超人的智慧去发明出改变人类命运的制胜法宝,让逆境中的生命重获新生。

采访后记:欧阳晓平的爱人是位语文老师,两人感情笃定;他的女儿或许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和父亲的思维,也把物理当作自己的专业来学习,将来也要为中国的科研尽一份力;欧阳晓平的父母,虽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们仍旧不忘记每天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他们眼里,欧阳晓平永远都是孩子。

转自 复旦大学校友网 2013122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