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左立燕:面对现实 忠于理想

2009-06-30 |

左立燕,男,19764月生,清华大学美院2000级绘画专业本科,200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初次见到左立燕,一点也不觉得他像艺术青年,干净的手指,腼腆的笑容还有那普通外貌。到是身着一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标榜出他的个性,就如同他在自己画室最醒目的地方标示着切格瓦拉的名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一)

  左立燕第一次接触绘画是在17岁,在画界算是起步很晚了。

  17岁以前,左立燕生活在哈尔滨远郊的一个村庄,尽管从小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但母亲长期饱受糖尿病的折磨,加之家中四个小孩的抚养,全靠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这个家庭,面对小儿子过人的天赋,父亲纵然有心也无力培养。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多数困难家庭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报考中专,左立燕也不例外。当时他以全班最好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机械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离开闭塞的乡村,来到哈尔滨这座大城市求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份哈尔滨少年宫举办少儿美术培训班的招生简章,立刻勾起了孩提时代对绘画的情愫。当时学校每月给学生19.6元的补贴,左立燕从来没舍得花,共存了235.2元。他一次性地取出来,立刻交了学费,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做主花费如此“巨额款项”。左立燕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在周末的培训课上开始虹吸鲸饮地学习绘画知识。

  渐渐地,左立燕发现少年教授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学习的欲望了,他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于是他开始瞄上了散布在哈尔滨城市各个角落的个人画室。为了拜师学艺,左立燕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勤工俭学,一旦凑足学费,立刻报学习班。三年时间,他几乎把哈尔滨所有的画室学了一个遍。老师们都不会忘记,每个周末都总有这么一位着装不合时宜,骑着个旧自行车,匆匆赶来学画的学生,当他拿起画笔时,世界上的一切对他都不重要了。天赋加上努力,左立燕逐渐在各个画室崭露头角,他的作品,他的学习精神成为了老师们教育其他学生的榜样。

  (二)

  在学画的过程中,左立燕发现很多同学来画室学画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考上一所美术学院"做准备。这一点让左立燕很震撼,当时他已经22岁了,作为哈尔滨机械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优秀的毕业生,他被学校推荐到了哈尔滨印刷机械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在别人眼里他是幸运的,实现了从农村孩子向城市人的转变,并且还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但这是他想要的吗?左立燕一直很迷茫。

  当画室同学们聚在一块谈论理想,谈论他们立志考取的学校时,左立燕常常躲在画室的角落,默默不语,因为他感觉到了他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这距离不是物质上的,不是绘画技能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是有理想的人与没有理想的人之间的距离。他第一次感到了沮丧。

  细心的老师发现左立燕情绪的变化,当了解情况后,老师告诉他"其实你也可以报考大学。"这句简单的话,如同推开封闭已久的房间,让一缕阳光照射进来,左立燕顿时感觉到了希望。今天,左立燕提起老师曾说过的这句话,依然激动不已。"当时的我,就像看到了一个天使,用它的手中魔棒给我指明了一条阳光大道。"

  "被理想和激情充沛全身的我,不是问老师我适合考哪所学校,而是问老师,中国最好的美术学校是哪几家?当老师告诉我由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学校时,我就把目标定为这几所学校"。说起往事,左立燕对自己年少的张狂略带有得意之色。

  然而,当一名22岁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路时,注定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在印刷机械厂繁重的工作使他根本没有富余的时间去准备高考;其次,没有读过高中的他和应届学生去比拼,在基础学科上无疑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再次,家里经济依然窘迫。

  面对现实,忠于理想。左立燕为理想付出的第一步代价就是将工作辞了,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中。第二步,为了凑集来北京求学的学费,左立燕利用周末时间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下给游客画像。

