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邵继江:清华本色

2008-10-15 |

他,皮肤粗糙黝黑,是常年在外风吹日晒的结果;眉毛浓重笔直,眉宇间不自觉地透露出几分正气;头发略显蓬乱,每根斗志直的向上竖着,确实很像个“刺头儿”;一件黑蓝色卡其布上衣看起来似乎已经年代久远。

他,声音洪亮有力,掷地有声,说话直来直去,不绕弯子;谈得高兴时还会哈哈大笑,黝黑的脸庞上绽放出真诚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憨厚朴实。

他,就是邵继江,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清华改变了我的一生”

刚到中建集团时,别人介绍他时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原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也不是原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而是清华人。他说,清华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3年的初秋,这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伙子带着梦想与荣耀踏进了清华园庄严而神圣的大门,来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32班。这是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他与来自祖国各地的兄弟姐妹门共同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那是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每个月6块钱的人民助学金,15分钱的排骨和5分钱的素菜要算计着轮换着吃,2两一个的馒头一顿能吃7个。这便是他们当年的生活。物质也许是贫乏的,但是却依然充实而多彩。为了赚钱出游,他们打水泥试块,印歌谱,攒够钱后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满路欢歌的奔向长城,路程很远却总不知道累;为了帮班上的兄弟追心仪的女孩,他们全班聚在一起开支委会集体讨论各种方案,分别实施方案ABCD,最后还能颇有其事的写出一份总结报告。回民食堂里的涮羊肉,五食堂的清华米汤,以及毕业时买一辆永久或者凤凰自行车的最高理想,这一切都成为了他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回忆。

那是一段与拼搏有关的日子。

那时的他们,见证过社会的变革,深知能够有一方静土安心读书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知识充满了渴求与向往,所以格外珍惜这难得与宝贵的读书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邵继江与其他人一样,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地汲取知识,尽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他说自己不是那种天生聪明的人,学习对他来说非常不容易,要想跟上大家的脚步,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每天除了餐厅和寝室,基本上都呆在自习室或图书馆里。周末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每周如果不上够5个自习就会觉得特别对不起自己。这样的生活,不仅赋予了他“面包”——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赋予了“猎枪”——吃苦卖力的牛劲儿,埋头苦干的踏实劲儿,坚持不懈的韧劲儿,永不服输的执著劲儿。

那是一段与理想有关的日子。

学习的艰苦大家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一个身份使得他显得很不同:共产党员。

要求先进的他在大二便入了党,是他们那一届第一批入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做过班团支部书记,系团委组织组组长,还做过两年学生政治辅导员。这些工作,培养了他过硬的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这时起,他的命运就与党,与祖国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在参加献血活动时,张慕津校长曾经问他们:“劳动人民一个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来供我们吃穿,供我们念书,什么怨言都没说过;今天我们献出点儿血给他们,你们好意思不给么?”那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加献血,这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光荣。他说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后代,是国家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读书。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那一代人最崇高的理想。

学生党员,这个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将来他要走向一条与祖国和人民并肩前行的道路。

时光荏苒。

1988年,他们在北京火车站整整守了两天,打着“诚言热泪向君洒,壮志宏图为国酬”的横幅,挥泪送别。满怀着热诚与激情,满怀着青春的梦想,奔赴向祖国的南疆北土,奔赴向自己的未来。

五年的清华生活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清华烙印,也注定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是组织将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一名领导干部,再苦再累,我也要为党和国家干”

离开了清华,邵继江来到了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院是1965年集体转业建立的。因为从属于航天部门,对于土木工程专科出身的学生来说,属于冷门单位,远没有北京市设计院,建设部院那么吃香。但就是在这个冷门单位,邵继江一干就是17年,并且干出了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他一没背景二没关系,而且还是个执拗的愣头青,有啥说啥,喜欢和领导“犯刺儿”。但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儿与冲劲儿,凭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理想与激情,凭着“尽职尽责”的党员精神,凭着“行胜于言”的清华作风,凭着他在清华学习到的坚实的专业基本功,还有那憨厚坦诚敢说敢言的性格,他的表现非但没有引起领导的不满,反而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多次提前破格晋级。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干起,画图纸,搞设计,逐渐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最后做到了高级工程师。

在参加工作的第四年,组织上希望他转到管理工作上,并给他安排了办公室副主任的职务。但年轻而又执拗的他对此并不愿接受,希望能够继续做技术工作。他直接找到了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只用了一个问题便把他顶了回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安排”。于是,他开始了管理工作生涯。办公室秘书、副主任,综合计划处处长,深圳分院院长,院长助理,副院长,他每到一个职位都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要求,尽心尽责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他说,是组织在打着他往前走,在催着他一步一步的前进,他不能辜负了组织的希望与信任。

2000年是一个转折年。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院与施工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航天建设集团。组织安排邵继江出任集团副总经理。

此时的他又出现了较大的思想矛盾。

原来航天所属的施工单位是企业,与事业单位航天建筑设计院完全不同。一个大的单位的重组与合并要面临着很多很多问题。如何消除航天设计院人员的抵触情绪,如何处理新集团中各个单位的关系,等等,邵继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并且,作为一个航天设计院的老员工,他自己从情感上也是反感这次合并的。重重的压力使他想到了更换单位。

他再一次找到了组织,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了他这样一句话:“邵继江,是组织把你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了一名领导干部,现在组织需要你承担这份责任,你能够撂下担子一走了之么?”一句话问得他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他马上明白了,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再苦再累,我也要为国家干。他低下了头,说了一句“我错了”,便默默地离开了领导的办公室。

第二天,人们又看到了一个干劲十足的邵继江,满怀热情地战斗在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的岗位上。

