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邵继江:行,胜于言

2009-12-11 |

邵继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级本科

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响亮的口号,只有一个温暖的握手,一句贴心的问候。

在公司他穿着一双普通的布鞋。大大书柜塞得满满的,这是他办公室中最显眼的陈设。他幽默地把昔日的宿舍楼称为“工字钢”、“槽钢”、“角钢”。

从始至终,他实践着多少代清华人不渝的信条:行,胜于言。

职业道路:实践党员的崇高使命

选择航天设计院

邵继江从清华毕业的时候,选择了位于丰台区的航天设计院。有人劝他留在学校继续深造,也有人认为,清华毕业的学生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不理解为什么他会选择去那里。

邵继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些。他实际上考虑得更深更远。1965年时航天从军队中分离出来成为工业部门。后来因为十年文革,作为航天工业后勤部门的航天设计院当时迫切需要人才。邵继江选择去国家需要他的地方。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清华优秀的辅导员,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做技术到搞管理

工作第四年,组织希望邵继江从事管理工作。“我还是愿意做技术工作”,这是邵继江最初的个人愿望。“我没干踏实。”脚踏实地的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业务基本功练得再扎实一点。

可是面对组织的决定,“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不为了满足个人发展,不为了获得组织提拔,邵继江接受了秘书的职务。然而不久之后,他就被提升为院办公室副主任,然后接连担任了计划处处长、经营处处长、深圳分院院长、院长助理、常务副院长。通过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锻炼,邵继江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干部。

企业转型的艰难时期

2001年,航天设计院进行结构重组,与施工企业合并组建航天建设集团。当时担任常务副院长的邵继江被委任为集团的副总经理。如何消除重组过程中原单位人员的抵触情绪?如何处理新建组织中各方的关系?巨大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邵继江也陷入了矛盾中。

但是他没有停下懈怠。“虽然我不赞同这件事,但是上级定了,我就把该做的事做好。”他就是这样,履行着作为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入中建

200111月,中央组织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邵继江被派到青海省担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发改委)的副主任。在青藏高原上,邵继江不太适应那里缺氧的生活环境。但他的工作依然出色。

从青海回来之后,由于青海省给予了邵继江很高的评价,20043月,中组部和国资委决定让他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担任助理总经理。

作为一个“外来人”,邵继江一开始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他当时还只是副局级干部,却担任了原本属于中建优秀正局级干部通过提升才能获得的职务。

面对周围怀疑的眼光,邵继江没有退却。他用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的勤奋、执着和坦诚获得了同事们的信任。200712月,邵继江成为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实现理想:要经历挫折,才值得回味

理想给我们指引方向

人人都有理想。邵继江在清华时,和其他人一样,对自己的未来也怀揣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人生道路,他却有了另一番感触。

“你们问我在学校有没有人生规划,与现实一致不一致,我想,肯定有过,但是肯定不一致。”“我们在学校时的理想,或者说规划,现在叫职业生涯设计,实际上过细了。”

对于很多同学考虑今后做设计还是做施工,去什么地方,做技术工作还是偏向行政管理的情况,邵学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跟你想这个问题的环境不一样。”在实际的环境中,我们很可能发现原先的想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世界不是给我们预备的,真正的能力是怎样去适应。”

但是这绝不表示我们不需要有理想。“你要给自己一个愿景,给自己一个目标。让自己在困惑的时候,在懒散松懈的时候,能不时地提醒自己。”“人要往高处走。”这是人发展的总方向,理想可以给我们指明这个方向。

实现理想需要一个过程

邵继江有许多同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土木行业。他认为在学校做学问或者自己创业,当老师或者做生意,都是每个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必须明确自己想做什么。

“当自己的想法很清晰了以后,今后才会有乐趣。你真想做,真这么去实践,最后你才真的享受其中的乐趣。”

回想二十多年的充满曲折和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邵继江认为实现理想的过程反映了一个客观的规律:“实际上生活当中磕磕绊绊,跌宕起伏,才值得回味。”“一定要经过努力,经过失败,经过挫折,才值得回味。”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目标实现得太顺利了,就不那么值得回味了。平淡的话语中,饱含了他历经风雨后深深领悟的哲理。

做成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词:执着

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困难的

邵继江想起了1983年他高考的作文题:一个人拿着铁锹挖井,挖了七八个井,深深浅浅都没有挖到地下水,就放弃了。其实只要在任何一个井中深挖下去,都可以找到水源。

他用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执着,对于那些不是很聪明的人,不会吃大亏。“执着地做一件事,即使没有大的成功,也不会有大的失败。而且总会取得小的成功。”好高骛远,只会一事无成。

