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士明:十年积淀 厚积薄发

2009-11-25 |

值此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设立2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一批曾获得特奖的杰出校友,高士明学长就是这些杰出校友中的一员。高士明于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精仪系学习,20007月获得学士学位,20051月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研究生“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中日友好NSK机械工学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高士明自200610月起担任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教师,现为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员。

水木清华 养我育我

谈到校园生活,高士明提到,清华最独特的是独立自主的精神,这是多数清华人身上具有的特质。清华大学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可谓卧虎藏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把个人潜能尽量发挥出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个人能够解决的事情会尽量通过个人的努力加以解决。这一点对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独立自主,清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集体建设。事实上,在大学生活期间,班集体、辅导员、老师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本科班集体,全班同学都是各省市排名靠前的学生,大家学习都十分刻苦,跟住大家的步伐不掉队很是不容易,在此过程中个人的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在本科阶段,高士明曾担任制61班班长,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管理工作的繁琐和复杂,锻炼了耐心,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制61班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曾经获得“甲级团支部”的光荣称号。让高士明引以为豪的还不止这些,制61的许多同学至今仍时常联系,大家创建了自己的班级网站,都因自己是制61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和大多数清华学子一样,高士明在校期间基本上忙于上课与作业。到了高年级,课业日渐繁重,他仍然坚持每天复习功课,认真完成作业。闲暇的时候,喜欢听音乐,读新闻、散文、故事。

在清华生活了十年,有很多经历是难以忘怀的。比如,当年和同学共同生活的日子,住在11号楼,吃在八食堂,在一教上高数的时候会和室友去照澜院吃包子。尽管这些事情已变得很遥远,但记忆却依然深在脑海。“清华校园这些年变化很快,增加了很多新建筑,原来去建筑馆上课要穿过小东门再走一段没有修好的路。现在东门已经成为了清华园的象征,漂亮了很多。但有时候我还是会想起那个不太起眼的小门,或许它是我十年清华生活岁月变迁的见证吧。”

在清华园生活了十年,在高士明看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当时很多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回到了母校,可以让人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百年名校特有的魅力。

事业启航 厚积薄发

高士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精仪系做博士后。随后,他进入浙江大学光电系担任教师至今。由于一直是在高校的环境中工作,接触的也都是老师和学生,感觉和学生阶段还是很相似的,所不同的是感觉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以前是和导师一起做研究,遇到问题可以请教;现在不但需要独立处理问题,还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有时候感觉比自己做难度更大。

谈到特等奖学金对职业生涯的影响,高士明认为,获得特奖对自己在学术、科研方面的激励作用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信心和能动性方面。同时也有一种责任感,鞭策自己把科研再提高一个水平。获奖后,高士明在博士后阶段获得了中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全国同批获资助博士后仅有20人。

在走出清华校门之后,获奖经历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别人对自己过往工作的肯定上。“由于之前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特等奖学金,新的工作岗位认为我过去做得不错,一些重要的任务也愿意交给我,因此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关于校友发展,高士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的校友走出清华园以后,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甚至遍布国内外,北京之外的校友联系还不够紧密,学校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交流机会,便于清华校友携手共创事业。

莘莘学子 悉心教导

谈到大学期间的积累,高士明提到,浙江大学著名校长竺可桢有句名言,说的就是大学期间应该如何度过:“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来大学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可能对所有大学生同样适用,回答好了这两个问题,就会知道如何安排大学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做事先做人”,这一点正与清华精神不谋而合。“清华精神”正如清华校训所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说的是人品,自强不息说的是态度。不管个人能力是高是低,人品和态度对于事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因而也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同学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应该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这样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清华人”不但代表我们共同拥有的在清华园求学的美好时光,也代表我们肩负的责任。对于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同学的学业、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

访谈最后,高士明总结了他的一些心得:找准目标,充分利用清华的各种资源;勤奋、积极、坚持;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话语平凡,却掷地有声,值得清华的每一位年轻学子好好体会。(精仪系 潘灏)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1月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