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林云志:挑战科技创新的新高度

2015-05-28 |

林云志,1975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总工程师。他凭借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深厚的研发优势和跨学科、跨系统的超强集成能力,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践中,取得了理念创新、模式创造、施工装备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23项成果,解决技术难题27项,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总工程师林云志,1998-2001年就读清华大学电机系,取得硕士学位

  林云志,这个从清华大学电机系走出来的科技型管理人才,通过不懈的努力,迅速成长为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技术领跑者,通过一次次的突破,成就了他人生的新高度。

  2015年,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总工程师林云志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互联网+理念破局施工调试难题

  2008年,33岁的林云志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放弃研究机构技术总监的职位和高薪,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引进的高端人才。

  在林云志看来,平台很重要。只有在中国中铁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他的理论研究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在他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的建设中崭露头角,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首次将施工和调试的内容按工序和逻辑关系建立模型组网,动态掌握各子系统的节点信息,此种模式在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国内首次创造了含车辆、信号、供电、通信等429项子系统全功能同步开通的纪录,开创了中国地铁建设史上的先河。该工程获得北京市安装工程优质奖、长城杯金质奖和中国安装之星。

  在地铁施工工地,林云志住板房、看图纸、跑现场,孜孜以求,专注于每一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从接触轨检测仪、多功能接口测试仪、焊接夹紧装置、钢轨轨距检测等小革新、小发明到动态检测车等“四大装备”的成功研发再到数据化动车联调联试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全面推广,他的创新成果在不断推动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进步。

  第五专业 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新标准

  在项目的实践中,林云志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走出了一条“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之路。他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建设领域,得到广大业主和用户的认可,为整个行业树立了科技创新的新标杆。

  林云志在总结全国1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安装、调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运营和乘客为出发点的“大系统、深集成、专施工、精联调”的建设理念,在北京、重庆、南京等8个城市9条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中推广实施。这种理念的创新改变了人们对“施工”的以往认知,将狭义的施工延伸到“集成—施工—联调”为内容的广义施工,明确了工序之间的服务意识、红线意识,对整个施工有革命性的变革。联调联试项目被业界俗称为城市轨道交通站后“四电”专业之外开辟的“第五专业”。目前林云志正致力于推动住建部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标准的制定。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林云志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多项技术填补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的空白。广州有轨电车是我国首条无接触网电容充电有轨线路,大容量快速充电技术成为项目实施的“拦路虎”。此项技术对于逆变装置在恒压、恒流、涓流等多种状态的快速判断和切换有着严格要求,林云志反复试验,成功攻克快速充电技术,他研制的大电容快速充电机可以使电客车在停靠站台时用25秒的瞬间完成充电。经检测性能达标,控制稳定,并能满足极端状态的安全保护。在广州有轨电车线路建设中还成功把BIM技术首次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领域,避免了因现场不确定性、图纸深度不够等造成的“差错漏碰”等问题,将工程施工转化为工厂制造,确保工程建设的精准和可靠性,提高了现场施工作业的一次成功率。围绕技术创新他还先后组织参与编写了《地铁施工及验收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技术规范》等多个国家和行业标准,不断推动着工艺的进步。

  先进的施工装备不仅能解放一线员工的劳动力,也能推动工效的跃升。在装备创新的过程中,林云志打破跨行业技术壁垒,跨过交叉学科门槛,研制了多项施工装备。基于DSP+FPGA微电子控制和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广州有轨电车项目成功应用。基于雷达扫描、图像识别技术基础上研发的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车得到普遍推广。利用高压水泵驱动、以电动阀门控制流速方向、实现全断面清洗的隧道清洗车全面应用。基于刚性接触网人工安装需要劳力多且容易造成较大误差,研制的汇流排液压布放车成功提升了汇流排安装的精度和效率。

  深度整合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林云志一直致力于提供更高效、更节能、更安全的轨道交通建设解决方案。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贯穿于轨道交通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始终,更体现了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技术变革的独特认知。

  为了深度整合,服务轨道交通的全过程,林云志始终围绕轨道交通设备这个大系统进行研发,这些科研成果相辅相成,贯穿于轨道交通全生命建设周期的始终,形成了“集成—施工—联调”的全过程体系。

  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林云志及他的团队在总结传统地铁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微电子、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模式识别、数据处理等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技术难题采取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确保在不同工程情况下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在服务项目实施的同时,林云志不断开展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攻关。他提出的双向变流的供电方式,克服过去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控制难的问题,改变以往二极管整流的能量单向性,实现了电能的双向交互,将是城铁供电领域的一次革命。他目前正在致力于搭建全国首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项目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可通过数据分析、合理判断降低工程项目的总体造价,大大缩减建设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在运营维管中对设备系统进行全面的维护和升级。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林云志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还在用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格物致知的情怀描绘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美好未来。(曹力 黄炜)

转自《科技日报》2015527

相关新闻

  • 252020.05

    林云志,将创新“做到极致”

    对待工作他心怀“凌云志”,对待创新他不坠“凌云志”,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地铁专用检测车

  • 292014.01

    “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对话”高级研修班隆重开班

    1月18日上午, “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对话”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隆重开班。

  • 022015.09
  • 292024.03

    马扬飚:科技创新资源的链接者和导入者

    3月14日中午,见到马扬飚时,他刚刚接待了两拨来自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团队。“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一天平均要对接五六个项目,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的热度肉眼可见!”马扬飚的语气中充满信心。马扬飚,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就读于清华大学,现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利用午饭间隙,马扬飚为记者讲起他与...

  • 172022.08

    王博:做新时代科技医疗创新的践行者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实在此之前,这一理念就已促使部分高校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挑选出一部分科技创新型“苗子”,对其施行“动手创新培养为主,课堂学业考核为辅”的培养策略。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双创”人才的培养策略,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王博一步步从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是北京精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单纯以学术目标为导向,到关注...

  • 292019.11

    西山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论坛举办

    11月23日,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西山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论坛在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成功举办。大会以“金融科技产业创新....

  • 142015.04

    第二届“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决出20强

    创新创业梦在这里起飞 4月11日上午,位于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B1层的清华x-lab场地门前,聚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都是来参加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复赛的队伍。

  • 022015.12

    校长有约:邱勇校长与学生共话创新与挑战

    11月27日,第一期“校长有约”活动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办,校长邱勇、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校长杨斌共同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共话创新与挑战。

  • 312024.01

    矢志创新,勇攀工程科技高峰︱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工程师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重大工程、铸就大国重器作出了突出贡献。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景来...

  • 24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