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江亿:建筑节能控制实际能耗更科学

2008-04-09 |

  一幢结合了外墙保温、太阳能、水源热泵等诸多节能技术的大楼,一定就是节能建筑吗?在昨天举行的“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指出,现在的建筑节能评审往往以采用了多少项先进节能技术为指标,大有“贴标签”、“对表格”之意。于是,节能建筑成了节能技术的堆砌,而实际用能数据却少有人关心。

  技术先进未必节能

  是否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建筑节能的效果就越明显?江亿的回答是——不见得。以空调为例,江亿给出了一组调查数据:在北京,使用中央空调的住宅单位面积耗电约20度,户室中央空调为5-8度,分体式空调为2.3度,住宅的实际耗电量与三种空调的能源效率成反比。

  江亿表示,在建筑节能的评价标准上,许多时候还存在着误区。比如,上海一幢普通住宅,冬季间歇采暖且室温控制在15℃,实际采暖能耗为13/平方米;另一幢位于法国南部的住宅,冬季全天候采暖且室温控制在22℃,实际采暖能耗为45/平方米。若按18℃的统一室温折算,前者采暖能耗为36/平方米,后者则为30/平方米。请问哪一幢更节能?

  面对众多国内外同行,江亿抛出了一个看似十分专业的问题。按照通行的“用能效率”去评价,显然法国建筑更节能;但在江亿看来却截然相反,因为从“实际能源消耗的绝对值”来说,上海这幢住宅明显用能更少。

  用能习惯导致能耗差异

  尽管中国的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5.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建筑能耗仍处于较低水平。比如,中国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4-1/2;欧洲、日本、美国的人均建筑能耗分别是中国的4-12倍。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中外差异?对此,清华大学展开了一项对比调查。在对北京某中等收入住宅夏季空调能耗的调查中,科研人员发现,同一幢楼内的25户居民的平均耗电量差别显著,最多的为14/平方米,最少的仅0.14/平方米。导致两者之间近百倍差别的,不是层高、位置和收入,而是两户家庭的空调运行方式。比如是否开窗、连续使用还是间歇使用、全空间还是部分空间等。

  类似的结果出现在中美大学校园能耗的比较研究中。在费城和北京这两个纬度接近城市的大学校园,前者的单位建筑能耗是后者的3-4倍。因为在费城的大学校园,照明、通风、制冷、制热一律都是全时段运行,尽管其设备的能效比较高,但却无法抵消其大手大脚的用能习惯。

  牺牲完美换取低能耗

  江亿认为,建筑作为一种服务的提供者不可一味讲求完美服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质量与能源消耗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指数型增长。换句话说,有时为了提高一点点服务质量,可能增加大量的能源消耗;而若选择牺牲一点点服务,也许就能省下相当部分的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建筑节能领域,控制实际能耗比追求用能效率更实在、更科学。

(来源:筑能网 2008年4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