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在单位日以继夜地工作,邵继江一如既往保持着十足的干劲,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本着不犯大错的想法,他的执着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

培养自己:有三点最重要

第一,要沉得下去

对于清华的同学,邵继江认为,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任何的时候,都应该对自己有更好的要求和期望。“任何时候都要从零开始。”

在航天设计院的时候,有一次邵继江去工地查看基坑。为了了解积水浸泡后基础是否发生了变化,他卷起裤子就跳入水中,下半身都泡在了泥浆水中。旁边的人都很诧异,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派民工下去看看,或者拿棍子杵一杵。作为设计人员,很少有人亲力亲为。

但这就是邵继江,他真正地沉下去了。不是为了让周围的人看,他是在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要做出成果

做事不仅要沉稳,而且要花心思,做出好的效果。用邵继江的话说,就是“要沉出东西来”。

邵继江在做设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施工的细节问题。梁和柱的节点处出于抗震需要,在设计时要加密钢筋。但是因为钢筋太密,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无法灌入。邵继江向施工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在设计中留出了一个口,方便施工人员浇注。这一细节上的改进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给周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下去是我们的愿望,但要沉出东西来,就需要我们把学的东西进行实践,使理论成为实践的桥梁。”取得的成果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但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多下功夫,多思考,处处给人以便利,就会显现出巨大的不同以及价值。

第三,要与人合作

邵继江有一次回清华座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让在场的听众记忆犹新:一个人吃点苦不难,难的是还要能吃点亏。

对于来到清华的同学来说,吃苦是我们必修的功课。大家虽然都是佼佼者,但走到一起来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不那么突出了。“要磨掉点棱角,做好能够吃点亏的思想准备。”

处在工作环境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清华学子工作努力,业务能力也很强,在合作中更应该表现出能吃亏的素养。当然,所谓“吃亏”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因为这应该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或者说一种修养。

奉献社会:对清华人的要求更高

回忆起在清华的日子,“到了这么优秀的地方,经过了这么专业的训练,” 邵继江学长说自己“有点犯晕”。其实,身在清华的每一个学子又何尝不这样想,何尝不为自己的母校感到无比的自豪?

可是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在这样理想的环境中,清华的生活充满了紧张和压力。“我们那会在清华打麻将、玩儿牌或者一个礼拜少上个自习就开红灯,一到考试不是眼睛起包就是嘴烂了,急个半死,跌跌撞撞就往前走。”三言两语,就生动地描绘出当时“邵学长们”在清华只争朝夕的学习岁月。

站在工作多年的校友的角度,邵学长认为,如果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好,我们反而可能降低“清华人”这一称号的分量。

“因为你有清华这块牌子,周围的人都在关注你。你可能干的比别的学校的学生好,但是你作为清华人,人家衡量你的标尺不一样。”所以,作为清华人要给自己更大的压力。

而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说,清华人获得的是丰富的社会资源,这也就使我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一直是一代代清华人光荣的使命。

寄语母校

“我是工人的后代。我在清华的这五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才能有今天。”

“清华塑造了我的全部:理想、信念、职业风格、做人做事、生活的品味、生活的态度……”

“清华的文化,不管走多远,想到就有点犯晕,回到那就感觉特亲切!这种感觉油然而生!”

“百年校庆的时候,不仅仅要回去热闹一下,而且也要用自己工作二十多年的成果,给母校一点安慰:这孩子没让学校丢人!”

“发自内心希望学校发展,发自内心希望清华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

“真心地祝福母校……”

■ 采访感悟

邵学长用他那朴素的话语抒发着对母校的绵绵深情。每一句话都让同为清华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馨。

结束采访以后,我一遍一遍地回忆着邵学长的话。他诉说着一个一个的故事,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的话时而让我们大笑,时而又让我们深思。

从他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清华人的成长,那一刻,他不是中建的副总裁,他是我们敬爱的和蔼可亲的一位学长。

从这些故事中,我触碰到了清华精神在学长心中深深的积淀,那一刻,我对自己说,现在轮到了我们,把这些故事传承,让清华的精神在每个人心里播散。等到毕业离去那天,让那种子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生长出累累硕果!

(土木建管系 高源雪)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2月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