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徐炳华夫妇:明信片寄问候

2009-12-22 |

章周芬,1915年生,江苏无锡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

徐炳华,1918年生,江苏常州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系。

徐炳华与章周芬于1941年结婚,1946年一同赴美留学,1950年秋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参加建设。徐炳华主持设计的工程有中南海怀仁堂改扩建工程,中直机关办公楼,中央组织部大楼和北京电报大楼等。50年代后期夫妻二人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工作。 80年代末退休前,章周芬为该院副总建筑师,徐炳华为院长。

每到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章周芬(右)就叫上老伴儿徐炳华一起,按照通讯录上的地址,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寄明信片,表达挂念之意

  95岁的章周芬老人家住沈阳市和平区鲁园社区,她家有张特别不起眼的白纸,但却是老人多年来的珍宝,由自己亲自收好,从不让别人碰。

  原来,这张纸上记着扬州中学1935届同学的通信方式,每年一到新年前,老人都会叫上老伴儿,按照上面的地址写好明信片,充满期待地寄出去,等待来自远方的回信。

  通讯录一年年变短

  上周四,记者来到章周芬老人家的时候,老伴儿徐炳华正在桌前忙着写明信片,而章老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时不时指挥两句。“这个是寄到美国加州的,这个是要寄到中国武汉的,把地址写对啊,老头子! ”章老笑着对戴着眼镜、正在写字儿的老伴儿说。“你放心,我看得清楚的很嘞! ”92岁的徐炳华大爷显得有点不服气,转过头来看了一下老伴儿。

  拿起通讯录,记者发现上面被各种颜色的笔画上了横线。“打钩的是已经发出去的,画红线的是要确认一遍地址,因为是国际信件。还有特殊标记的就是去世了! ”章老说完,叹了一口气。

  原本二十多人的名单,现在只剩下了16个。“去年寄出去18张,收到16张明信片,又没了2个同学。”章老说。

  明信片的生死之约

  章周芬老人说,她是江苏无锡人,中学的那个班上一共有120多个同学,毕业之后不少人都出了国,回来后成了各领域的专家,而有些则没回来。她本人是当年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美国费城读书工作。“我们岁数都大了,耳朵听不清,打电话听不见,想见面也走不动,所以就只能寄明信片了。 ”章老说。

  这些老人们约定好了,在有生之年,只要还在世每年都要互发明信片,如果没有回信就代表去世了。“这样一来,每年就有了约定一样,点名签到,还是像学生时,对方的情况大家就都了解。 ”章老说。

  每天坐窗边等回信

  “每次明信片寄走以后,老人就开始盼回信。经常坐在窗台边,时不时要往下看看。虽然看不到什么,但是她还是喜欢看! ”老人家的保姆张君玲阿姨说。

  张阿姨说,前几天这对老夫妻就开始忙活了,她上午已经寄走了一批明信片,现在还剩几张等着继续写。“不知道今年还能收到多少回信,也不知道这些同学们现在都怎么样了,很挂念他们。 ”章老说。

  不过,乐观的老人还说,她现在要搞好身体,早睡早起,多吃水果,健健康康地迎接2010年的到来。

  至于她的养生秘诀,老人开始还故意卖了关子,不肯说。直到要离开的时候,她才拉着记者的手,笑着说:“活得长,多说话,少吃饭,每天一根胡萝卜! ”(张晟 刘军)

摘自 辽沈晚报 2009年12月2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