  1998年的五一期间,来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游客出奇的多,左立燕的生意也特别的好,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商机,左立燕日以继夜地在塔下画了两天一夜。当游客散去,已是第二日晚上10点钟了。左立燕开始收拾行李,骑着父亲改装的自行车,赶往郊区的家。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让左立燕在骑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危险悄然降临,左立燕一头撞上了随意停靠在路边的货车,鲜血立马从他的脸上流淌下来。深夜里,路人稀少,左立燕只好忍着痛,简易的处理下,继续往家赶。回到家后,等候多时的父母等来了一个血人,顿时惊呆了,连夜送他去医院缝了5针。事后,父亲还在心疼地说,从他被撞的地方到家门口,鲜血流了一路。

  (三)

  第一年参加高考,左立燕并没有考上,但他丝毫不感觉气馁。收拾行李,回到家乡,他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中了。

  第二年参加高考时,左立燕的压力更大,因为这一年他24岁,已经是当时允许考生年龄的最大限值,如果今年考不上,意味着左立燕从此与大学无缘。

  当时,很多人劝他别把理想定的太高,考一个二类的美术学院就挺好的。但理想一旦确定,左立燕就誓死不悔,他依然要报考清华美院和中央美院。

  头悬梁,锥刺股都不足以形容他当时的学习状态。

  天道酬勤!这次,左立燕终于被清华美院录取了,当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左立燕捧着通知书又唱又跳,像疯了一样开心。

  进入大学校园后,左立燕更是如饥似渴的汲取学校里一切知识,很快在同学中出类拔萃了。2003年作为清华美院的选派生,他将赴日本交流学习,可是当年在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一切学术交流活动都被停滞了,遗憾地错失了这次机会。

  在大学期间,左立燕还错失了一次更大的机会。2004年,左立燕应届毕业,作为优秀学生,老师推荐他去黑龙江大学应聘,对方考核后也非常满意,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左立燕再次感觉到命运的垂青,一心一意得等待黑龙江大学的通知。等到了7月份,对方仍没有来任何信息,而其他用人单位的招生工作也陆续结束。这时,左立燕再也按捺不住,给对方电话,才获知对方人事有了变动,今年的招生计划已经取消了,但忘了通知他。

  获知这消息时,宛如晴天霹雳,意味着左立燕当年选找一份满意稳定的工作基本无望。左立燕再次接受现实,为了尽快还清学校的助学贷款,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他确立了人生另一个理想--自主创业。

  (四)

  凭借自己多年在画室求学的经历,左立燕决定创办一个针对高考培训的画室。

  然而当左立燕信心满满地将一个画室承租下来,开始自主创业时,才发现这条路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好走。前三个月,画室只招到了一、两个学生,常常入不敷出。左立燕对自己的创业理想产生了怀疑,曾一段时间自己不断在反思。但依据他前期的市场调研,他觉得理想没有选错,只是经营方式不对,自己还得恶补市场营销的功课。

  他开始引进合作伙伴,注重广告宣传,加上老师们帮助介绍了一些生源,小小的画室在第四个月终于有了起色。到了高峰期,一个教室竟然容纳了30名学生。

  正当他看到创业的曙光时,第二年,清华美院搬址迁入清华大学校内。培训高考的画室必须依附学校而生,左立燕无奈选择了和学校一块搬址。

  迁入新址后,以前慕名而来的学生找不到原来的地址,只好报其他的针对高考美术培训的画室。原有的生源流失,新的生源因为不熟悉,而不愿意前往,左立燕再次陷入创业危机。

  是进是退?28岁的左立燕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上。

  选择了就不后悔。倔强的左立燕又一次直面挑战,一切从头再来。他调整了办学方针,从一个学生悉心教起,努力做到培养一个学生,成功一个学生。为了这个目标,左立燕比来参加培训的考生还辛苦。在画室里起的最早的是他,睡的最晚的也是他。创业两年中,左立燕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长期的劳累使得他患上高血压,常常在为学生修改作业时,坐着都睡着了。

  (五)

