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林云志:为高铁构筑供电“大运河”

2024-10-18 | 于紫月 矫阳 | 来源 《科技日报》2024年8月5日 |

人物剪影

林云志,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建设研究。

林云志(1998级硕、2018级博,电机) 受访者供图

83日,宣绩高铁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试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地处安徽皖南山区的宣绩高铁,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的骨干线路,正线全长11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宣绩高铁的电能来源之一,是牵引供电系统,它也为我国许多高铁提供动力。作为宣绩高铁主要建设单位之一,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电气化局”)创新研制出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相关技术已被应用于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

带领团队打造这一供电系统的,是中铁电气化局总工程师林云志。近日,他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我国电气化铁路创新发展的故事。

带领团队破解稳定高效供电难题

记者当前,电气系统已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轨道交通等领域。相比其他领域,电气系统在铁路的应用面临哪些难题?

林云志:应用电气系统的铁路,通常被称为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沿线配备电气化设备,它们为电力火车提供电能。建设电气化高铁,主要难题是如何高效、稳定地向电力火车输送电能。

随着我国高铁网络不断扩展,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运行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都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

记者您和团队是如何保障稳定供电的?

林云志:我和团队成员主要在两方面下功夫。在前期铁路施工方面,我们实现了智能建造、数智化施工,研发出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源头把控施工质量,实现电气化设备高水平安装。在牵引供电系统方面,公司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企业研制出柔性牵引供电系统,解决了接触网和列车耦合系统稳定性、变频器振荡抑制等技术难题,保障电气化设备高质量运行。

记者什么是牵引供电系统?

林云志:牵引供电系统是指从电力系统或一次供电系统接受电能,通过变压、变相或换流后,向电力火车提供电能,并完成牵引电能传输、配电等功能的系统。

记者柔性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柔性”是什么意思?

林云志:“柔性”指的是系统灵活可控。此前电气化铁路主要采用传统牵引供电系统,电能流向单一。而柔性牵引供电系统能够实现电能双向流动,且安全可控。

记者能通俗解释一下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吗?

林云志:打个比方来说,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好比京杭大运河,它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些江河原本水位有高有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水利设施,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上述江河的水量、水位,实现跨区域调水。水可以从京杭大运河流向五大水系,也可以从五大水系流向大运河,且水系间借助大运河实现互联互通。而柔性牵引供电系统是联通多个独立供电单元的关键枢纽。

记者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的应用效果如何?

林云志:柔性牵引供电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再生能量的利用率以及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显示,应用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化铁路,全生命周期成本预计降低30%

走出“三位一体”创新路

记者您已经在电气化铁路领域耕耘近10年,参与许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您在创新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林云志:经过多年积累,我带领团队成员走出了一条“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路。

其中,“理念”指的是电气化铁路的建设理念。例如,我们总结全国1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经验,创造性提出了“大系统、深集成、专施工、精联调”的建设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北京、重庆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一理念创新将狭义的施工扩展为以“集成—施工—联调”为主要内容的广义施工。

记者可以分享技术创新方面的案例吗?

林云志:近年来,我和团队成员在电气化铁路建设中创新引入了微电子、自动控制、模式识别、数据处理等技术。比如,超级电容是一种物理储能方式,具有充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我们把它应用在中低运量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为国内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广东省广州市海珠线研制了成套充电装置。利用这一装置,有轨电车可以在站台25秒内完成充电。

记者什么是装备创新呢?

林云志:装备创新的目的是,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为此,我们跨行业、跨学科开展了技术创新。比如,我们研制出双动力动态检测车。它是一种可以对电气化铁路的轨道、路基、接触网等进行检测的先进设备。双动力动态检测车就像医生一样,在电力火车运行前,对铁路设备进行“体检”,大幅节省人工检测时间。

在研制双动力动态检测车时,我和团队成员采用了雷达扫描、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此外,为提高检测精度,我们还开发和优化了相关算法。

记者在您看来,电气化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林云志:为助力实现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电气化铁路除了要满足更高速度等级和更高安全性能要求,还需进一步节能降耗。未来,我们要研制出适应更高时速、更节能高铁的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及装备,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瞄准这一方向,您和团队进行了哪些布局?

林云志:目前,我们正开展柔性牵引供电系统装备产业化成套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电力电子端口变压器、能量路由器等关键产品研制和国产化生产等,旨在进一步降低设备能耗。同时,针对铁路高效运维,我们在研制智能化运维装备相关技术,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运维水平。

站上“大舞台”才能“唱大戏”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电气化铁路行业?

林云志:我和电气化铁路结缘,属于误打误撞。我上学时学的不是这个专业,找工作时偶然进入了中铁电气化局。

不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过去10年,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参与了很多国家重大工程。我有幸站上了“大舞台”,才可能“唱大戏”。

记者作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中铁电气化局是如何打造人才队伍的?

