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他在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工作的第33个年头,他先后参与各类刑事案件检验、复核8500余起,勘查重特大疑难案件400余起。被评为全国优秀刑警后....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2020年以来,他已经跑了1100多公里。53岁的他隔日一跑,每个月训练量保持在150~200公里之间。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王大中,一个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
“那时觉得自己还算优秀,从小到大总得第一,又考上了北师大、读了清华的博士,从没想过以后会去当一个中学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和渊笑着回忆起彼时那个骄傲的自己。如今,从对“自我”重新定义之后,她在中学教育的实践里找到了真正的满足与内心的坚定。和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全国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生物学通报》编委。著有...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汪韧的名字寄托了做教师的父亲对他的厚望,而他也确实如父亲期望的那样,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坚持和初心,努力成长为一个坚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