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怀念西南联大 ——施熙灿

2012-11-24 |
怀念西南联大
 
2008-04-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施熙灿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千里赴考

  1941年夏,我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工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在当时上海租界地上大学,听说到内地(当时称抗战大后方为“内地”)上国立大学不收学宿费,很令人向往。问题是如何去内地?恰巧当时昆明电工器材厂来沪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我与同班同学共10人一起报名参加了。1941年6月,我们乘轮船由上海经香港到达湛江(当时称“广州湾”),然后由赤坎步行到北流;再乘小船到柳州(当时日军已占领广州、梧州等大片土地),转乘火车到当时黔桂线的终点站河池(当时称“金城江”)。没有旅费,就设法搭乘当时资源委员会的钨砂卡车到贵阳。休整一段时间后,继续搭乘运钨砂的卡车到昆明。途经云南曲靖时,因天雨路滑导致卡车翻车,我幸未受伤。由上海到昆明,行程数千公里,历时共83天,其艰辛可见一斑。

  到在昆明后,先到昆明电工器材厂报到上班,由于我是高中毕业生,当时职称定为“工务生”,是工程技术人员中的最低一级。当年我才18岁,倒不在乎这个职称,一心要读大学。白天上班,晚上不敢多玩,开始复习功课,准备报考西南联大。

  入门难出门也难

  在大后方,人人知道西南联大水平高,收费低(学宿费免收,只收伙食费,但可申请贷金,当时戏称“吃贷金”)。青年学子人人向往西南联大,每年报名的人很多,但录取的名额有限。我是1943年夏报考西南联大工学院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为5:1,西南联大的入学门槛真高。

  入学后,一年级新生规定在昆明大西门外新校舍(多为简易平房)上课,学的都是大学本科的基本课程,例如语文、英语、高等数学(微积分等)、物理、化学、体育等,上台讲课的几乎都是教授,由于战时缺乏教科书,我们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考试时借阅教科书对照笔记复习,如果一二门主修课程不及格,就不能升入二年级。

  我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二年级到市内拓东路租用的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内上课,学的是工学院的基本课程;微分方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等。当时主课程力学抓得很紧,每隔2-3周老师并不事先通知,临时突然袭击Quiz(测试),出一、二个考题半小时内交卷。习题作业很多,大家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

  三年级学的主要是土木工程系的专业课程:测量、结构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实验课程。由于我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加上已习惯于紧张的学习生活,所以我对上述具准专业性的几门课程并不感到吃力,甚至考个好成绩,可得些奖学金,无形中对学习增添了兴趣。

  1946年夏,当我准备升入四年级时,我们随校复员到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上学。战时清华园是日军的伤兵医院,教学设备多受破坏,我们是边修复、边上课的。土木工程系四年级开始划分为四个专业(结构组、道路桥梁组、水利组和市政卫生组),以便适应国家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到四年级是算总账的时候了,必须门门课程及格,且要满足规定的总学分要求。我们土木系1943年入学时有50人,结果到1947年准时毕业的只有20人,可见毕业的门槛也是很高的。

  民主堡垒

  1943年我刚进入西南联大学习时,看到校院内有许多壁报。有的报道在日寇占领区内敌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引起大家对敌人无限的憎恨而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有的报道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抓壮丁、四处逃难、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有的报道在陕甘宁边区,人民翻了身、当家做主、政府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令人向往。民主壁报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护,歹徒也不敢明目张胆进行破坏,多年来民主堡垒屹立不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一片欢腾。不久,内战的阴影笼罩全国,大家十分关心时事,经常听文法学院教授们演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闻一多教授,他激昂慷慨,大声疾呼,要求大家团结一致,走上街头,坚决反对政府内战。1945年12月1日,联大遭到国民党军阀的镇压,潘、于、张、李四位师生惨遭杀害。但是吓不到广大师生,全市大、中学罢课,走上街头进行宣传,高喊:“要民主,不要内战”,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西南联大这个民主堡垒,曾经屹立在祖国的西南春城八年,给云南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供稿)

相关新闻

  • 182008.04
  • 242019.05

    西南联大1943级校友、清华大学水利系离休教授施熙灿逝世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离休教授施熙灿先生,因病于2019年5月18日17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 102017.11

    西南联大的故事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 022023.03

    冯至在西南联大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

  • 022017.11

    怀念西南联大,到底是在怀念什么

    在追思先人的时候,更在于反思当下,用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我们,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读书和教育的初心本意。

  • 212022.04

    深切怀念西南联大杰出校友潘际銮院士

    2022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西南联大杰出校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于1992年至2002年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校长。1956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12019.09

    赵捷民:回忆西南联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读书。1940年我从联大毕业后,又在昆明教书,一直与西南联大师生有着联系和接触,西南联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162023.01

    深切怀念西南联大校友杨新民先生

    2022年12月31日,水利工程专家、西南联大校友杨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杨新民,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曾作为翻译官参加远征军。西南联大结束后转入清华继续就读。毕业后在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总工程师、副院长。杨新民联大求学1924年6月,杨新民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普通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沦陷,刚刚初中毕业的杨新民便随家人逃难到重庆。高中毕业后,杨...

  • 052017.07

    李忠:我在西南联大

    李忠(曾用名李树藩),天津市人。现年97岁,党龄71年。1943 年9 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1944 年秋,升入西南联大政治学系学习……

  • 062013.05

    西南联大视频集——尚嘉兰

    西南联大视频集——尚嘉兰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