“我是干事去了,不是在走形式”

按中央部署,中组部选拔培养领导干部后备队伍。对他们这一代人而言高学历高素质,但是缺乏艰苦、复杂条件下的工作和党性锻练。为此,组织选派了一批领导干部到西部省区挂职锻炼。

这一次他又是破格晋级。论行政级别是轮不到他的,但是他平时出色的表现,他在每一个岗位上取得的业绩,他在一连串的大事小事上所表现出的素质与潜力,让领导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出发之前,他在心中默默向自己承诺:我是去干事去了。

于是,200111月,邵继江担任了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主管物价、民航和卫生改革。

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又是一次大的挑战。

青海的自然条件恶劣自不必说。高原缺氧现象对他来说其实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难,更大的困难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运行体系都很脆弱,开展各项工作的难度都很大。而他所管理的都是关乎民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老百姓日子比天还大。

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无知者无畏。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到青海,可以毫无牵挂毫无顾虑,大刀阔斧地真正干些实事。时值非典,他把床从宿舍搬到办公室,日以继夜,亲自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始终坚持在一线,稳定群众情绪,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市场供给。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终于使青海人民安全度过了危难时期;青海出租车司机筹划罢市,他用了两天的时间亲自去乘坐出租车,了解出租车司机的真实想法,光打车费就花了6百多,由于了解到第一手真实情况,对症采取了有效措施,最终终于使危机很快化解。

他说,做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到基层去,事必躬亲。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听到的净是好话,只有亲自去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才能了解实情,才能解决人们的问题。

20012003在青海挂职的三年期间,他不但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政绩,同时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是当年航天建筑设计院里那个楞头青年。不断的锻炼与磨砺赋予了他成熟,智慧与稳重,赋予了他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应有的风范与素质。

青海挂职,他实现了当初对自己的承诺,他是来干事的,并且真真正正干出了一番令人叹服的大事。

“人不能忘本”

从青海挂职回来,20043月,国资委安排他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担任助理总经理,并兼任过信息策划部总经理,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办公厅主任。

来到中建,尽管他终于回归到了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但他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外来者”。初来在这里,他不了解这里的环境与文化,也没有左膀右臂。人们是否能信服这个外来的干部?他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取得大家的信心与支持?大家都在等待着看他的回答。

邵继江再一次用清华精神给了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公司太大,困难太多,结构复杂,这种种压力使他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清华时代。他拿出了在清华园里拼搏奋斗的精神与勇气,拿出了那股子牛劲儿和韧劲儿,有活干就拼命干,遇到困难就拼命顶。他用自己的勤奋,执着与坦诚,以及多年来培养出的良好的工作经验,很快取得了下属的信服于领导的信任。3年之后,在选任干部民主测评投票中,邵继江名列前茅。一个外来干部能够这么快得到认可,着实令人惊叹。200712月,组织上任命邵继江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在省发改委这样的部门中担任如此重要的位置,这不单单意味着权力,还意味着更多的诱惑。“说实话,在我这些岗位上,犯错误的机会真的太多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但是我不能忘记,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个当初的穷小子,愣头青。我今天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已经拥有的太多了,还能再奢求什么呢?人不能忘本啊。”听了这一席话,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身居如此重要职位的他,在如此多的冲击与诱惑面前,依然能够保持本色不变。

是的,他没有忘本,他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永远站在自己出生成长的人民的土地上。

这土地,便是他的力量之源,给与他无穷的力量。

这力量,是任何浮华与喧嚣,任何腐朽与丑恶,都侵袭不成,腐蚀不掉的。

这力量,坚不可摧。

“要在内心中留一片净土”

邵学长喜欢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摆设就是一个占据很大面积的书架,里面满是书籍。他告诉我他很推崇一位领导讲的话:有事就拼命干,没事就多看书。也许正是读书,培养了他良好的性格与品质,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是他的敢说敢言,使得航天建筑研究院的领导们非但没有嫌弃这个“刺头儿”,反而对他更加信任与欣赏;是他的真诚与正直,使得他在青海挂职中结交了很多忘年之交,至今他每次回青海仍然像回家一般温暖;是他的不怕吃亏,使得他在中建集团能够得到大家的信赖与支持。这便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人格总是在默默无闻中一点一滴地散发着它的魅力,并且在你不自知时给与你莫大的帮助。

他说,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无法彻底毁灭市井小事,但是我们不能津津乐道于此。我们要用真诚坦诚的心态做事。他说人吃点苦并不难,难的事还能吃点亏。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很多时候,时代的选择,首先是对于人品的选择。所以人一定要在内心中留一片净土。

这方净土,是任何人想偷也偷不走想拿也拿不去的。这方净土,会跟随我们一生,不离不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二十年前,清华园送走了这批满怀理想与热情的孩子;

二十年后,清华园迎来了他们带给母校的光荣与辉煌。

他说,二十年前毕业时,他们中有人把印着清华字样的背心洗干净烫平了带回家,放在了箱子的最底层。他们要让别人从我们的工作成果上看出我们是清华人,而不是背心。

他说,离开清华的二十年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始终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给清华丢人,到对得起清华的招牌。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风风雨雨二十载。岁月可以改变很多,可以使他苍老与成熟,但唯一无法改变的,是他身上深深地清华烙印。那是烙在骨子里的东西。那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所在。

人说,清华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而他,便是那颗最朴实无华却又最美丽动人的星星。

是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清华人,一个没有鲜花与光环包围着的,没有镁光灯照耀着的清华人。那样真实,那样自然。默默无闻中凝聚强大力量,洗尽铅华处方显清华本色。

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美哉,清华人,壮哉,清华精神!

乔岩 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