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教育史上的长征——湘黔滇旅行团(上)

2019-01-04 | 来源 公号“西南联大博物馆”2018-04-25 |

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奉命分海陆西迁,其中一路由250多名师生组成“相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行程近3500华里,徒步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长征”。这次非同寻常的教育长征,不仅磨练了师生抗战建国、读书报国的坚定意志,丰富了广大师生对于落后国情的认识,更加激发了广大师生对中华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强烈使命!

“湘黔滇旅行团”已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联大在滇八年艰难办学历程也由此拉开序幕。

一、背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保存教育文脉、积蓄救国力量,位于平津和沿海地区的高校纷纷内迁,其中位于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三校于湖南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课。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临时大学面临再次搬迁抉择。经反复研究,最终决议将临时大学迁往云南省会昆明。

选择昆明有两大优势,第一,昆明地处西南边陲,当时离战区较远;第二,云南有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可通国外,交通较为便利,方便运输设备器材。

二、迁滇准备

“临大”师生正式迁滇。一路沿粤汉铁路经广州、香港,过安南(越南)进入云南;一路有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郑昕、钱穆等教师10余人,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越南,由河内转滇越铁路入滇;另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湘黔滇入昆明。这一路共250多名师生,行程3500华里,历时68天辗转到达昆明,是最为艰苦,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为确保学生安全,便于管理,学校组成了一个教师辅导团带领学生步行。辅导团由黄钰生、闻一多、袁复礼、曾昭抡、李继侗、吴征镒等11位教师组成。

旅行团实行军事化管理,出发前,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旅行团的同学准备了统一的行装:草绿色军服,外罩黑色棉大衣,打绑腿,背干粮袋和水壶及一把长沙油纸伞。棉大衣还成了大家的“百宝衣”——天冷做大衣,下雨做雨衣,夜晚做铺盖。

为了保证步行途中的安全,有组织地实行军事管理,经学校向国民政府要求,由军事委员会指派中将参议黄师岳担任旅行团团长,护送师生迁滇。黄师岳极推崇“五四”运动,常鼓励同学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一路上,他对同学十分爱护而且相当尊重,同学们也十分敬重他。

三、迁滇途中

1938年2月19日,200多名男生整装待发。傍晚,旅行团夜渡湘江,正式起航。从益阳下船,开始步行至常德。中途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步行很难。

旅行团刚开始长途跋涉,草鞋穿不惯,布鞋两天就破,皮鞋磨脚,走上一天的路,脚上打起十几个泡已是常事。艰难的跋涉使随团的军医成了大忙人,每天往返于同学之间,替他们挑治脚上的血泡。

每到新的一站,随行李车先期到达的炊事员、宿营先遣人员便买菜、搭锅烧水、准备晚餐及住宿用稻草等,等待大部队的到来。队伍到达宿营地,炊事员将做好的饭菜分发好,不论老师学生一律平等对待。

2月28日,雇民船行至离桃源八里的地方,因水急而浅,轮船不能上行,团员于是步行去桃源。

3月1日,同学们沿沅江向南步行,途中同学们看到了公路边二三十枚日军投下的没有爆炸的“哑弹”,每个足有四五百磅。

进入湘西后,旅行团常常为躲避匪警,绕很多小路行军,更是增加了行程的惊险。


游途艰险,同学们路过村镇茶馆时,也常常进去小憩一会儿,而老百姓则惊奇地盯着这支看似军队的队伍:穿军装,但不背枪也不配刀,不少人还戴着眼镜,衣服斑斑点点,草鞋上积结着厚厚的土块。

在没有村镇的地方,中午走累了,就地而坐。最初行军,队员们都穿皮鞋或布鞋。皮鞋磨脚,布鞋又消耗得太快,不久就学着当地人穿草鞋,但刚穿时,最多时双脚一天就打起十几个泡。坚持几天后学会了穿草鞋的窍门:新草鞋用水一浸,再找块鹅卵石敲打一遍,穿在脚上太松太紧都不行,遇有水的地方就沾点水,草鞋带点湿润,穿在脚上再舒服不过了。

山路崎岖坎坷,闻一多教授却一直随行。他脚上打满了血泡,别人每次劝他去搭行李车,他都婉言谢绝。晚上到宿营地,就和同学们一样把脚上的泡挑破,放出血水,第二天照常赶路。即使生病,他也从不乘车,坚持步行。每到一处,他也总和大家一样,在当地老乡家借宿。往地上铺一层干草,席地而卧。闻先生这种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精神在旅途中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鼓舞。

3月6日,旅行团在大风大雨中到了湘西重镇沅陵。7日,沅陵便下起了大雪,团队决定暂驻沅陵。由于住宿条件较差,加之大雪不停,同学们不得不出去买些木炭生火取暖。一些客栈年久失修,晚上同学们往往将雨布盖在被子上把头也蒙住,在雨水打在雨布上的叮叮声中睡去。

第二次大雪降临之前,旅行团匆匆离开沅陵,并于当日到达湘黔两省交界县——晃县。同学们还看到了因生活所迫而背运桐油的“山揹”,百姓的艰辛让他们感慨不已。

在晃县的集市上,同学们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赶集的老百姓很多,但市场物资匮乏,日渐飞涨的物价使老百姓望而生畏。

从晃县出发时,同学们对于长途跋涉已经验丰富,每天走数十里路也已不在话下。队伍从湘黔交界的鲇鱼堡入黔境后,山路越来越崎岖不平。3月17日,团队正式抵达宿营地——玉屏县。

还未到玉屏县,县政府早已张贴出了要老百姓热忱接待的布告。并专门组织了县立中心小学学生组成童子军列队迎候。玉屏县人民的热忱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山路迂回曲折,有的地方旁倚峭壁,下临深渊,行路极为艰难。在陡峭的山崖前,闻一多和李继侗俩先生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抗战一爆发,李继侗、闻一多、冯友兰三位教授便发誓:抗战一日不胜利,便永不刮胡子。三位教授为此蓄起了很长的胡须,直至抗战胜利。他们对抗战胜利(必胜)的信心,一直传为佳话。

出玉屏县,经青溪县再经镇远县,一路翻越山岭七八座,常是五六里的上下坡,又加上下雨路滑,20日,队伍抵达黔东重镇——镇远时,已是疲倦至极。连日来的劳累使同学们一到镇远便往小溪边赶,脱下泥泞的衣服洗洗,倚水休息一下,倒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3月25日自重安江往炉山(今凯里),当地多苗族,旅行团受到了山寨苗胞的热忱欢迎,并与当地苗胞举行联欢会,苗民们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李继侗教授临时拉出医官徐行敏表演交谊舞助兴。

30日,旅行团抵达贵阳,休整几天。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在花溪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清华老校长,时任黔省建设厅长周诒春宴请辅导团。在贵阳,师生游览了甲秀楼、黔灵山等名胜,领略了贵阳的大好春光。

4月9日,终于看到了黄果树瀑布,同学们都被瀑布的气势震撼了。如此的大好河山,怎可任遭日寇肆意践踏?

自黄果树到永宁,已是4月11日。过盘江时,铁索桥因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只能用一条小船来回摆渡。盘江赤褐色的江水汹涌而湍急,两旁峭壁耸立,小船颠簸其中,令人惊心动魄。

旅行团到安南县(今晴隆)时已天黑,行李尚未运到。师生只得在县政府大堂上坐以待旦。这时传来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第二天,旅行团和安南百姓一块儿冒雨庆祝。

途中所走的公路盘旋山间,上下相距数百米,如“鹅翅膀”、“二十四拐”这样的险要地形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走小路,几乎是手攀着草根向上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