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韶峰:创业启航,心态掌舵

2009-03-31 |

——访广东德冠集团董事副总裁王韶峰

  德冠集团董事副总裁王韶峰(清华大学机械系1978级本科)是《创业顺德》电视大赛的主评委之一。作为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名誉会长、佛山市青年商会的副会长以及顺德音乐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他自己走过了怎样的创业之路?他也是经历过考试才到顺德的!记者对他作了一次对话。

  记者:王总,你好!你是顺德当年第一次大批引进的管理人才的当中一位,并成功转型为职业经理人,请给我们谈谈其中的成功之道。

  王韶峰:1978年,作为文革结束后全国统考第二届考入清华的学生,那时才16岁,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北京,开始当时学制为5年的清华大学生活。大四时去上海学习,在江浙一带旅游时,被当地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于是希望毕业以后可以在那里工作。可惜事与愿违,由于指标问题,分到湖南衡阳市。说真的,虽然那是国家地矿部直属的大企业,但当时的心情也是落差很大。刚开始只在基层做技术员,期间,开始慢慢转变心态,“既来之则安之”然后逐渐适应环境。

  由于表现不错,很快地从技术员到工程师……,转行搞管理,在29岁那年,已是地质矿产部直属企业的副厂级,过着有车有房的“小康生活”,按照道理,应该是满足了,但我却一直在思索,这里是事业的到达点吗?

  辞职,在90年代初是需要很有勇气的事情。在面临这个人生转折点时,出乎意料的,我做出了一个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回广东。

  幸运的是,人生的转机总在恰当的时机来临。199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东的每一个角落,广东的每一个城市都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在一次出差过程中看到一份过期的羊城晚报上的一则招聘启事:“顺德需要培养大批管理人才,经委人事局面向全国各地招聘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人生需要把握机会。我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抉择:到顺德!

  当时的招聘有几千人往顺德投简历,几百人参加面试,最终只有60多人录取,组成一个管理研究生班,在顺德党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当时我是班长。通过一年的学习,不仅了解了顺德的发展历程和政府规划的远景,还到顺德各大企业进行考察和学习。在各地都在引进技术人才的时候,顺德已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当时顺德领导的高瞻远瞩,一年后,我被分到了顺德德力集团,然后1998年就派到现在的德冠集团。

  我觉得,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还是创业者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有一种好的心态,有激情,不能急迫;有想法,不能乱来。分清主次,务实基础,抓住机遇,是迈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记者: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王韶峰:首先不是很赞成,应该先到社会工作锻炼几年。毕竟大学毕业生没有经验,没有资本,更没有人际资源,各方面条件对创业来说还不成熟,所以也不容易成功。假如失败了,不仅对自身将来的创业信心影响很大,甚至可能拖累整个家庭。所以我个人是不太赞同大学毕业生来创业的。当然,以上条件都具备了,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对于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韶峰:不管是主动型创业还是被动型创业,机会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发现商机立马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成功更难维持,更难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路上可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给创业者的建议?

  王韶峰:12个字:勤学习,新思维,善沟通,巧操作。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与在学校里单纯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是,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对实际能力的锻炼。还有就是新思维,也是我们说的有创意。创业就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能跟风,人家做什么,你就跟什么,那样很难成功。特别是开始创业时期,要做到差异化、专业化。再者就是要善于沟通,才能事半功倍。最后要强调的是巧操作,为什么要强调“巧”字?同样的事情可能因为不同的处理方式,其结果就不一样。更懂得量力而行,小有小做,大有大做,用有限的资金做最适合的事情。

转自 珠江商报 2009年3月3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