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郑汝骊:一丝不苟当教员 夙兴夜寐做科研

2015-05-18 |

郑汝骊是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原主任。从1950年初算起,他在这个岗位上倾注了40多年的心血,培养了无数化学科研人才。他还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及无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无机化学教材编审组成员、校务委员会常委、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这些工作中,他积极参与了制定国家高师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审查以及各种学术活动,对高师教育的发展,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郑汝骊1917年生于河南省。从小眼见中国人挨打的种种屈辱事实,使他决心做出一番成绩,实业救国。凭借过人的天资,郑汝骊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由于国内战事频仍,1938年燕京大学多数学生转入西南联大,郑汝骊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所在的化学系精英辈出,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就是他的同窗。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的岁月,联大的学生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讨论、实验,学习气氛浓厚。

1940年,郑汝骊从西南联大毕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选择走上讲台,专心做教育。他先后在云南、中缅边境、重庆等地任教。在重庆工作的几年,郑汝骊的精神世界接受了洗礼,让他更加坚定做一名人民教员,培养更多有志青年为国奉献。东北解放初期,人才稀缺,郑汝骊主动向组织请缨,到东北大学任教。从此,郑汝骊就在东北这块沃土扎了根,把自己全部热情都奉献给了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他刚加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化学系时,学校正处在从短训班向正规大学过渡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生日常生活管理等工作都没有头绪,亟需有人牵头制定教学方案和规章制度。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给老师开会,与学生沟通,终于让东北大学的化学系慢慢步入正轨。1952年,郑汝骊被正式任命为化学系系主任,兼任校务委员会常委。

1955年,38岁的郑汝骊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导师为世界著名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斯比岑教授。他在莫斯科大学3年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偏钨酸晶体的合成、表征及异构物的研究。郑汝骊充分利用那里先进的实验条件,经过无数次实验,创立了同多酸的电解酸化法,这一成果实现了国际突破,由此为基础,他开辟的关于杂多酸的研究方向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郑汝骊在莫斯科大学不仅收获了科研成果,还深深被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所吸引,他多次给东北大学校领导写信,介绍苏联在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上的经验和做法,强调做科学研究工作应该集体化,要培养出合格的科技人才,必须改良实验设备,这些中肯的建议给学校教学工作改革带来很大影响。他在教学问题上始终坚持要重视质量,他曾发言表示:“学校的主要工作应放在教学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在他任教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遇到左或右的风潮,他都坚守一个信条,即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从没有过动摇。

郑汝骊重视教学质量还体现在他严格要求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他在起草化学系规划时提出要求,“在三五年内,在几个主要学科方面,至少要有一两名教师成为教学上、科学研究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带头人。”在他的鼓励和引领下,系内所有教师先后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多个方向的科研研究,郑汝骊所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被著名化学家、复旦大学顾翼东院士等人评价为在化学界“放了氢弹”。

“文革”十年,郑汝骊没有逃脱被批斗的命运。身心交瘁的他,在“四人帮”粉碎后拼命工作,决心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再干一番事业。1978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组建研究室。之后十多年的时间,他的研究团队研制合成新型杂多化合物近400种,单晶20个。1990921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国庆特稿以“我国杂多酸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郑汝骊和他的学生们首次建立道森结构模型,合成出一百余种世界上未见报道的新物质”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这个研究集体至今仍是国际多酸化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6个研究中心之一。

郑汝骊获得的成绩越来越多,但是他的身体却由于高强度的工作日益衰弱。在与疾病为伴的后半生,他的信条是:活着就应当有益于人。他先后翻译出版现代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编写完成了《无机反应动力学》等教科书。在病逝前两天,他还在家信中写到:“如果可能,愿把仅有的精力放在写书上。就是我个人无此能力,我也一定督促别人把此事做好。”198453日,郑汝骊走完了67年的人生旅程。他艰难坎坷的一生,正是在为国家教育事业和化学研究的执着奉献中诠释了中华儿女的美德和情操。

转自《吉林日报》2015227

相关新闻

  • 142020.07

    施一公:办大学、做科研、育人才,只求创新突破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2020年以来,他已经跑了1100多公里。53岁的他隔日一跑,每个月训练量保持在150~200公里之间。

  • 282024.03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王大中,一个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

  • 162024.07

    一个女博士后,撬开科研女性的墙

    从清华优秀博士后转入全职做公益,从世界顶尖实验室走出,来到西湖边上“公益办大学”的田野,刘旻昊在转向后,充分发挥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背景优势。

  • 062020.01

    黄昆:科研经费一分不落虚空地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

  • 032018.04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做科研很辛苦也很有乐趣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232018.07

    科研“双院士” 育人“一甲子”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1953年-1958年, 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 082023.11

    科研太忙无法顾家?北生所陈婷: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点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 022024.01

    顾秉林:科研院成立历史回顾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 17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