  20067月份,画室来了一位甘肃的高二学生小汪。小汪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调皮,学习上除了对绘画有些兴趣,其他的课程基本上老师一见他就头疼。父母亲实在没辙,送他来北京学画画,指望他能在美术特长方面走出一条路。

  小汪来到画室时,左立燕对他进行一次摸底考查,发现小汪专业基础方面比较差,要想通过美术特长考上一所大学还很困难。可这样调皮的学生很叛逆,对他施加压力进行恶补的方式,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怎么办?左立燕结合自己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曾做过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专门针对小汪摸索出了一套“表扬教学法”。只要是小汪的作业,左立燕总是想办法找出亮点,构图不好就说线条运用的合适,线条运用不好就表扬版面布局美观。渐渐地小汪发现自己并不比同学差很多,开始主动找老师辅导作业了。

  有一次临摹作业,小汪整整花了三天时间,完成了一篇作业,兴致勃勃地交给老师。当时专职辅导小汪的老师简单地鼓励了几句,就将作业归还给小汪。晚餐时,这位老师向左立燕聊起了小汪进步比较快,特别是这次作业完成相当优秀。左立燕一听,要来了小汪的作品,发现小汪确实倾入了很大的心血,于是自费掏腰包,找了一家专业画廊把小汪的作品装裱起来,送给了小汪。此举不仅感动了小汪,也激励了所有的学生。

左立燕给学生上素描课

  与此同时,学生数量开始成倍的增长,学生考取大学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2007由画室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了清华美院专业考试分数线的有9名,其中有一名考生获得了全校第一名,过了中央美院专业分数线的有5名,中国美院有3名;2008年过了清华美院专业考试分数线的有28名,过了中央美院专业分数线的有6名,中国美院有2名;2009年过了清华美院专业考试分数线的有40名,过中央美院专业分数线的有14名,中国美院有19名,其中有两位考生分别获得了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全校第一名,一名学生获得中央美院全校第三名,这也是我国唯一家一年内有三名学生同时考进我国三家顶级美术学院的高考美术培训画室。

  当这一串有分量的数据罗列出来时,记者问左立燕现在算不算成功,他回答道:“我的人生生涯一直比较曲折,每次有些成功,但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幸得是,当我咬牙挺过时,离理想又更近了一些。”

  对于自己的创业理想,左立燕用了一句诗词来勉励自己。“努力图树立,庶几终有成”。左立燕创办的画室就叫做“图成”。

转自 光明网 2009年6月17

相关新闻

  • 252023.10

    胡摇 | 脚下是现实,心上是理想

    如果单从思维方式来看,胡摇不太像是科学家,倒更像个哲学家。“这个时代让我们拥有无数种可能,也带给我们数不尽的迷茫。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也许是很多人摸索一生的问题。”在她看来,只有找到这种平衡,才能驱散心间的迷雾,望见远航的灯塔,这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8年,胡摇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北京...

  • 152009.01
  • 242017.08

    读书人赵俪生 孤灯下的理想与现实

    从曾经令人歆羡、形象高大的学界美男子,到最终瘦到脱相、在死亡线上又被拉回来的可怜人。当命运的沉浮升降无从抵挡,书籍或作为最终的顽抗和疗伤。这亦是赵俪生....

  • 162014.05
  • 242024.04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陈行甲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92022.09

    刘鑫:在冰冷的现实中追求炽烈的理想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82023.12

    曹丰泽:在非洲大地上理解什么是理想主义

    “作为一滴水,掉到沙漠里价值远远高于滴在大海里。来到非洲后,我能明显感觉到才能更大发挥出来了。”本、硕、博均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曹丰泽,在一次实习中与“一带一路”结缘。2021年6月毕业后,他远赴非洲参与修建当地水电站,立志要把自己的未来与非洲的发展连在一起。告别生活9年的大学校园,钻进非洲偏远的大峡谷,成为工地上的总工程师后,曹丰泽才意识到,当理想被拆分成一件件具体工作时,...

  • 302007.08
  • 162007.07
  • 27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