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节能实践

2011-01-21 |

——回忆五十五年前对梁先生的一次家访

○胡心潞(1960建筑)

“建筑要节能,要有保温层”这是现在家喻户晓的建筑节能概念。1991年北京市政府发文规定:住宅设计时外墙加设保温层,实行建筑节能设计。

梁思成先生夫人林洙(中)与作者胡心潞(右)夫妇

可是在这规定出台的36年前,也就是1955年初,梁思成先生就在他家中给我们看他亲手做的外墙外窗的内保温层,给我们详细讲解保温层的作用、材料和做法。

那是1955年初的寒假,出于对梁先生的爱戴和关心,想到林徽因先生长期住院,不知梁先生一个人在寒假中生活得怎样。于是,我和寒假也没有回家的同班同学曹止善商量同去拜访。梁先生那时住在胜因院的独栋平房住宅。虽说是教授住宅,但也建造得非常简陋。外墙是24cm厚的红砖墙,外墙面清水勾缝,抹灰也没有,门窗都是单薄的松木门窗。

那是一个下午,我们来到梁先生家,只有先生一人在家,显得很冷清,见我们是一年级的学生来拜访,他很高兴。进门后叫我们在壁炉上暖暖手,说:家中就靠这个烧煤的壁炉取暖,没有暖气,这是学苏联的壁炉取暖。壁炉是红砖砌的,外面抹白灰砂浆,约1米多长,从地面砌起来烟囱直伸出屋顶。

梁先生亲切地问我们寒假怎么没有回家,和我们聊了一些生活学习的事,还给我们看林徽因先生的照片。当时室内很冷,我们都穿着外衣没有脱。我想:我们的学生宿舍有暖气,早晚还供应热水,而梁先生家却没有,就问梁先生:“白天很冷,晚上睡觉是否更冷?”梁先生就领我们进他卧室,看他用什么办法使房间内不至于太冷。他的卧室不大,家具也很简单。房间好像是朝东,朝东的窗下一张单人床。他叫我们看墙壁,只见满墙都是白报纸,用图钉整齐地钉在墙上。他揭开一张白报纸角上的图钉,下面是很多层那种土法生产的土黄色纸。他说,这种纸很便宜,多层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保温层,但是颜色不好看,所以表面罩了一层白报纸。他用便宜的材料、简易的方法做了一个保温层,好像在墙上罩了层薄被子。原来的墙壁内表面温度很低,而白报纸表面的温度就提高了不少。室内空气中的热量损失减少了,室内温度就提高了。他说在做保温层以前房间里是很冷,现在好多了。

他还给我们讲,房间热量损失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窗户传输出去的,又叫我们看他的窗户是怎么改造的。我们初看上去只见窗缝都用牛皮纸裁成的纸条糊得很整齐,没有看出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他说:要减少窗户的热量损失,首先是要阻止室外冷空气直接从窗缝中渗透到室内,这就是大家看到的糊窗缝,北京的老百姓都是这么做的。冬天糊上去,春天撕去。木窗框的木材是很好的隔热材料;其次要减少玻璃的热损失。玻璃是很好的传导热量的材料,室内热量的损失,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玻璃传输出去的。但玻璃上不能罩上保温材料,因为还要保持它透明采光的功能。

我们细看一下,原来是两层玻璃,是在木窗扇的内面加了一层玻璃。我们正奇怪玻璃是怎么贴上去的,梁先生说:两层玻璃中间形成一个空气层,冷空气在中间的流动被限制,减少了热量传导损失。内层玻璃内面的温度显然要比外层玻璃内面的温度高很多。加贴玻璃的方法很简单,关键是采用了“羊眼圈”(见图1)。它很便宜,用手直接拧在木窗扇的棱上,量好尺寸到玻璃店去划玻璃,一块玻璃只有几毛钱。把玻璃放好(图2),再把羊眼圈拧转90度(图3),不用什么工具就做好了。仍然是透明采光的玻璃窗,也是与众不同的保温玻璃窗。我们暗自叹服梁先生的学识渊博又心灵手巧。用最经济的材料,最简单的施工方法,亲自作成了一面完整的外墙内保温层。

后来巧遇杨廷宝先生来访,我们就告辞了。梁先生循循善诱的原理讲解和深入浅出的实例剖析,使我们印象极深。那时我们是一年级学生,还未上“建筑热工”课程,所以先生讲的原理还不太懂。到二年级学了“建筑热工”后,更加深了我的印象。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当时先生讲的一些细节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郭黛姮同学也在他家中见到过这样的墙面保温层。

梁先生早已去世,在诸多回忆梁先生的文章和对他业绩的论述中,及至梁先生自己众多的论著中均未提及他和建筑节能方面的论述。所以我有责任写此回忆,如实地告诸同仁和国人。

梁先生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中国建筑史的宗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中国古建筑发掘和保护的创始人,还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先知、先驱,是我国建筑节能倡导和实践的第一人。我想,如果建筑系学生在学习建筑节能课程中加上这么一个实例,肯定会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