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季羡林: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2008-06-17 |

●史轩

1999年,季羡林在书房

  季羡林至今笔耕不缀。他在90岁高龄写下《知足知不足》一文,道出了自己几十年来风雨历练的人生心得:“中外几千年的思 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季羡林是国内外知名学者,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他的研究高屋建瓴,新意迭出,研究领 域 涉 及 语言、历史、文艺理论、佛学等;他主张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并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事业的进行。

  告慰祖国告慰母亲

  季羡林191182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是整个家族后继的唯一男孩,6岁时就离开父母,投奔济南的叔父求学。1930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西洋文学系。他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他在学术上奋勇向前的劲头和远大的目标,是在人生的种种经历和际遇中逐渐树立起来的。

  在清华,他结识了陈寅恪、朱光潜、吴宓等名师,还旁听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名师的言传身教、众多志同道合年轻人的交往、清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的风气,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0出头的大学生,但在文学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见地。1934年毕业后,他回到省立济南高中做了一名国文教员。1935年,他幸运地被录取为清华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当年秋季赴哥廷根大学学习。

  在哥廷根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极大地激发了季羡林的学习热情,他最终将自己的学习目标锁定在很少有人研究的梵文。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他先后师从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还学习了英文、俄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1941年,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化》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此,季羡林曾写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季羡林无法回国,便在汉学研究所任讲师。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饥肠辘辘”的境况下,他并没有因自己成功的博士论文止步,而是继续钻研佛教混合梵语,并用德文写出了几篇有创见的论文,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梵文学界的地位。

  励精图志报效国家

  1945年秋,季羡林辗转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被聘为北大教授,兼任新建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他曾请辞剑桥大学的聘任,决心在国内大干一场。但当时国内有关梵文研究的典籍寥寥,系里教员和学生也都很少,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加之政局混乱、经济拮据,妻儿远在济南老家,内心感到很是痛楚和无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在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40余篇涉及各种题材的文章。

  1949年解放后,由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东语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北大最小的系变成了最大的系。季羡林成了大忙人,不仅主持系内工作,还任过校工会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东方研究会会长等职,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不仅不感到劳累,反而很兴奋,认为自己是真正地在为人民服务。

  1956年,季羡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文革”中,季羡林受到了批斗和不公正的待遇,他被安排在传达室工作。即便如此,他用5年时间“偷偷”地翻译了长达8万行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这部译著成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改革开放后,季羡林获得了新生,重新任东语系主任,还任副校长等职,社会兼职也很多。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擅长交际和当领导,学术依然是自己的人生重点。他每天坚持凌晨 4点起床,读书、写作或是翻译,8点去上班,晚上加班加点读书、写作,甚至把开会、吃饭、接待等“边角废料”时间也利用起来从事研究。年逾古稀,满头银发的他仍终日精神矍铄,骑自行车来往于图书馆和家之间,速度之快令人担心。

  至 2003年,季羡林的全部著作有约1200万字,《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80多岁高龄完成了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龟兹与焉耆的佛教》。他是一位“杂家”,其散文《留德十年》、《牛棚杂忆》、《清塘荷韵》等流传甚广。他更为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创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设 “中国书院”、主编《传世藏书》等。

  季羡林与20世纪同行,一路坎坷奋进,至今仍壮心不已、孜孜以求,他始终认为只有知不足才能够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来源 清华新闻网

相关新闻

  • 132018.12

    张钹院士: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化及产业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在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上的讲话

  • 202018.04

    胡钰:文化创新重在人才培养

    文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培养大批既有文化使命感又有文化创造力的青年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全球文化视野,既有深....

  • 182021.03

    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 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20.08

    文化:古韵今声在清华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09.06
  • 052021.08

    季羡林:印中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在《中印情缘》一书中坦诚地谈论过自己的一些导师和同事,季羡林先生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从来没有上过他的课,但如果就此认为他对我本人以及我有关印度和中国的研究毫无影响那就太不公道了。我在印度时,从尼大(尼赫鲁大学)老师的口中听到了他的名字,也读了一些他写的关于印中文明对话的著述。季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印度学研究者中的顶尖人物、一位精通12种语言的古汉语学者、古文字学家、历史学...

  • 272017.06

    邹广文:什么是文化哲学

    如何消解人与文化的紧张,怎样切实使文化成为肯定人的力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迫切需要人类在哲学层面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文化哲学由此应运而生……

  • 082016.03

    张帆:从“做有价值的人” 到“做贡献价值的人”

    张帆,男,汉族,湖南省沅陵县人,196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金融学硕士,高级经济师。1989年至199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1997年至200....

  • 062023.04

    胡钰:展现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民族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对内决定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对外决定了民族文化感召力。从人类文化进程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就是中华文化。究其原因,这种旺盛的民族文化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中华文化创造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一...

  • 262022.09

    “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纪念陈茹玉诞辰103周年

    陈茹玉(1919.9.24-2012.3.11),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假如人生用幸福来做评判,有所追求是幸福的,实现梦想亦是幸福的。对于我国著名的有机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茹玉而言,她称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陈茹玉在查阅资料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陈茹玉是在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的。1938年春夏之交,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和强烈求知欲的陈茹玉离开天津,孤身踏上了西南联大求学的旅途。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