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苏小博:如何成为一名“不做假账”的音乐家?

2014-06-24 |

每次和老师练声,苏小博说自己会有一种“裸奔的感觉”,作为演唱者,她必须把自己变成发声的“乐器”,控制好脸上每一块肌肉,摒除一切杂念,才能发出最纯净的声音。

“你知道这是多难的事情吗?唱歌的时候必须真实到自己都不敢相信,不然瞒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也没办法达到自己的要求。”说起唱歌,这个81年出生的青年音乐家脸上浮现出小女孩才有的单纯表情。

今年是苏小博在美国学习声乐表演的第八年,已经举办过多场音乐会。不同于科班出身的演唱家,在出国正式学音乐之前,她还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和营销系读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取得了加拿大的会计执照。

对于音乐家苏小博,“经管学院毕业生”是另一个南辕北辙的身份,但苏小博心里所信奉的做会计和做演唱者的理念类似,都是“不做假账”。

经管学院的音乐家

北京姑娘苏小博六岁开始参加少年宫合唱团,18岁那年,本想进入音乐院校深造的她,最终选择在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当时我特别想学唱歌,但我的一个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建议我既然能去清华,就应该努力开拓一下。”苏小博说。

在那之后,苏小博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录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前身是有着近90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经济系,1984年正式成立时,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被认为是亚洲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而每天研习高等数学和会计理论的苏小博也没有失去成为一名演唱家的机会。“清华大学给了我很多演出和受培养的机会,那时候每礼拜平均两三场演出,还有定期排练,也让我开始对歌剧的内涵有了感性的认识。”

不过,尽管是代表学校参赛、表演的特长生,也必须跟上专业课学习的步伐,为了兼顾学习和音乐,在清华大学,苏小博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我高中视力很好,上了大学之后就近视了。”她说。

苏小博还记得,有一次去长春代表北京市参加一个歌唱比赛,在比赛间隙还要抽空回学校参加军训,等到决赛现场直播时,自己显得比其他选手黑了不少,而家人朋友还以为节目组的化妆和灯光出了问题。

“之前学的都没白费”

27岁那年,苏小博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营销系拿到了硕士学位,她的同班同学在那之后多数踏入商界,成为收入不菲的高级白领。

而苏小博却“淡定”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前景,前往美国一所音乐学院学习歌剧演唱。“很多人问我,你一个清华的硕士毕业生,为什么出国学音乐了呢?其实我没想太多,就是想把唱歌这件事弄明白了。”苏小博说。

尽管走上了和同学们完全不一样的职业道路,但苏小博发现,只要深入研究,会计和音乐也有水乳交融之处。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性的,唱歌是感性的,但是会计也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本身也是很科学的事情。”苏小博说。

“会计是一门艺术”是苏小博在清华大学的老师告诉她的。每次当她看到负债表左右平衡,就能感觉到现金流不同的“流动”。“就和谱子一样,有的大调变小调,有的调子是伤心,有的是高兴。”她说。

而音乐是更加严谨的科学。在苏小博眼中,音乐不止需要对骨骼、神经、语言、心理、诗歌、戏剧、音乐史、作曲家有深入的研究,还是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深刻觉知。

“出国之后我发现之前学的东西都没白费,以前学过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音乐里能帮我比别人更容易了解音乐的变化。”苏小博说,而当年学习的刻苦劲儿,让她喜欢钻研音乐史和音乐背后的故事,对不同作曲家的音乐情感有更深入理解。

这种刻苦精神使得苏小博成为外国导师最喜欢的学生之一。苏小博清楚地记得,到了美国学习歌剧演唱六个月后,主攻女中音的她就被老师选中,在一部歌剧中担任最高的女高音。“当时我从名单最后开始看起,结果发现我的名字在第一个,美国老师的信任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不做假账”

歌剧起源自意大利,后来经由欧洲流传至世界各地。为了在演唱时深入理解歌曲内涵,苏小博把自己训练成了一名“多语人才”,在美国学习了8年的她英语自然不在话下,除此之外她还初步掌握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德语等多门语言。

