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厚贵(97级博)
1997年11月8日下午,雄壮的国歌回荡在热火朝天的三峡工地,400多辆巨型装载车紧张有序地轮番在上下游围堰4个堤头向龙口抛投石料,发出巨大的轰响。3时30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

周厚贵学长(左)与导师刘光廷教授在三峡工地
此时,承担大江截流施工的葛洲坝集团副总工程师周厚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这不但标志着一场横锁长江的“世纪之战”的胜利,而且,也使他主持的一项科研成果,同时也是他在清华的博士论文课题,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个项目就是“深水截流的堤头坍塌机理与稳定性研究及工程应用”。
周厚贵,1962年出生,湖北枝江人。1982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投身当时我国最大的水电工程——葛洲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作为技术和经营骨干,先后参加了隔河岩、二滩、岩滩、水口、株树桥等工程的投标编标或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1992年11月起,葛洲坝集团公司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周厚贵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起艰巨的技术攻关和繁重的施工管理工作。
1996年下半年,集团公司开始选送技术骨干攻读博士研究生,周厚贵成为第一个选送对象,于次年初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师从水电工程专家刘光廷教授。周厚贵还记得1996年11月,参加考博的资格审查时紧张的一幕:负责审查的20多位老师首先翻阅了他递交的一大箱获奖证书、成果证书和著作、译著,然后是20分钟答辩;最后,他得到通知:可以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另一位同时参加资格审查的,被告知只能参加硕士入学考试。这是周厚贵在清华出的第一身“冷汗”,他说,从清华毕业不出几身冷汗是不可能的。
与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不同,周厚贵来清华带来了一些他在三峡工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与导师多次研讨,确定了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深水截流的堤头坍塌机理与稳定性研究及工程应用。当时,三峡工程面临大江截流,面对截流流量、水深和抛投强度世界第一的特点,如何攻克一系列技术难点,顺利完成这项宏伟的任务,周厚贵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在刘光廷教授的指导下,他们一起分析研究思路,确立技术路径;他们多次深入三峡工地,提取相关参数;与工地上的技术干部、施工人员座谈、讨论。经过艰苦的攻关,他们首次提出并建立深水截流堤头坍塌与稳定性分析的理论模型。
大江截流的实践证明,该项成果在堤头坍塌准确预报技术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保障了截流的安全和正点合龙。在以后的三峡工程三期,以及大渡河等水电站的截流工程中,该项成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施工人员可以方便地查看此成果中的系列图表,进行施工操作。为此,周厚贵获得了一系列奖励:1998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又光荣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他的博士阶段学习划上圆满的句号。
至今,水电学科共入选3篇优秀博士论文,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周厚贵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他认为,对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先工作、实践几年,再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学习的模式更容易出成果、出人才。比如在学习《数值分析》等理论课时,他知道这些知识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用的,能有的放矢,从而学习的效率就高得多。对于清华严谨的学风,他也是记忆深刻,他说:不论你进清华前的职位有多高,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少,要求都是一样的严格。因此,他入学后补修了大量的工程数学、工程力学课程,而且都是高分通过;至今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勤奋的学生还都有深刻的印象。
从清华毕业后,周厚贵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工作多年来,他总结生产实践,编著了大量工程应用方面的规程、规范;但他主持的几项以创新为特征的较大的科研成果,是在此后的几年完成的。
2001年,周厚贵升任葛洲坝集团总工程师,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葛洲坝集团是一个具有大型水电站建设特级资质的水电施工企业,周厚贵要面对并组织力量解决所有承建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2002年11月,在周厚贵的主持下,集团公司启动了对南水北调工程三个技术制高点的标前科研:一是一期水源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要解决新老混凝土结合等难题;二是穿黄隧道工程,要攻克泥水盾构技术、深厚基础处理、环向预应力衬砌等难题;三是河北段漕河渡槽工程,是世界第二大渡槽,要研究施工工艺、温度控制等技术。由于标前科研的成果取得,使公司在南水北调工程招标中一连拿下了上述每项工程中的最大标。目前,他领导下的葛洲坝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已经与清华大学共同完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仿真断裂研究”课题,正在与武汉大学一道共同研究“大型水电工程施工模拟与优化”课题。
拥有20多年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周厚贵,已先后在国内外科学技术书籍或杂志上发表论著100余篇。参加西班牙国际碾压混凝土学术交流会等国内外学术研讨会40多次,提交学术论文40多篇,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同时出版《深水截流堤头稳定性研究》等专著8部。
20多年来,周厚贵的足迹踏遍了集团公司承建的数百个外营施工点,在祖国的数十条江河畔留下了奔波的身影。他对江河的认识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种飞跃使他正一步步登上水电科学的高峰。
(解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