林云志:中铁电气化局坚持把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与重点工程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搭建等结合起来,在工程实践中锻炼技术团队,促进团队成员的协作与知识共享,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人才晋升通道。在公司重大科技任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不低于50%

通过这些举措,公司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公司技术研发人才数量为300人,其中青年人才占比超60%

记者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林云志:我会有意识地给青年人才提供锻炼机会,让他们挑大梁。举例来说,在北京地铁15号线建设项目中,我让当时刚毕业不久的团队成员罗金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给他提供相应支持,帮助他顺利完成任务。如今,经过多次项目历练,他已经成为三级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了。

同时,我会制定一些青年人才培训、奖励等制度,把项目经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支持和鼓励他们从事研发工作。

记者您是如何让这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的?

林云志:我觉得,要想培养好青年人,首先要走近他们,和他们没有距离。我平时会主动找年轻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我会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目前,我们团队有30人,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未来,团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记者您认为电气化铁路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林云志:我认为,电气化铁路人才需具有甘于奉献、不断学习、善于合作的品质。他们要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他们还需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除此之外,他们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上下级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任务。

检测列车行驶在宣绩高铁上。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记者手记

接受记者采访时,林云志刚从项目工地回来。他戴的金属半框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灰。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林云志作为优秀校友受邀致辞时,戴的也是一副金属半框眼镜。

毕业至今,林云志配了很多副此款式的眼镜,有的眼镜“牺牲”在项目工地,有的“倒”在实验室……这些眼镜是陪林云志摸爬滚打、冲锋陷阵的“兄弟”。他说,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琢磨眼镜款式,“都配一样的省事”。

但在技术创新上,林云志挖空心思。他曾买来示波器、数字电路控制盘等电子仪器,用它们解决项目难题。后来,项目不需要这些仪器了,林云志就用它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林云志因此在单位喜提“林疯狂”的绰号。

林云志是北京地铁15号线项目总工程师。为了赶工期,他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轮班工作。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地铁隧道里十分闷热,蚊虫乱飞。他和同事每天在隧道里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就找地方打个盹,饿了就吃个盒饭。

有一次,林云志和团队成员蹲在工地上吃盒饭,只听路人说:“这些人吃饭只能蹲着,连个椅子都没有。”林云志听后淡然一笑。

他觉得,苦和累是最不值一提的,“哪有不累的铁路人”。林云志说,他能够有幸参与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已经非常幸运。

“最让我兴奋的,就是听到中国火车又提速了。听到这类消息,我就觉得浑身是劲。”林云志说,公司内部有一句话是“有激情、在状态”。铁路人永远不能丢的,就是投身国家建设的激情与实现更快速度的决心。


相关新闻

  • 252020.05

    林云志,将创新“做到极致”

    对待工作他心怀“凌云志”,对待创新他不坠“凌云志”,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地铁专用检测车

  • 022015.09
  • 282015.05
  • 272013.06
  • 032008.01

    高志涛:致力节能降耗

    (高志涛,1972年入清华大学动农系锅炉专业学习。)由于地理和地质的条件,广西缺乏优质煤藏,连最大的合山煤矿生产的也多是燃烧值较低的劣质煤。劣质煤在火电厂的锅炉中燃烧时,由于煤的热值低、点火难,需要大量的轻柴油来助燃。我区每年都因而耗掉数千吨的农用柴油。 1982年春,广西电力工业局把“劣质煤预热室燃烧器”的研究课题交给了广西电力试验研究所(研究院前身)。所领导决定把这个课题交由清华大学毕业到所里工作才...

  • 212016.03

    投身教育终无悔 甘在塞外做红烛 ——清华大学[1978级] 许铁成 访谈纪实

    许铁成,1959年出生于延庆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五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作为一个家中的榜样,他十分懂事,而且学习成绩也十分出色。1978年,他以延庆....

  • 092009.09
  • 162022.09

    王志均:为祖国生理学事业奋斗成就“终身大事”

    王志均(1910.8.3—2000.12.24),山西省昔阳县人,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留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受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教授,曾担任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主编、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1987年、1993年三次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

  • 042022.10

    清华校友水上运动协会参加2022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斩获佳绩

    金秋九月,清华校友水上运动协会,应邀参加2022北京城市副中心赛艇大师赛。本次比赛共有47名清华水上运动爱好者参赛,其中43名师生校友代表协会参加商学院组的比赛。清华校友水上运动协会参赛代表队,通过11个项目的激烈角逐,包揽了M8+项目500m直道竞速赛和10km追逐赛的所有奖牌,最终收获了11项奖牌(7金2银2铜),顺利完赛、凯旋,用沉甸甸的奖牌为祖国母亲73周岁生日献礼,以实际行动践行清华体育精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

  • 242009.11

    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的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构筑烟台人才高地,特提出如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