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韩松:打造中国最好的手机搜索引擎

2007-12-12 |

本刊记者 关悦

韩松,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底硕士毕业。1997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博士学位,随后在硅谷Informix, Yahoo等世界一流企业工作近十年。现任儒豹(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见到韩松时,他显得比之前在照片上看到的要清瘦许多。每天工作1113个小时,时常于北京、江苏两地来回奔波,每两个月飞一次美国,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韩松说出的词是“很陶醉”。

今年8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著名投资风向杂志《Red Herring(红鲱鱼)公布了“2007亚洲100强创新企业”榜单。其中,中国内地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占据37席,韩松创办的儒豹手机搜索引擎公司则是上榜企业中无线搜索领域惟一的一家。

“红鲱鱼百强”素有“硅谷圣经”、“投资风向标”之称。GoogleeBay、阿里巴巴……这些今日大名鼎鼎的公司,当年都曾是《红鲱鱼》的榜上新星。韩松说,今年的榜单公布后,风险投资家的E-mail、电话让他几乎应接不暇,上线一年的儒豹公司也终于迈上了高速发展的阶梯。

十年磨一剑

这个创业的故事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已萌芽。

1981年,16岁的韩松从陕西农村一路奋斗考上了清华。报到的时候,除了必备的行李,韩松口袋里装的惟一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这个无线电专业的工科生,却喜好文学。记“班日志”,他会把班级春游的经历写成章回体小说,一波三折,引得班里同学争相传看。

若干年后,他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文气十足的名字:儒豹。

韩松这样阐释这两个字:“儒”,体现了手机搜索中内容、文化的理念,也体现了个人修炼和修养方面的追求;“豹”,意味着时刻关注环境,瞄准一个目标后快速冲上去。

而这两点,也是对韩松创业经历最恰当的注脚。

对语言文化的兴趣、对人文的偏好,一直伴随韩松这些年来走过的路。从清华无线电系硕士毕业后,韩松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了近三年。随后,韩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攻读博士学位,专门从事机器人视觉研究。与其他人侧重工业化、机械化研究的方向不同,韩松是“把机器人当作人一样来研究”。比如,他会研究如何让机器人在三维空间里像人一样作画,就此写成的论文还因其创新性而受到《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的专访。

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韩松开始了在硅谷的职业生涯,在国际大公司里长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本可以像大学班里的很多同学一样,一直做硬件、电子设备的老本行,但他却觉得,“如果光作硬件的话,内心对语言、文化的那种偏好和感情抒发不出来”。也正因此,他对可以将硬件技术和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的互联网情有独钟。他一边利用工作机会尽可能地接触世界顶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最新动态,一边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自学互联网技术,努力探索自己专业和事业的突破口。

其间,他经历过互联网神话般的崛起和泡沫的幻灭,也经历过无数次身旁人让他放弃的劝说,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不曾放弃。除了一直以来对文化的喜爱,在更深层面支撑他的,是始终不甘平淡、“追求卓越”的精神。他说,考上清华,可以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里程碑。而在清华几年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清华“追求卓越”的精神已经“渗入自己的血液”。

在美国时,他曾尝试创办了一家以英语写作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网站。没想到,辛辛苦苦准备的学习资料,发布后转眼就被国内的网站不加出处地转载了。由于人在国外,打官司的成本太高,韩松只得选择放弃。而这次教训也让韩松认定一件事:要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就必须选择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市场。

在几经挫折之后,他终于利用自己在机器人视觉领域十几年的研究积累,提出了一套崭新的方法体系,用来对网上的各种内容和数据做过滤和分类。在目标瞄准之后,韩松迅速出击,最终在自己认定的无线搜索领域站稳了脚步。

