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哲文,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86岁高龄,自带相机拍石窟
昨日,太原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研讨会在晋祠宾馆举行。我国“古建筑学泰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哲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汪志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院徐光冀来并出席会议,并和大家一起登上了天龙山,再次观摩、勘查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我市西南40公里的群山之中,始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朝东魏时期,后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石窟25座,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之间,绵延1公里有余。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以其技艺娴熟、饱满、洗练和感情细致、富有浓厚生活气息而著称于世,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
上午10时20分左右,86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先生健步登上天龙山。暮春的天龙山上满目葱茏,但还是有一些凉意。罗老走在队伍最前面。事实上,他已经来过天龙山不下10次了。“每次来看这些石窟,我都很感慨,总被这些古朴精美的塑像深深吸引。”罗老随身带着一个小巧的数码相机。他不时拿起相机拍下各个石窟的不同角度的形态。
整个天龙山景区都是石阶铺路。罗老一上午在天龙山看了70分钟。上上下下走过了800多个台阶。
敬仰文明 举手投足显真情
“这里的观音是密宗的!”在西峰第9窟,罗老指着石窟中的十一面观音,饶有兴趣地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
在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峰第9窟是晚唐时期罕见的精品。峰顶近8米高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有5米高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协侍的三大士像,后壁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更清晰地分析这座石窟的特点,罗老慢慢登上陡峭的阁楼,从上方近距离仔细观察塑像并用随身的相机拍起了照片。
考虑到罗老年事已高,工作人员本想在看完第9窟后就打算搀扶他下山,而罗老却坚持要再看一看。“天龙山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古迹,还没有看怎么能走?”工作人员还没反应过来,罗老已经独自向第16窟的方向走去。据工作人员介绍,第16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惟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在石窟前,老人拿出相机认真仔细拍摄石窟全景,一举一动流露出对文明的敬仰。他说:“我要留下最原始的资料!”
文物保护,天龙山做得很好
罗老边走边和记者聊起了和天龙山石窟的渊源。“我第一次来天龙山是1953年,当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天龙山还没有开发保护,连路都没有。我们是从山脚下一路爬上来的。我还爬进各个石窟里仔细查看。可惜的是,那时大部分佛像的头部就已经被日本人抢走了。”
据天龙山石窟研究所所长连颖俊介绍,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根据中国地方志记载,重新发现天龙山石窟,并将调查报告发表于日本《国华》杂志,立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上世纪20年代,日本奸商勾结当地劣僧盗取天龙山石雕,并将窟中大部分精品盗运日本,转卖给欧美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大量的精美雕像整体或局部缺失。
罗老对天龙山石窟目前的保护情况很是满意。“除了日本人人为的抢掠,目前这些石窟的保护还是很好的。石窟在露天情况下经历了千年风雨,现在的状况已经不错了。对石窟最大的破坏就是人为原因。现在我们要保护文物,首先要防止人为破坏,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形成对文物保护的认同。目前,技术方面的保护措施还在探索中,如果能找到好的保护方式,把这些宝贵的文物遗存留给后代将是一大幸事。”(岳娟红 赵继钊 梁涛)
转自 太原日报 2009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