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蒲守智:在科研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2009-12-02 |

  蒲守智,男,1973年出生,四川省南江县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

  蒲守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19967月获得东华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03月获得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学位,20037月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优秀的清博士,放弃了许多高薪职位,他毅然来到当时在光电研究方面欠发达的江西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个选择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可蒲守智没有理会那些诧异的目光,而是一门心思潜心研究光电事业。他努力克服当时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等问题,终日埋首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最终研究出了光功能在生化检测中的作用,它能够简单快速识别人体中氨基酸的分配和含量,为人体心老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让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出市场,就是我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蒲守智这样告诉记者。

  如何带动学校科研更快发展,从而为服务南昌乃至整个江西经济建设发展而努力,是又一个时时环绕在蒲守智脑海中的难题。为早日解决这个问题,他每天不停地思索,最终萌生出了在南昌建设“人才梯队”的念头。他将准备出国甚至已经在其他地方发展的4位清华同窗好友邀来,组成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第一博士团队——清华大学博士团,并齐心协力为筹建有机功能重点实验室奔波。短短半年时间,江西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终于成立。5年多来,实验室研究人员主持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重大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达50余项,实验室更在2007年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如今,在蒲守智创建的清博士团队的模范带头影响下,复旦大学博士团队、天津大学博士团队和中科院博士团队也先后入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共同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蒲守智深知,所有取得的成绩都已经成为过去。今后,他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求实创新的精神和更加勤奋刻苦的工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扬帆远航。(邱洪辉 沈丽霞)

转自 南昌日报 2009年11月2

相关新闻

  • 072008.07

    陈国诚:服务人民群众 实现人生价值

    ——在2008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陈国诚(1991,土木)   陈国诚,海南黎族人,1991年毕业于我校土木系,现任海南省五指山市副市长,海南省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海南省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032009.02
  • 082023.11

    科研太忙无法顾家?北生所陈婷: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点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 142022.06

    盲人教授富明慧失明二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心中有灯塔 人生有希望

    因病失明,上课时要用磁铁辅助定位板书……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盲人教授富明慧,二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用知识照亮他人。前不久,富明慧与同事胡玲玲共同完成的“拉胀材料的力学行为机理和增强机制”项目,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何醉心科研?富明慧的答案是他的“两颗心”:好奇心和好胜心。享受追寻答案的过程拉胀材料...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242023.11

    “持久续航”!这位东大老师的科研人生很“来电”

    今年5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林峰教授课题组创制了一种基于非金属铵离子存储的新型水系电池,并在材料化学领域顶刊德国化学学会Angewandte Chemie Int. Ed.上发表相关论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科研故事……胡林峰,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0年于日本筑波大学/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就职于东南大学。主要从事多价金属离子的输运机制及高安全性储能...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282024.03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王大中,一个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

  • 202024.02

    “在北京,我实现了科研梦”——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澳门籍青年学者廖伟骏

    当花城广州走进2024甲辰龙年新春时间,连日来,无论是驻足广州塔、海心沙等城市标志,还是走进被绿树、骑楼和众花齐放点缀的寻常街巷,人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忙碌充实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出来,在广州再次感受儿时过年的氛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澳门籍青年学者廖伟骏十分放松、惬意。“我从小在澳门长大,今年在广州的亲戚家过年,广州的生活便利度、舒适度没得说,...

  • 032018.04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做科研很辛苦也很有乐趣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