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师生两代 文学一梦|朱自清、郑天挺、郑振铎后人访问汪曾祺纪念馆

2020-11-12 | 来源 汪曾祺纪念馆 |

11月7日,立冬,汪曾祺纪念馆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朱自清之孙朱小涛、郑天挺之孙郑光、郑振铎之孙郑源与夫人王菁追随祖辈的足迹,探寻民国的文学梦,宾至如归,并为汪曾祺纪念馆签字留念。

左起:扬州史可法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副书记王争琪,高邮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文联原主席许伟忠,郑天挺之孙郑光,朱自清之孙朱小涛,郑振铎之孙郑源、王菁夫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汪曾祺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写道:

“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一九四六年,郑振铎、李健吾先生在上海创办《文艺复兴》,沈先生把我的《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寄去。这两篇稿子写出已经有几年,当时无地方可发表。稿子是用毛笔楷书写在学生作文的绿格本上的,郑先生收到,发现稿纸上已经叫蠹虫蛀了好些洞,使他大为激动”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笔名攫日,福建长乐首占乡人,生于北京。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1920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签字留念

结识80岁高龄的高邮乡贤朱延庆先生(左5)


相关新闻

  • 202021.10

    一片紫杉林 铭记两代院士报国心师生情

    看着一颗颗娇艳的“红豆”从这片紫杉的枝头钻出,迎风摇曳,长势喜人,守护着不远处的杨石先塑像,申红鼻子发酸,声音哽咽。历时两年多,父亲申泮文院士的遗愿终于实现。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2周年纪念日当天,也是南开化学学科创建百年之际,遵照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先生生前嘱托,由其亲属捐赠的“杨石先林”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敬业广场北侧正式落成。历时两年多的悉心培育,...

  • 032009.08
  • 262007.10

    清华师生关注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受到清华师生的关注。

  • 152009.01
  • 072022.11

    清华师生缘 天涯共明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09.06

    两代人的清华情结

    李曾中*我的父亲李宪之教授,是一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便来到清华大学为国效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又辗转到达长沙、昆明,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带领全家随校复员回到清华。抗战出走南逃时,母亲正怀着我,在贵州盘县逃难途中生下了我,而当1946年返回北平时,我们已经是弟兄四人,年龄分别从3岁到8岁。四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在清华园的广阔...

  • 282015.08
  • 272018.06

    两岸清华办西南联大特展重现师生千里行传奇

    由新竹清华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刚毅坚卓:烽火中的西南联大”特展,17日至5月13日在新竹清华展出抗日时期师生身背乾粮、脚踏草鞋、行军千里的珍....

  • 022023.06

    清华园车站与清华师生

    清华园车站历经了百年风雨。清华园车站是京张铁路出西直门站后向北的第一站,设立于1910年。清华园车站的设立,既方便了到三山五园游览的游客,也方便了清华师生往来于北京城和校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清华师生不仅通过清华园火车站为抗战将士运送物资,还向后方转移书籍和仪器,在抗战历史上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篇章。1960年,为了配合清华大学的校园扩建,京张铁...

  • 312019.01

    郑天挺:为民族保存文化火种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郑先生个人,同时也是西南联大师生在这一时期教学、研究、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往事,更是抗战时期那些满怀爱国热....