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你们一个真理,所有精密的东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设备制造出来的。”面对学生嫌弃实验室的设备太简陋、太破旧时,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说,“我也是直到毕业以后,才越来越懂得动手能力对一个学物理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即便是给我一堆破铜烂铁,我也能想方设法把它凑出个像样的东西来。”有一次,王大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了一块没人要的玻璃。他眼前一亮,当...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项殊荣。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5月19日发现、...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技术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挑战。那时候,美欧日苏等都在制订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以期抢占高技术桥头堡,掀起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面对这种国际局势,中国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青年时代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王大珩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要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永远进取,国家和民族才能立...
唐敖庆(1915-2008),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我国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曾任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教授,吉林....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