而如今回过头再看,过去的二十几年——学习、留学、在硅谷工作,“我觉得好像都是铺垫”,韩松说。那些当初或有意或无意的积累,最终都成为了编织成功的经纬。

初露锋芒

眼下,韩松和他的儒豹团队正摩拳擦掌地向着打造“全球最流行的中文手机搜索引擎”的目标前进。

10月底刚刚结束的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首次启用了手机上网平台。儒豹作为此次活动的手机官方网站,吸引了颇多关注。除此之外,儒豹还在与无锡广电合作,策划制作全国首部手机短剧——手机版《红楼梦》。

对韩松而言,正在尝试的手机搜索领域并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个挑战,但又是件“一想就觉得很有趣、很兴奋”的事情。在年初的新经济产业创投大会上,儒豹手机搜索获得“十佳创业团队”和“十大最具投资价值项目”两个重量级奖项,成为会上焦点。而他在会上提出的要“确立第四代搜索引擎标准”,更成为会上广泛讨论的话题。

韩松提出的“第四代搜索引擎”,不同于“基于内容分析”的第三代搜索引擎,而是转向“基于人的分析”,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韩松用了这样一个深入浅出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搜索同样的一个词‘北京’,北京以外的外地人,可能想找的是北京的旅游信息;对于学生,可能想看的是北京的大学;对于北京人而言,则可能关注的是北京最近又有哪些新闻……”当用户键入想搜索的内容,系统就会自动分析手机用户所在的区域、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同龄人、同地区人的搜索特点,给出最符合用户需要、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系统还具有自训练、自学习的功能,可以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

韩松对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很有信心。他的一句话在媒体的报道中常被引用:“百度打败Google靠什么?靠‘百度更懂中文’,而儒豹的理念是‘儒豹更懂中国人’。”在他看来,对语言、文化、甚至国民心理、整个民族特点的透彻了解和建模分析,是与文本分析技术同样重要的致胜法宝。韩松的理念和儒豹上线近一年来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很多VC(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和兴趣。目前,新一轮的大规模融资已经在进行中,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招聘也已展开,韩松正用一贯的韧性和坚持,一步步完成自己设想中的发展布局。

“我希望我们做手机搜索这件事,能把它做成一个大事业。”韩松如是说。

“给清华争口气!”

回顾创业至今的历程,韩松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初如果不是清华校友的帮助,我在黑暗中还不知要徘徊多久。”

在归国创业前,韩松虽然一直没有停止创业的尝试,但他的关注点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松经清华校友李军(现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介绍,进入了清华企业家协会,开始结识很多已经成功创业或正在创业的校友。校友们的创业经验给了他颇多启发。他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提升到公司整体运作的层面思考创业问题,并开始考虑借助风险投资家的资本力量。

但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风险投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VC们不会听陌生人随便一讲就给几百万美元,这是不可能的。”韩松说。后来,又是清华校友帮忙把他介绍给VC,可信度的问题才一下子迎刃而解。 2006年初,在大学同宿舍同学邓锋、柯严的帮助下,韩松成功融得第一轮140万美元资金,这,成为他创业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而现在,韩松的身边也开始有很多像他当初一样的校友和朋友来寻求创业的帮助。韩松也像当初校友们帮助他一样,把认识的VC介绍给这些求助的朋友,并且认真地研究他们的计划书,给他们建议,指出其中的漏洞。

在最近开始的大规模招聘中,韩松又专门和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一起,来到母校清华进行宣讲。他说,走出校园才发现,“清华人的执着精神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使“清华人”成为一个品牌的原因。

韩松笑称,清华人的烙印、同学校友构成的这种氛围,已经完全把自己包围了。“你想松懈,周围校友的成功、这种激励也使你不太可能放弃自己。”在年初的新经济产业创投大会上,韩松提出了“本土企业联合起来,战胜Google神话”的号召,获得不少认同。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带点“私心”的目标:“北大的李彦宏把百度做成了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搜索引擎,我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把儒豹做成中国最好的手机搜索引擎,给清华争口气!”

(转自《清华人》2007年第5-6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