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围棋盲棋第一人”鲍云采访记
鲍云,1981年8月1日生,北京人。1987年学棋,多次获得北京市少儿围棋比赛冠军。1992年升为业余5段,1994年和1997年专业定段赛失利,告别职业围棋。1998年升为业余6段。1999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3年毕业。
“哇,不是吧,他还真的是蒙着眼睛下棋啊?”7岁的阳阳刚走进市教育局二楼的围棋比赛场,看到坐在椅子上思考的鲍云两眼蒙着黑色眼罩、背对棋盘,惊叹的话脱口而出。
此时,第二次来到广西的“世界围棋盲棋第一人”鲍云无疑是全场近百位钦州围棋棋友关注的焦点,受钦州围棋协会之邀的他更是首次来到钦州。并于12月15日晚上与钦州13岁年轻围棋选手、曾荣获广西青少年围棋锦标赛第二名的陈沿铭过招,广大棋友现场领略了鲍云的独门绝技——下盲棋。
并非徒有虚名
“下盲棋”是特指对战双方在不看棋盘的情况下下棋,具体走棋由个人口传而出,并由裁判代为落子。
鲍云“走盲棋”的特色在于他本人不能看棋盘,但是对手却可以看棋盘。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他还要保证自己不因记忆混乱等造成比赛终止,并取得比赛的胜利。
赛前就有观众质疑他是“徒有虚名”——一个围棋棋盘有361个落子点,闭上眼睛要清楚记得任何一个地方是否落了子。况且高水平的比赛,一场比赛下来少则一两小时,多则三四小时。尤其围棋是越下到后边,棋子越多,变化越多,这对记忆的挑战不言自明!
此次比赛裁判、市围棋协会副会长邹海告诉记者,围棋盲棋曾一直被认为是棋手的禁区。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围棋高手成功下盲棋的记录。近年来,不少高手曾尝试着闯入这块禁区,但多是因为记忆出现混乱不得不中止。
当时间指到晚上11时3分,经过近3小时鏖战的鲍云终于摘下了眼罩,他又一次迎来了胜利。在众人啧啧的称奇声中,鲍云已经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了棋盘——他想第一时间马上确定现场的棋面和自己心中默记的有哪些出入。谈及8年来下盲棋所得最大感触,他收获的是“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比赛平常心。
“下了226手!”——当裁判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现场一片惊呼。毕竟,原“世界围棋盲棋第一人”——韩国围棋高手睦镇硕(专业九段),自恃记忆力高强,在其下过的围棋盲棋中,最好成绩不到200手。对此,鲍云表示:“这只是我八年来千百次盲棋中的普通一场!”。而他的最好成绩是一场比赛下了300多手。
阴差阳错的成名
鲍云,6岁开始学下围棋,现为北京业余6段。从2001年开始下围棋盲棋,而他一起步就一鸣惊人,对此他笑称“始料不及,阴差阳错的成名”。
2001年6月22日,当时正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鲍云参加了水木清华论坛的一次棋友聚会。席间有人说韩国电视台请职业高手盲棋对业余5段下表演,结果是无人能下完盲棋,韩国围棋高手睦镇硕下到了121手就被韩国人称为世界纪录。鲍云听后觉得自己有能力挑战,和众棋友离开酒局到茶楼约好和一北京业余5段进行盲棋较量,结果下了171手,黑中盘胜。他的潜质一下子就被行内所震惊,“世界围棋盲棋第一人”的称号由此叫开。
而后鲍云走南闯北参加比赛,在他的记忆中遇到的最强挑战是2007年在新加坡的比赛,对手是当时新加坡围棋第一高手。鲍云总共下了345手而没有失误,而这一成绩也让他毫无争议的成为了“世界围棋盲棋第一人” ,此时他才26岁。
在围棋行内,一般不是职业选手都算不得上是“高手”。但鲍云却是独辟蹊径,成为围棋盲棋的领头雁,对此也有外号称“不是高手的高手”。他坦言成名之后很害怕被别人说是自己但求一败。他一直在寻求“同样也是蒙着眼睛打比赛的高手”,愿望痛痛快快的进行一局实打实的盲棋。
盲棋主要靠的不是记忆力
除了下围棋盲棋,鲍云的记忆能力也没有比普通人更特别的地方,他笑言:“背诵英语单词并没有见得比别的同学快。”唯一比较突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比别的的人强,因此他不赞成有强记忆力才能下好围棋盲棋的提法。
2007年11月,鲍云在首钢设计院杯中日棋友交流会上
就下好盲棋,鲍云自言有三大法宝——“心明、耳尖、气稳”。“心明”是下盲棋明面上是记落子的情况,但最重要是把落子情况综成棋谱,做到心中能把棋盘模型化。在虚拟的环境下锻炼棋盘形势的构思,并以此推动记忆能力的锻炼。“耳尖”是对对手下棋时一些动作所发出声音的观察,落子轻重缓急表明了对手的心理状态。下得快又响亮表明可能就是对手在围攻,此时必须考虑防守等等。“气稳”是心态要戒骄戒躁,不要因为一两个子下得缺乏目的性而没有信心,焦躁不安只会影响对比赛的判断力分析力。而对于整个盲棋大局的把握,也与经验和经历分不开。
一路走来,谈到与自己相伴走过8年的围棋盲棋,鲍云的回答出乎人意料——“我并不看重盲棋”。其解释是“现在的围棋盲棋更多还是自娱自乐”,缺乏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去开发和研究。他曾尝试依靠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去发展围棋盲棋的推广,可发现缺乏足够的持续性。
对于围棋盲棋的明天,鲍云说:“要想发展推广,归根到底还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围棋选手!” (黄富)
转自 钦州日报 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