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钱逊:论语是人生的常理

2008-02-15 |

记者 路琰

钱逊,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之子,江苏无锡人,1933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

 钱逊一身浅色中式衣衫站在全球通名家讲谈讲台上,灰白色的头发一丝不乱,总是淡淡地笑,自有一股从容安静的气度。有一句古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把这本书看作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学说。其实《论语》的思想用两个字来说就是做人。它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寻常百姓学习如何做人的根源。 

 讲台上的钱逊,更多的时候不像是学者,而像一位坐在自家院子里唠嗑的老大爷,从自己几十年的阅历中抽出最平常的字眼,慢慢地说给你听。

 任重道远的旅程

 人为什么而活着?钱逊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台下的观众。除了衣食饱暖,人都会有更高的需求,都要追问:我一生忙碌奔劳究竟为了什么?孔子对弟子第一条要求就是:志于道。道,是指为人的大道,就是立志做好人,这也可以说是孔子对人生全部的要求。

 做好人不是我讲的,宋代书院里,大儒调教小孩子的基本品性,就是让他们立志于道义,不要贪图名利富贵。钱逊认为这样的教育即使拿到现在,也不过时。我们总是在心里盯着别人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忘记了首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首先在做人的大道上是无可挑剔的;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职业环境里,都会如鱼得水。

 这个道在《论语》具体指什么?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读书人要内心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钱逊提醒大家注意,曾子所说的任重道远并不是讲某一件任务,而是说一个人的人生,我们到这个世上走一遭,本身就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个旅途。一个人来到世间,你身上就有你的担子,这个担子要怎么样担?曾子还有话,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把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一直到生命的终点。香港特首曾荫权到北京来述职,温家宝总理接见他时就把这句话送给他。温家宝总理的意思是,你当了这个特首,就要为香港老百姓谋福祉。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生是有责任的,不是说到这个世上快快乐乐走一遭,吃好、穿好就是快乐的人生。”

 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子路也向老师求教,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孔子送了他三句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身为君子,修身养性不只为自己,而且使别人也能够得到安乐,更进一步还要使百姓都能够过得好。所谓仁道即是如此,这是古代对帝王治国的要求,他身为君主,除了自己要成为君子,还必须为天下谋幸福。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其实是这样的修养。”“仁道一直被看作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它也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众生和谐共处,所有百姓都能由此过得幸福。

 别误解了见义勇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群体价值,也一直有人质疑,这种文化否定了个人的人格独立,也否定人的自我价值最大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被教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舍生取义,这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仿佛是遥远的壮士之举,在长大成人后忙碌而琐碎的生活中早被抛却脑后。

 这些要求确实很高,并不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钱逊自称是长年闭守校园的读书人,但对社会和人事却有难得的清醒:有一句话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很多老百姓不识字,没读过这书,说不出这些道理来,但是他们实际上就是那么做的,只不过他自己并不会提炼到这个高度。很多中国传统儒家的核心价值其实就体现在日常小事上。比如说见义勇为,这是最简单的要求,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对,现在我们理解见义勇为不是一种英雄的行为吗?要舍己救人,要和歹徒搏斗,要不怕受伤不怕牺牲,钱逊说到这儿,淡淡一笑:其实是误会了。

 见义勇为出于《论语》,原句是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见到应该做的事不做,就是一个胆小鬼。你看,没有说一定要你牺牲生命救人。他讲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遇到事情都要面对选择:做还是不做;这其间就分出了差别。一种是应该做的我就做,不应该做的我不做;一种是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做,对我没好处我就不做。

 该不该做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以成为一切行为的标准。钱逊回答一位观众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提问时,也简单到只此一句,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行了。没有谁生来是英雄,只是遇到关键时刻,才有了舍生取义之举。千年来,从《论语》渗入我们民族魂魄的从来不是大道理,而是百姓人家最朴素的自我要求。

 幸福恰如蝴蝶

 在全球通名家讲谈的现场,很多观众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过得快乐。财富无法带来最终的心灵满足,那么传统文化是否是一剂汤药?

 钱逊说中国人讲求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别人,要帮助别人,不要妨碍别人;把自己放诸于群体之中,在帮助他人谋求幸福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满足。

 现行流行的话叫做只要快乐就好,只要我高兴就好钱逊颇无奈地摇摇头,这样做的话怎么能和别人相处呢?一个人的心里应该装着别人,刚开始可能只装下一个人,但只要有一个行为标准在,他的范围就会越来越扩大,直到最后以天下人为己任。所以最高的理想、最高的要求,应该落实到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当中去。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是如此,日常的生活中内心的平衡,便是通向幸福的途径。

 现场主持人受钱逊的启发,说了一则小故事:一个非洲人讲他们的幸福观,他说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它经常会在你聚精会神关注其他事情的时候,悄悄地落到你身上;假如你回过身来把幸福当成你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去追逐,恐怕你永远也追不上这只蝴蝶。

 我们总是追逐更丰富的物质、更长久的爱情、更美满的家庭,如果真的全部拥有,是否一定幸福长久?心灵的幸福和物质的财富并不排斥,但也不是完全相关,最关键是你的内心究竟有怎样的心态。中国自古就有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的颜蜀,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他们都乐在其中。现在的问题是:当你买不起车,每天挤公交的时候,你有没有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你依然快乐吗?

(转自:《环球人物》第4620081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