语言背后是文化,在演唱一首外语歌曲时,苏小博还会考虑相对应国家的国家感情。比如为了弄明白一首法语歌曲中的情绪,苏小博特地去请教了丈夫实验室的一名法国同事。

“我们清华经管学院有一句口号,叫做‘不做假账’,我在唱歌上面也是这个理念,我希望做一个单纯的人,只要我能把握的就不做假。”她说。

29日,苏小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主题为“热爱,梦想,家”的音乐会,这是她在国内的第一场音乐会。在苏小博的音乐会上,她习惯不用麦克风,用自己的声音直接同观众交流。

“唱歌是同观众气场的交流,唱歌能让人自信心越来越强,这都是为了能够更加轻松、专注地把音乐传达给观众。”苏小博说,她希望做一个古典音乐的使者,让她的歌声和歌曲中的文化能够被更多人所知道。

而如今,为了更好地表达每一首音乐,音乐表演专业博士在读的苏小博每天仍在不间断地练习,这些练习包括脸部的腔体运用、肌肉训练,还有类似瑜伽的运气方式。“要练习从丹田运气,只走从丹田过来的一根神经。”她说。

苏小博每年都在美国,或者自费去奥地利找老师学习演唱。“我特别希望能够不停地学,然后分享给大家我所知道的这些音乐和文化。”

说起梦想,苏小博在犹豫了一小会后,选择用“真实”作答。“和音乐一样,梦想对我来说特别真实,就是想好了就只去做一件事,想唱歌就只是去努力唱歌,而不是成为出名的手段。”

苏小博还记得,在一次的投入练习中,她成功控制住了发声器官和脸部肌肉,发出了特别纯净的声音,然后被这声音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种喜悦你不学唱歌真不知道。”她说。

(苑苏文 赵琬微)

转自 新华网 2014531

相关新闻

  • 242021.05

    薛其坤院士自透: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5月21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出席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做了题为“誓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我的科研之路”演讲。薛其坤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分享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感悟,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 292021.09

    张敢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28讲:如何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9月25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28讲开讲,本次学习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进行,600余名校友们相聚在云端和教室,共享学习盛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应邀为校友们带来“如何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的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郭钊参加现场学习。

  • 272024.08

    “轮椅上的清华博士”回家乡任教,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

    如今,陈斌的心愿是,好好工作,回报社会,并多存点钱,回报父母,想早点买一个属于全家的房子。母亲李惠云表示,“现在陈斌有工作了,能够学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 142016.03

    著名音乐家茅沅学长回校访问

    2016年3月10日,著名音乐家、我校1950届土木系校友茅沅学长回校访问。

  • 102016.10

    音乐是我最古老的朋友——访谈著名音乐家,土木系老校友茅沅

    茅沅,著名音乐家。1926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幼喜爱音乐,大学期间经常参加音乐室的活动,受到张肖虎、姚锦新等老师的悉心指....

  • 112009.03
  • 042021.09

    傅麒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傅麒宁,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同年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工作至今。傅麒宁不想骗人。尤其是骗他的病人。然而他却“不得不骗人”。早在他还是一名医学生的时候,一次医患沟通课上讨论一个案例:年仅25岁的年轻人不幸罹患癌症。生命将终,他的父亲要求通过截肢再延长几个月的生命。然而,病人希望能够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却宥于父权为上的宗族信仰,难以亲自表达自己的意...

  • 112020.08
  • 262024.03

    张克群:向大师致敬——纪念清华校友、音乐家黄自诞辰120周年音乐会

    12首歌唱完了,可听众久久不愿散去,有跑来埋怨时间太短,没听够的,有跟我们合影的。更多的是称赞和鼓励。我告诉他们:“明年,我们要唱一整出黄自的《长恨歌》,敬请等待!”

  • 192023.04

    马积良 | 从山东到清华,从程序员到教师——一名“小镇做题家”的30年

    马积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9级校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学术共享空间负责人,是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统筹学校科研项目孵化工作,他的相关实践教学成果获海淀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起他担任导师,积极投身班主任工作,至今共家访近80户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深受学生和家长信任,相关事迹被《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